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靖节先生身隐故称隐者,道隐故曰贤人。仕隐经历一起一落:29岁江州祭酒,因厌恶官场污浊而辞职归家,后被召为江州主簿,不就。二起二落:36岁江陵,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但桓玄阴谋篡权,陶再度失望,次年,借陶母去世,丁忧归家,闲居3年,田园避世。三起三落: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宜的参军。但因时局动荡,再度辞官。四起四落:40岁(公元405年8月)为彭泽令,11月弃官归隐,只做80天县令。《归去来兮辞》《宋书·陶渊明传》躬耕生涯:共20多年,44岁时家遭火灾,急剧贫困,427年秋,深感不久于人世,写三首《挽歌诗》,一篇《自祭文》。“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乃窘迫之写照。三个阶段:1、少年、青年的闲居阶段(29岁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出身望族,少有壮志。”“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志向。“猛志”,突出此志向之奋发、凌厉。“逸”,突出此志向之远大、超越。“骞翮”即展翅,“翥”者、飞也。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2、壮年的辗转出仕阶段(29-41岁)。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3、中晚年的隐居终老阶段(41-62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三个阶段两个分期两个分期:1、前期(41岁以前)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2、后期(41岁以后)辞官归隐。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辞官归隐。义熙四年(408),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418),朝廷再次征召,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元嘉三年(426),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陶渊明思想(以辞官彭泽令为界分两期)前期:积极谋仕,有“大济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又依顺自然,有“遁世以独善其身”的随事行藏。(以儒为主)“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后期:一方面以儒家“安贫乐道、君子固穷”为精神支柱。一方面以道家“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否定现实”为行动指导。(以道为主)“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总之,后期诗歌往往儒道调和,将儒家虚构的淳朴“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社会,合二为一成理想世界《桃花源记》安贫乐道+崇尚“自然”儒道双修理想世界桃花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通“沿”)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通“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赏析: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创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文章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桃源情结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忘忧或假草,满园罗丛萱。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李白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安得舍尘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王维陶渊明与酒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沈约《宋史·陶潜传》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萧统《陶渊明集序》心好异书,性乐酒德。——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归去来兮辞序》饮酒的心境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酒》其十四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饮酒》其七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饮酒体乐,享受“自然”饮酒的心境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饮酒》其十三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饮酒》其二十借酒韬晦避祸:暗涌的悲愤、无奈文人与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归来燕平乐,美酒斗十千。——曹植《名都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世说新语·任诞篇》陶渊明与菊晋陶渊明独爱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周敦颐《爱莲说》高情远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九日闲居》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陶渊明地位与影响地位:晋宋诗风,渐趋浮靡陶诗价值未受重视,故《文心雕龙》不论及陶诗,钟嵘《诗品》也将其归为中品,“隐逸诗人之宗”。唐代以后陶诗才逐渐受到重视,苏轼、朱熹力推之。影响:开创了田园诗派成为后世文人的典范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诗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陶渊明对后世文学及文人的典型意义士大夫的精神家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酒与菊的象征:酒助成物我两忘;菊象征高情远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