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要求的选项)1.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周武王克商封国,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不同于商代的邦国,开始成为该地域的次级“统治中心”。据此可知,分封制()A.扩大了地方权力B.瓦解了贵族政治体系C.强化了等级秩序D.巩固了西周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分封制。根据材料“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实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是分封制的不得;B项与“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不符;C项等级秩序材料没有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B.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C.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材料中的“封建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A项不正确。“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不正确。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是题干结尾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D项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吕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D.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内外朝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发明”的着眼点即是出发点或者是目的。出发点之一是取消门阀势力世代做官的特权,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当然还有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扩大官吏来源,扩大统治基础等出发点。但科举制不涉及约束官吏排除、防范武将、培养顺民等目的,排除BCD,故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5.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及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A.监察制度不断完善B.官僚机构日益膨胀C.君主专制走向没落D.三省六部名存实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北宋监察制度不断完善,故A项正确。官僚机构日益膨胀过于笼统,为突出主旨,故B项排除。君主专制走向没落在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名存实亡,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制度6.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明太祖未设置内阁,故A项错误;限制内府和六部,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B项错误;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互相牵制,才滋生了矛盾,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加强监察7.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B.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C.“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D.“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直接由皇帝军机处”,毫无疑问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所以答案选C。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处与能够的关系,A不选;B项错误,军机处不能决策;D项与题意不符,决策还是皇帝决策,军机处不能参与,所以不能减少失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8.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被列强接受后,美国政府十分得意,认为这是“外交上从来没有比此次更辉煌和更大的胜利”。“它保护了现在的利益,保护了未来的利益,使美国立于一个牢不可破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A.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同盟,确立了美国的盟主地位B.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美国凭借其产品扩展中国市场C.防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既得了利益又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感激D.是美国侵华政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才是本题的题眼,“这主要是由于”美国能够凭借其经济优势扩展中国市场,表面上看“门户开放”政策机会均等、利益均沾,但是机会均等的背后美国能凭借借其经济优势不断扩展在中国市场,意思是表面上看表面上看“门户开放”政策各国机会能均等、利益能均沾,但实际上是机会不均等、利益不均沾,机会更多的属于美国人,因为美国美国凭借其经济优势扩展中国市场,所以本题答案选择B。A项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门户开放是列强对中国瓜分的意见一致,中国不会感激;D项是影响不是原因。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门户开放”政策9.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反封建不彻底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辛亥革命……内骨子是依旧的……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等关键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故答案选C。材料没有关于帝国主义的信息,A不选;B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的力量;D项不选,材料没有提及到袁世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0.“身在长沙乡下的王闿运,是个名气足够大但本钱还不够的名士。革命到来之际,他很镇定,安静地待在家里。看见报上报道武昌起义的事,只是淡淡地记上一笔。接下来,他会嘲笑一下摄政王载沣的手足无措,“乱了枪法”。当门人向他报告湖南的革命时,他对于可能的动乱,无可奈何,觉得也可能会大乱将至,但却丝毫不做防备,一副不死不降不走的架势”这段材料最能说明()A.时人看待辛亥革命的心态B.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C.革命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D.士绅阶层反对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介绍了以为乡下人物王闿运对辛亥革命的态度。他对辛亥革命是一种很随意的态度,只是对革命会给自身带来的影响进行一定的分析,但是并不打算离开老家。这充分反映了时人对于革命的一种态度。B选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C选项我们不能从一个人的态度来推断出整体;D选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反对的含义,只是不关心而已。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时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11.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革命与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A.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B.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确立了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D.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识记层次,比较简单。具体考查中共“二大”及其内容。A项是中共一大的内容。材料涉及的是1922年中共“二大”上确立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B项正确。C项错误,即1923年的中共“三大”。D项错误,即1945年的中共“七大”。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C。土地革命方针是八七会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二大”及其内容1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1902年,孙中山则说“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马克思、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D.符合文明史观,立场不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革命史观重视阶级斗争,通过对立阶级的斗争发现社会发展规律,其以革命为基调,站在被压迫阶级、民族的立场上分析社会问题;现代化史观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般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而文明又可以分为不同方面和发展阶段,强调文明的发展、交流、多元甚至是碰撞;由此可见二者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史观相同,同属于革命史观,BD不选;不过前者是从阶级斗争,后者是从民族斗争的角度进行的分析,C项不选,本题正确答案选A项。考点:史学研究·史学理论·革命史观13.学者桑兵在《走向共和——日记中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说:“20世纪前半期,中国经历了三次由革命催生的政权兴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三次革命分别为: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解放战争B.第一次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第二次革命铲除了北洋军阀势力,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D.第三次革命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革命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这三次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解放战争,A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B正确;而C错误,因为国民革命基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势力,不是铲除了。D项正确,解放战争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14.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由良田起程,至郴州,一路民众欢迎,鞭爆劈拍之声,不绝于耳。出村远道恭候,该地农民协会,组织尤为整齐……将来革命成功,当推湖南第一,而军人尚在梦中,可胜太息。”据此判断,该日记应写于()A.五四运动时期B.国民革命运动时期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蒋介石的日记中,“农民协会,组织尤为整齐”、“将来革命成功,当推湖南第一”反映的是湖南的农民运动,“一路民众欢迎”反映出民众对蒋介石的支持,B项正确。A项时没有农民协会;C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民众是反对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