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体系论证:一个核心:实践,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性与独立性的统一五个基本点:1.整体轮廓2.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世界观、哲学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3.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两个层次: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列宁《帝国主义论》对帝国主义批判4.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5.关于共产主义的信仰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基本立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关于人类思维方式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基本立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背景(1)时代背景:欧洲社会重大变革,英国产业革命:物质基础法国政治革命:建构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德国的哲学革命:为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思想上层建筑(补充思想文化内容)——资本主义社会的已确定——呈现出病态——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资本主义向何处去?(2)马恩个人生活背景:教材P6(1844年2月《德法年鉴》……)马克思:特利尔城波恩大学柏林大学《莱茵报》巴黎英国恩格斯:巴门市英国经商——深入考察英国的工人阶级状况,并参与工人运动1844年2月《德法年鉴》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义者同盟共产主义者同盟《资本论》在英国诞生系统阐释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两个发现在马克思死后,恩格斯整理出版了《资本论》二三卷、《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3)思想理论背景P5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想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依据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从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并导致了一战的爆发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并因此成为帝国主义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列宁深刻剖析俄国的现状,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论断。十月革命的枪炮声一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两大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的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选择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崇高的社会理想: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P11在以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6.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P16-17①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人活在世上,不仅需要一定的工具,同时还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所教给我们的。客观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认识世界的前提。全面的视野、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是我们把握复杂世界的可靠保障。辩证分析、阶级分析、历史分析是我们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锐利武器②提供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马克思主义诞生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建设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未来,它也将指导我们走向光明。③提供了有益的人生启迪马克思主义看中对人的研究,他一反西方思想史上孤立的看待人的观点把人放在社会中研究。它告诉我们,人生的幸福意义在社会之内,社会有许多陷阱,不应逃避而应该行动起来改造社会,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人的主观地位和能动作用、物质利益的正当性、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7.马克思主义的幽灵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哲学世界观、哲学辩证法1.恩格斯总结概括了关于哲学基本问题P22-P23——提供把握世界的基础“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这一问题是划分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的解决存在与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能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基本规律。2.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物质”的定义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人们的感觉而存在,为人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物质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物质的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意识就有根源性、独立性,意识对物质具有派生性、依赖性。因此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个本原。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实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仅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辩证法的缺陷。主张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东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他们区别开来。从个性可能到共性,从相对中寻找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统一的说明自燃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学习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达到一种自觉①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性4.哲学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主义的实质和核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事物总是在矛盾中运动。特殊性: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如何认识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构成→经历阶段→根本、非根本,主次→正确认识,解决问题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②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个性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④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既是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3)质变量变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是相互渗透的(4)否定之否定: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一个周期肯定因素: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揭示事物曲折性,前进性的统一。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态度。要科学分析。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解释“实践”的呢?P59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2.实践的特性P601.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①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②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③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的观念变为现实,给人提供现实成果。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①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活动总是有意识、有目的的。②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这个目的决定者实践者的行为。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①实践一开始就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任何人不能离开与社会的联系。②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也是社会的人。③实践的社会应决定其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受一定的社会条件的限制,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时间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3.实践在认识有决定作用P62-P64(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把握改造和变革的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②一个人的认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旧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但不能事事都依赖于直接经验。③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潜心学习、潜心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实践推动认识的产生、发展,推动了人类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了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②人们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实践提供的。③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并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在实践的推动下,突破旧思想,引起知识上的飞跃,不断发现和进步。(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服务实践,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某种要求。②自然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目的是推动技术的更大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③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目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提供更高质量的精神财富,促进人全面自由的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自封的。“判断认识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如何决定的,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5)总结:人的认识就是在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1.具体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实践————————实践2.复杂事物:———————————多次反复3.整个世界:——————————无限发展4.真理与谬误的关系P78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性:就认识确定的对象和范围来说,与对象相符的就是真理,不符的就是谬误。一种认识不能再确定的对象和条件下即使真理,又是谬误。真理和谬误在确定对象和范围内,是绝对的。5.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P95-99第三章唯物史观1.社会存在P10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P104————结构划分(图)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社会意识的主体:个人意识(个人生活经历、社会地位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群体实践的产物)②不同层次:社会心理(低层次、自发的、不系统、不定型、感性认识为主,情绪、情感心态、习俗,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