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1第2016年新洲一中、黄陂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的列国诸侯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国内贵族官员爵位分为卿、大夫、士等5个等级。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之有关梁,庶人之有爵禄”的现象,这说明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C.选贤任能,军功爵制确立D.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2.战国时期,官员禄秩的秩名来自俸禄额度。秦国和燕国,俸禄成为官阶,出现了三百石以上,五十石之官,千石之令等官阶。秦汉时期,禄秩附丽于职位,标志职位高低,出现了中两千石之少府、太常,两千石之永乐少府等官。以上现象说明:A.秦汉中央集权的加强B.贵族政治没落,以吏治天下C.战国秦汉时期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D.布衣将相之局的必然结果3.北宋时,官员陈靖主张“计丁分配田地,上田每丁授田百亩”,得到了太宗皇帝的欢心;南宋时的学者林勋写《本政书》十三篇,主张“宜仿古井田之制”,获得不少学者喝彩。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A.中央集权,政治腐败B.均田制破坏,赋税征收困难C.土地私有制发展,兼并频繁D.商品经济发达,商税超农税4.马端临《文献通考》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炀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是隋朝只存在三十七年便灭亡了。对以上现象原因的分析,最有可能的是:A.耕牛受田,北方农业大发展B.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C.征兵高丽,开疆拓土D.聚敛财富,藏富于国5.“国家”在英语词汇中有三个单词能代表,但所指具体含义却不同,这分别是“country”(故土,祖国之意)、nation(民族国家之意)、state(政治性国家体制,政府、联邦、州)。而中国只需“国家”一词即能清楚表达,这一高度浓缩而清晰的表达最早源于A.西周的宗法制B.宋代的理学思想C.明清的反专制思想D.近代救亡的民族理念6.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A.图1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B.图2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风俗写意的特征C.图3是元代关汉卿的作品,吸收了外来文明的特征D.图4剧种在清朝同光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7.1903年8月清廷正式谕令设立商部。在职能上商部是“联络官商之情”的国家机构,担负着制定经济页2第政策、领导发展国家工商实业的重任,随即制定了一系列商法、商律以规范商品市场、保护商人的合法利益等。这一举措A.目的是为了保护经济秩序的稳定B.表明资本主义已成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的经济形式C.说明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已开始改变D.表明传统的封建政府职能在发生转变8.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在这次会议中,孙中山实现了国民党的改组,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表明:A.孙中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B.国民党要学习苏共的治党经验C.国共两党的革命目标趋于完全一致D.国民党着手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体制9.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中苏关系开始紧张;“九·一八”事变以后,中苏关系又逐渐缓和,直到世界大战前期,苏联给中国政府的抗战提供了大量的援助;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签订;1945年初的《雅尔塔协定》中,苏联同意在对德战争结束以后三个月之内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以上中苏关系的变化表明:A.中苏关系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不可回避的外交问题B.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C.苏联的外交政策始终体现了其大国霸权主义色彩D.苏联对华友好关系完全从其自身利益出发10.《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A.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B.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的秩序C.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情D.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11.中国社科院张海鹏教授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道路。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这里所指的过渡期是A.19世纪六、七十年代B.19世纪八、九十年代C.20世纪初的20年D.抗日战争时期12.所谓“要式买卖”……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最古老的方式。采用“要式买卖”时,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A.保护私有财产B.注重形式规则C.最早的成文法D.保护贵族利益13.在雅典,每年城邦公民大会第6次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会询问公民大会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如果大会表决通过该提案,则于翌年的2月或3月间实施放逐投票,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放逐期限为10年(一说为5年)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须在10天内处理好。这说明在古代雅典A.维护了雅典人的民主权利B.民主制度的科学完善C.民主制度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D.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的规范14.英王詹姆士一世(1566—1625年)就职初期,国会针对国王专断统治而要求国会固有权利的抗辩书指出“英格兰各郡、城市和选邑,均有权根据代议制自由选择他们所信任的人作为代表”“当选的人在该页3第届国会期间,无论在开会和休会期间,均不受束缚、逮捕和监禁”“在国会内他们可以不受妨碍和控制而自由发表意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宪法原则B.表明王权与议会的矛盾尖锐C.使得议会成为英国的权力中心D.奠定了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的法律基础15.在欧洲,家庭逐渐抛弃了执行“直接代表社会”的职能,获得了执行“代表个人”的特殊职能,从一个功能多样的单位变成了相对单一的单位,使得家庭结构简化。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人文主义的传播发展B.启蒙运动的宣传推动C.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D.电气革命的突飞猛进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评论:“这个奇异的世纪(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下了它的死敌一命。”这一评价的依据是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B.二战期间,苏联东线的抵抗有力地支援了盟军C.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灵感D.20世纪是一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历史17.在谈及中法建交问题是,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说,两国建交“只是如实地承认世界而已……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该仿效法国”。据此可知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进入到新阶段B.欧洲一体化进程需要中国助力C.建交是冷战格局下中法的理性选择D.中国的大国地位已被普遍认可18.金庸先生认为,欧洲中世纪的绘画都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直到文艺复兴之后,凡人的形象才大量在绘画和文学中表现出来,所谓文艺复兴,是在文艺上复兴希腊、罗马时代对‘人’的描写,而不再集中于描写天使与圣人”。金庸先生所言:A.放大了文艺复兴对人的重视B.对文艺复兴的认识有偏颇之处C.没有认识到文艺复兴的资本主义文化属性D.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本质19.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私人资本高度社会化,私人资本普遍转化为社会资本,资本进一步股份化、证券化、数字化,出现了大量虚拟资本,甚至出现了虚拟经济;资本流动加快,资本流动范围扩大,出现了世界经济区域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下事实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全社会出现了数目不小的中产阶层B.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出现了福利国家C.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D.职业经理人阶层出现20.学者资中筠认为,19世纪美国政府的权利比较小,而资本的势力比较大。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对宪法有新的解释,加大了政府监管的权限,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责任,就是要保障公民应该享受的最基本的生活和劳动条件。把以上原则进一步肯定下来,应该是:A.胡佛总统时期B.罗斯福“新政”时期C.艾森豪威尔时期D.里根新自由主义时期21.詹姆斯·密尔(JamesMill)和约翰·密尔(JohnStuartMill)父子是19世纪英国乃至西方自由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两人一致认为,印度社会缺乏演进的能力,需要被英国统治才有前途,并称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造福印度人民的政府。这说明了A.密尔父子的自由主义者身份为假,实为殖民主义者B.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由自由主义向殖民主义阶段过渡C.工业革命背景下自由主义与殖民主义存在紧密关系页4第D.印度实际是英国工业革命和殖民活动的最大受益者22.“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资本主义模式难以顺利进行情况下发生的。”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材料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提出了怀疑B.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没有达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C.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沙皇专制统治的严重束缚D.材料表明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开创了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23.雨果在赞扬某位文学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以下与这位文学家的写作风格相似的作品是A.《巴黎圣母院》B.《大卫·科波菲尔》C.《等待戈多》D.《老人与海》24.著名历史学家刘宗绪曾指出:“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侵略与侵略的斗争,以及革命、起义、暴动等等事件与过程,常常被列为重点。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事件中的大部分,多半是属于为争取文明进步而付出的代价。这一切当然是必须讲的。但是如果只讲代价部分,不讲或少讲文明进步本身,不论述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这能算是完整的历史吗?”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必须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去研究历史B.充分肯定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C.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D.认为“压迫、剥削、侵略”是应该完全肯定的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大题共3小题,25题18分,26题12分,27题22分,共52分。25.(18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国家机器并不强大。中产阶级和它的大多数知识分子普遍希望国家无为而治,力主最好的政府是管事最少的政府。……(19世纪中期以后),内阁和国会的关系逐渐发生变化,并倒换过来,不再是议会领导内阁而是内阁的权力逐渐凌驾于议会之上。虽然议会具有最高地位的原则仍被认为是英国宪法的基石,但议会权力在多数场合已流于形式,实际权力落在内阁首相及其领导的大臣手中。——丁建弘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材料二20世纪初美国兴起的进步主义者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第一是治标的,直接援助那些底层的贫困者,开设救济院,帮助他们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问题。第二就是要从根本上来治。美国人以前警惕的一直是政府权力被滥用,对民主制度造成威胁。现在他们发现威胁更多地来自垄断资本,而能遏制这一巨怪的却只有政府了,所以不能不转向政府寻求解决危机的手段。——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回答:页5第(1)据材料一、二,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何共同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10分)(2)19世纪中后期中国政治制度发展表现出完全相反的特点,简述其背景,对洋务运动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8分)26.(12分)1936年,国民政府立法院通过《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也叫《五五宪草》。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各界为实现和平建国,围绕《五五宪草》展开讨论。同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和和中国民主同盟缺席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召开制宪国大,通过了《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