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复习课件岳麓版必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突破·热点探究专题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规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呈现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成现实,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1.由空想到科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2.由理论到实践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到实践。3.由理想变成现实《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例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文中的“锁链”指()A.贫穷与落后B.专制与愚昧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D.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解析】“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即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建立新的制度。故“锁链”指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答案】D变式训练1-1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材料中列宁演讲的基本思想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实现这一思想的革命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即十月革命。A项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项不是“革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是集中力量打败国内外反革命力量,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答案】C变式训练1-2观察下列两幅图,二者的共同点是()A.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B.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C.打碎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之后,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密切相关【解析】巴黎公社是一次突发性、偶然性的城市武装起义,没有联合农民,也没有经历由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权的阶段,更谈不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密切相关的问题;而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之前的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且十月革命经历了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的转变,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打碎了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故答案为C项。【答案】C专题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采取的政策、依据及影响政策依据影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同国民党合作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使中国进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革命运动高涨;北伐军胜利进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派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反共反人民的恐怖政策中共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的拥护,推动革命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抗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打倒蒋介石,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反共反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例21931年9月19日,北平部分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同年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提出“立泯系派之见,共赴国难”。这说明()A.日本侵华使民族矛盾激化B.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D.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时间是1931年9月19日,内容是呼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共抗外敌”“共赴国难”。材料信息表明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故A项正确。【答案】A变式训练2-1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解析】四个选项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维持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面对共同的敌人,有合作的基础,这是首要因素。故D项为正确答案。【答案】D变式训练2-2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解析】本题是对比1948年6月(解放战争战略反攻阶段尾声)和1947年6月(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结束、战略反攻阶段开始)中国国内民心向背的变化,原因是国民党独裁统治造成的后果。B、D两项都是在1949年,C项错在“缺乏正确判断”,因为这一判断和态度转变都是正确而及时的。【答案】A同步真题·高考链接1.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解析】1926年的中国正值国民大革命时期。从材料信息看,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北洋军阀、地方军人,他们都标榜“爱国”“爱民”“民权”等民主进步思想,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民主思想已成为社会潮流,因此选C项。材料仅涉及一些人宣传、认同民主思想,不能说明各界思想“趋同”,排除A项;当时的蒋介石是革命力量的代表而非“军阀”,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看,地方军阀并非真心拥护三民主义,D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答案】C2.《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D.全面抗战时期【解析】本题通过“回忆录”再现历史场景。根据题干所描述的场景,如“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等,可以判断出其反映的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也未出现“聘请苏联顾问”的现象,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的北京,未出现“攻克南京”的情形,故B项错误。全面抗战始于1937年,与题干情形明显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3.《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解析】中国从1842年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到1919年拒绝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再到1943年与英美签约取消不平等条约中列强所拥有的一切特权,这一变化过程体现出中国外交逐渐自强,故选C项。A项体现出的变化过程与题干相反,排除;B、D两项都发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答案】C4.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等信息可判断这一“革命的火焰”是指1926—1927年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因此D项符合题意。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后不久,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排除A项;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而北伐战争并未完成这一目标,排除B、C两项。【答案】D5.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技术的反应”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制度的反应”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观念的反应”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组织的反应”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组织形式。据此可知③④属于“组织的反应”,故选D项。【答案】D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解析】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内容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将资本家、富农当作团结的对象,而事实上,资本家、富农是可以团结起来为民主革命做贡献的。据此可知,该《宪法大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故选C项。《宪法大纲》制定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排除A项;B项中“全面贯彻”的表述不正确;D项表述不当且与材料无关。【答案】C7.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针对民族矛盾加剧而进行的政策调整,“八一宣言”是这种政策调整的具体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A项针对的是国内矛盾,也不是在长征期间;B项针对的是党内问题;D项既不是在长征期间,又不针对民族矛盾。【答案】C8.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解析】1937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正组织淞沪会战。从材料信息看,顾维钧希望与会各国在“道义上”“物资上”“财政和经济上”扶持中国,否则日本制造的“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将会难以制止。由

1 / 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