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离骚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5离骚有“垂髻幼童”吗?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首都市民和全国人民一样,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髻幼童,纷纷慷慨解囊……这是2013年6月21日《杂文报》第1版《青春小札》中的一句话,其中“垂髻幼童”说得不对,应是“垂髫幼童”之误。髫(tiáo),指儿童下垂之发,也称“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其中“黄发”指代老年人,“垂髫”指代幼童。而“髻”指女子梳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幼童头发稀少,是梳不成“髻”的。汉语中也不用“垂髻”指代幼童。——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赵永成作者简介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他创立了“楚辞”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渔父》《招魂》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相关知识《离骚》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1.注音(1)xiānɡ(2)謇.jiǎn(3)谇.suì(4)偭.miǎn(5)茝.chǎi(6)忳.tún(7)朕.zhèn(8)方圜.yuán(9)修姱.kuā(10)谣诼.zhuó(11)溘.死kè(12)鸷.鸟zhì(13)椒.丘jiāo(14)芰.荷jì(15)杂糅.róu(16)兰皋.ɡāo(17)攘诟..rǎnɡ__ɡòu(18)侘傺..chà__chì(19)岌岌..jí__jí(20)集芙蓉以为裳.chánɡ衣裳.shanɡ(21)芳菲.fēi菲.薄fěi(22)相.道xiànɡ相.安xiānɡ(23)朝.谇zhāo朝.拜cháo2.写对字形(1)zhù伫立zhù贮藏(2)jíjí岌岌可危jí汲水(3)杂róu糅róu蹂躏(4)yáo谣诼yáo瑶池yáo徭役“虫”读作huǐ,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的形体,像一条长虫形。商朝金文的形体,像头部为三角形的毒蛇。小篆的形体,像一条曲卧的虫形。楷书的写法,就没有虫的样子了。“虫”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从“虫”的字大都与爬虫、昆虫有关,如“蝎”“蚁”“蛇”“蝶”等。背景链接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文脉梳理誓死不屈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隐退修行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体解犹未变余心不可惩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文言实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1)长太息以掩涕.兮答案:眼泪(2)哀.民生之多艰答案:哀伤(3)謇朝谇.而夕替:答案:谏诤(4)谣诼.谓余以善淫答案:造谣、诽谤(5)偭.规矩而改错答案:背向,引申为违背(6)竞周容以为度.答案:法度,准则(7)宁溘.死以流亡兮答案:突然、忽然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水势大或形容广阔或壮大。(2)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今义:指经济状况不好。(3)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指随水流消逝。今义:指因灾害或其他社会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4)自前世而固然..古义:本来就是这样。今义:连词,相当于“虽然”。(5)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今义:细致,精巧。3.[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2)忳郁邑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3)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圆凿4.[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1)鸷鸟之不群.兮答案:名词作动词,合群(2)固前圣之所厚.答案:形容词作动词,推崇(3)屈.心而抑.志兮答案: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抑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謇朝谇而夕替句式:被动句译文:可早上进谏晚上被贬黜。[分析概括]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长长地叹息泪流满面啊,为人民生活的多灾多难而哀伤。诗人几遭贬抑,关心国运民生却无可奈何,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B.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这一句写出了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C.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一句是诗人直抒胸臆,表明心志的诗句。为了正义和理想,屈原丝毫没有顾及个人的利益和安危。“虽九死其犹未悔”显示了屈原坚定的决心,完美的人格。D.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我那圣王实在荒唐,他始终不能把民情体谅。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对楚王昏庸的刻骨仇恨。解析:D项,“刻骨仇恨”不对。定语后置之定义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字,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二、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文言实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1)悔相.道之不察兮答案:观察,选择道路(2)苟.余情其信芳答案:只要(3)唯昭质其犹未亏.答案:亏损(4)岂余心之可惩.答案:受创而改变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2)制芰荷以为..衣兮古义:“以之为”的省略今义:认为。3.[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2)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3)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4)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显著4.[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1)步.余马于兰皋兮答案:使动用法,缓行(2)长.余佩之陆离答案:形容词作动词,加长(3)高.余冠之岌岌兮答案:形容词作动词,加高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步余马于兰皋兮句式:状语后置句译文:赶我的马登高地水边兰草。(2)不吾知其亦已兮句式:宾语前置句译文: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3)高余冠之岌岌兮句式:定语后置句译文:把我的帽子加得更高。定语后置之格式(一)(1)“中心词+之+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成“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2)“中心词+定语+者”,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译成“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6.[文言虚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1)焉驰椒丘且焉.止息答案:兼词,于彼,在那里(2)所①亦余心之所.善兮答案: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②固前圣之所.厚答案: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③民生各有所.乐兮答案: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3)乎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答案:介词,相当于“于”,在②延伫乎.吾将反答案:句中语气词,不译③将往观乎.四荒答案:介词,相当于“于”,到(4)之①哀民生之.多艰答案:①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答案:助词,的③悔相道之.不察兮答案: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④高余冠之.岌岌兮答案: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之格式(二)(3)“中心词+之+定语”,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成“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4)“中心词+而+定语+者”,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成“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分析概括]7.下列对课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A.第一段写的是诗人虽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第二段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诗人打算全身而退,前后有矛盾。B.“芰荷”“芙蓉”喻指诗人高洁的德行。诗人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坚定了走自己路的决心。C.“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中“忽”字在诗中有转折作用,表明作者从反省到进一步坚定意志。D.诗人最后再次重申“余独好修以为常”“独”字表明诗人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自觉的态度。即使“体解”而心不可惩,信念坚不可摧。解析:第二段里写诗人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此并不矛盾。[名家视角]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说:“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赋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上下求索】《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探究思路]诗中作者对自己形象的描绘→诗人的主张原则→结论[探究结论]答案:《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纯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离骚原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译文:我屈原长叹息泪流满面,哀叹人民生活苦灾难多。原文: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译文:我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可早上进谏晚上即被贬黜。原文: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译文:我因佩带香蕙而遭贬黜,我因采撷芳草而获罪名。原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