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毛泽东先生到重庆1.了解人物特写的写作特点,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形象。2.把握并区别特写与消息的特点。重庆谈判与《沁园春·雪》的发表1945年10月,毛泽东主席率中共代表团从延安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就在谈判期间,毛主席见到他的老朋友一代名词人柳亚子,分外高兴,随后就手书《沁园春·雪》于一页印有“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相赠予柳亚子。柳亚子读后,内心大为激荡,即唱和一首《沁园春》“次韵和毛主席咏雪之作,不能尽如原意也”。在柳词《沁园春》之后,他又写了一首自跋在诗后,“……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效颦技痒,辄复成此”。在给尹瘦石的这篇跋文中,柳亚子继续写道:“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柳词一出立即引起普遍的关注,因人们已从他词的题序中知道了毛主席写有一首《沁园春》咏雪之诗。一时报人及文化人多方奔走,四处寻找,而抢先一步首发于报纸上的是吴祖光,他当时在重庆一家民营报纸《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当编辑,于11月14日在该报第二版副刊上刊出,并加有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毛氏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此诗一出,若平地一声春雷在重庆造成大震荡,一夜之间人民奔走相告,评论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国民党一时慌了手脚,蒋介石亲自责令国民党中宣部召开紧急会议,布置围攻策略。昼夜之间,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的各个报纸刊登大量的与毛主席针锋相对的《沁园春》,而且还著文攻击毛泽东有“帝王思想”云云。重庆文化界进步人士对国民党当局的恶劣行为也给予了反击。背景链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算是胜利了,但国内问题仍然危机四伏,当时国共两党商谈早已陷于停顿,为了避免国家再次陷入内战的漩涡。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促进,终于由蒋介石电请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共商国是,毛泽东先生慨然电复应约。于是由张治中和赫尔利坐专机到延安去迎接。就在8月28日那天,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彭子冈作为《大公报》的著名女记者,借机采访了毛泽东,并对这一历史史实作了真实的报道。名家简介——彭子冈彭子冈(1914—1988)中国新闻家。原名彭雪珍。1914年2月7日生于江苏苏州,1988年1月9日卒于北京。1936年中国北平大学肄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她以《大公报》记者名义在大后方采访,发表大量通讯,揭露日本侵略罪行。解放战争时期,任《大公报》驻北平记者。她是当时后方新闻界著名的“四大名旦”之一——这“四大名旦”就是四位女记者:彭子冈、浦熙修、杨刚、戈扬(前三人还曾被称为是“三剑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任天津《进步日报》和《人民日报》记者。1954年后任《旅行家》杂志主编,中国新闻社的名誉理事。其权利继承人加入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文体知识——新闻特写1.新闻特写的特点(1)选材:截取生活横剖面。新闻通讯往往要反映较完整的事件、较长的过程,向人们展示生活的纵剖面;新闻特写则抓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两个场面、一两个镜头,充分地展示生活的横断面。因此,新闻特写比通讯写得更细腻、活泼、绘声绘色,感染力更强。(2)结构:淡妆浓抹总相宜。新闻特写的结构,既不同于“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消息,也不同于“高潮在后”的文艺作品,通常以一个概括性的导语开头,马上转入对某个片断或局部的浓墨重彩的集中描绘;或者直接从生动的情节、场面、引语入笔,展开描写,把真正最重要、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后面,让人读完全篇产生一种“满足感”。(3)角度:细察局部写雄奇。新闻特写,往往选择典型事件或人物富有特征的片段和局部,进行突出的描绘,从一点、一面、一个口子插入放大,出奇制胜,别开生面。它可以撇开一场球赛的全过程,专写某一球之妙;它可以放弃整个会议程序和会场情景,写一个问题的讨论、一个提案的提出、一次独特的会面等;它可以截取时间进程中的某一瞬间,充分展示和描绘,给人以深刻难忘的印象;甚至可以从某一个富有情趣和人情味浓厚的细节开掘进去,追前溯后,写出立体化的新闻来。2.新闻特写的写作要领第一,选准一个“镜头”(包括选准一个片段、一个情节),加以“放大”。第二,要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第三,要抓生动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动态、形势。第四,要抓有感情色彩的东西。情能感人,要善于把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情融于事中,使情满而不溢。第五,要抓取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第六,要运用较多的描写手法,把已逝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但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能夸张、虚构,更不能凭空想象。1.注音舱.(cānɡ)口摄.(shè)影捕.(bǔ)捉蓄.(xù)发肖.(xiào)像好莱坞.(wù)簇.(cù)新洽.(qià)谈官邸.(dǐ)小憩.(qì)衬.(chèn)衫糙.(cāo)米系维系(xì)系(jì)鞋带几几(jī)乎几(jǐ)何胖心宽体胖(pán)肥胖(pànɡ)2.写对字形xiánɡ(祥)和安xiánɡ(详)引qínɡ(擎)chè(掣)肘zhì(秩)序yì(昳)丽波lán(澜)斑lán(斓)zǔ(阻)拦jū(狙)击xiē(歇)凉墓jié(碣)ōu(讴)歌ǒu(呕)吐编zuǎn(纂)编zhuàn(撰)频fán(繁)要言不fán(烦)3.辨析近义词(1)维系·维持[辨析]维系:维持并联系,使不涣散。维持:①使继续存在下去,保持;②保护,维护支持。夫妻二人的同时下岗使他们维持生活都非常困难,但是他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使其感情维系得很好。(2)阻拦·阻碍[辨析]阻拦:着重指拦截、不让顺利通过。对象多是人或动物的行动。阻碍: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不一定是有意的,它还可以作名词,指起阻碍作用的事物。山体滑坡阻碍了前行的救援车队,于是后行的车辆被管理人员善意阻拦。4.解释词义浴血奋战:形容战斗激烈。心宽体胖:心情舒畅,身体健壮。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C)A.氛.围(fèn)图穷匕见.(xiàn)仗义执言仪仗队B.雏.菊(chú)雕栏玉砌.(qì)好莱乌貌合神离C.谮.言(zèn)风驰电掣.(chè)敞篷车偃旗息鼓D.贴近同仇敌忾.(kài)抵官邸循私舞弊解析:A项,“氛”应读fēn;B项,乌—坞;D项,循—徇。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A.渡轮辉煌多加照拂智囊团B.遗留沿袭文化竞争排座次C.滞留传播畅快淋漓警察暑D.掌声喝彩消闲方式大戏园解析:C项,暑—署。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D)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多想办法,积极拓展再就业之路,以便使更多的下岗工人得到合理的__________。为了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规范建委行政审批行为,建委民工委决定将对建设工程全程办事代理过程和效能实施__________。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紧张工作后,应该适当活动活动,__________一下精神。A.安顿监察调剂B.安置检察调节C.安顿检察调节D.安置监察调剂解析:(1)“安置”是指人或物有着落,有适当的位置,多用于处理人事工作的活动;“安顿”指一般的安排处理,安排妥当。(2)“监察”是指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工作人员,“检察”是指审查被检举的犯罪事实,前者偏重于监督、检举,后者偏重于审查。(3)“调剂”指把多和少、忙和闲等加以适当的调整。“调节”指从数量和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B)A.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B.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C.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D.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纠纷经常发生。解析:B项,“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A项,“自命不凡”指自以为很了不起;C项,“少不更事”指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D项,“讳莫如深”指紧紧隐瞒。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A.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5时左右,老天突然变脸,市区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据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达11级,地面能见度几乎为零。B.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C.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流一直络绎不绝,截止至5月9日17时30分,累计检票人员入园已达19.59万人次。D.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解析:B项,成分残缺,在“坐落”前加“的博物馆”或者“的建筑”。C项,搭配不当,应改为“截至5月9日17时30分为止”,或者“截止到5月9日17时30分”;同时“人流”与“络绎不绝”不搭配,删掉“流”。D项,搭配不当,将“经”改为“在”,或者将“下”去掉;歧义,“迅速赶到的”统辖“医护人员”还是“医护人员和商场保安”不清,两种理解都可以,可改为“商场保安以及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第6~8题。在坟墓中的旅行威廉·伯克·米勒【新闻背景】1925年1月,肯塔基州一个名叫弗洛伊德·柯林斯的山地青年在其父亲的农场上探寻一个能够吸引游客的大洞穴时,不幸陷入困境。在那个大洞穴中,柯林斯被一块巨石卡住了左脚,动弹不得。人们想尽办法施以援手,还是未能把柯林斯从困境中解救出来。19天后,饱受折磨的柯林斯惨死在洞穴中。在此期间,美国报界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当时正在《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担任记者的米勒曾冒着生命危险5次进入洞穴,试图帮助柯林斯脱险。以下摘编的便是米勒系列报道中的一部分,它写于柯林斯被困的第5天,并获得1926年“普利策新闻奖”。弗洛伊德·柯林斯正在经受着几乎难以描述的折磨,但他对被活着救出去仍然满怀着希望,今晚6点20分我最后一次看他时他这样对我说。在亲自进到里面之后,我才明白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危急关头。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不能迅速行动起来,但我琢磨出了其中的原因。我屈着双膝进入洞口,通道的直径大约为5英尺。走完80英尺远的陡坡后不久,前面就是相当平坦的地面。从这里开始,我不得不像蛇一样蠕动。地面上每寸地方都是水,没爬几尺远,周身就湿透了。每时每刻我都感到愈来愈凉。似乎要这样无休止地爬下去,但是,爬了大约90英尺后,我到达一个非常小的隔间,比隧道剩余的空间稍微大一点点。片刻的喘息之后,我再度开始爬向那个被困者。脏水溅在我的脸上,周身麻木,但我不能停下来。最后,我下滑到一个8英尺远的陡坡上。少顷,我看见柯林斯,于是喊他,他咕哝着应了一声。手电光照到了一张脸,那张脸上分明写着长时间的痛苦,因为自从周五上午l0点钟陷入这里后,在每一个清醒的时刻,柯林斯都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他的嘴唇发紫,脸泛白。我意识到,要使他能活下去,必须采取某种行动。在我看清他的脸之前,无论如何,我不得不将盖在他脸上的一块油布掀开。“放回去,”他说,“放回去——水!”这时,我才注意到,水一滴滴地从上面滴下来,每一滴都打在柯林斯的脸上。最初的几小时他不曾介意,但持续不断地滴水几乎使他要疯狂起来。这天的早些时候,他的兄弟将这块油布带给他。这使我想到了旧时的水牢,我战栗了。在这趟行程的尽头,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工匠们曾经钻洞穿道到我已到达的地方,但仍然够不着的原因。像他们曾经经历的那样,我精疲力竭,从头到脚感到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