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专题总结提升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标展示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总结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课标展示一│课前梳理►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新中国的成立(政治前提)。(2)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①措施: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____________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②成就: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课前梳理土地改革2.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2)内容:一化三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特点: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______________同时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3.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步(1)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课前梳理社会主义改造(2)成就①到________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大都超额完成。②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③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一│课前梳理19574.三大改造(1)措施(2)结果: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____________在中国基本建立。(3)实质:三大改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一│课前梳理农业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__________的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公私合营(4)评价①进步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②局限性: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遗留许多问题。[思考]1956年后,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一│课前梳理[答案](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知识点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1.正确决策(1)《论十大关系》的报告(1956年)意义: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________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2)中共八大(1956年)①内容a.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________国的要求同落后的________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一│课前梳理中国特色工业农业b.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____________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2.失误(1)表现:________年“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2)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____”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3.纠正1960年冬,实施国民经济的__________——“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一│课前梳理建设社会主义1958左八字方针4.十年成就(1)钢铁:________、包头等钢铁基地。(2)基础行业: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3)交通:新修铁路约八千千米;除________外各地都有铁路。(4)能源:________实现自给,“洋油”时代结束。一│课前梳理武汉西藏石油[思考]“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同。一│课前梳理[答案]“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知识点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1.经济建设大混乱(1)原因:“文化大革命”爆发,“全面夺权”掀起高潮。(2)表现①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国民经济运行失控。②交通运输阻塞,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停产、半停产。③工矿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④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一│课前梳理2.调整(1)周恩来的调整①背景: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②措施:恢复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________原则。③成果:国民经济有了起色。(2)邓小平的调整①背景: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一│课前梳理按劳分配②措施:以_________为突破口,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③成果:国民经济摆脱停滞和倒退局面,开始恢复和发展。④结果:由于“四人帮”的阻挠,再次遭到破坏。3.“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对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的破坏,生产和________出现严重混乱。(2)失去经济发展机遇,拉大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一│课前梳理铁路整顿社会秩序一│要点探究►探究点一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1.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2.改造农业和手工业,建立起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3.在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劳动者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经济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居于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要点探究例1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一│要点探究A[解析]从1956年的时间和“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词可以理解,上海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一│要点探究►探究点二1956—1976年经济建设失误的原因及经验教训1.失误原因(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影响,民主法制观念淡薄。(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况。(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中央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一│要点探究(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尖锐对立,使人们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5)没有正确处理“左”倾、右倾的关系。长期以来,注意了反对右倾错误,但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认为越“左”越革命,从而造成“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多数的失误都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出现的。2.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一│要点探究(2)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5)要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既不能落后,也不能超前。(6)要坚持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一│要点探究[点拨]1956—1966年党在这十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规模问题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要点探究例2下面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全面的是()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C.“大跃进”运动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一│要点探究D[解析]从图表可知,1957—1960年工业总产值增产幅度较大,而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大跃进”运动导致工业总产值上升;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总产值下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一│要点探究一│总结归纳总结归纳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二│课标展示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课标展示二│课前梳理►知识点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2.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前提)(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关键)课前梳理社会主义现代化(3)重大决策①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②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按经济规律办事等。③实行改革开放。3.历史意义(1)伟大转折:开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新时期的到来。二│课前梳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考]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二│课前梳理[答案](1)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在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组织上进行了拨乱反正。(2)形成了新的领导集体,将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方向。(3)作出了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知识点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1)改革从农村先开始的原因①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③人民公社的弊端: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二│课前梳理(2)过程①1978年12月,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________、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推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②1980年,“________”“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得到迅速推广。到1983年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3)意义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②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二│课前梳理安徽包产到户2.城市(1)时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中心环节:增强________。(3)基本任务: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4)结果: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________责任制,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迅速推进。二│课前梳理企业活力承包经营[思考]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同。[答案](1)同:都改变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农民或企业都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2)异: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