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326古代汉语声韵系统48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上古的声母和韵母系统2015.4.6提纲1几个概念2声母系统3韵母系统4双声叠韵古代人怎样记音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三十六字母注音字母汉语拼音方案譬况法就是用描写性的语言来说明某一个汉字的发音状况。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春秋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伐者为客,何云“读伐长言之”,伐人者也。)唐代徐彦[疏]“《春秋》伐者为客”。解云:谓伐人者,必理直而兵强,故引声唱伐,长言之,喻其无畏矣。也就是说“伐”的两个意思(攻击别国和被别国攻击),是靠读音的长短来区分的,这有点儿像外语中的长短音了。读若(如)法就是用一个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段玉裁:“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口部》:“哤,哤异之言。从口,尨声。一曰杂语。读若尨máng。”赵颐光《说文长笺》说:“古无音切二法,音声之道无边,而同音者甚少,故许氏但有读若,若者犹言相似而已,可口授而不可笔传也。”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同音字来注音。格式是:×,音×,比如:毕,音必;畔,音叛。这种方法才算得上是正式的注音方法,其优点是简捷明了,后来许多古籍的注释,还有一些字典辞书都普遍采用这种注音方法。今人在注释古籍时,也有用“直音拼音”的方法注音的,夏传才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篇今译》就用的这种方法,如:瞽(gǔ音古),跖(zhí音直)。直音法的缺点一,如果某个生字刚好没有同音字,便无法为其注音?“蹭(cèng)、糗(qiǔ)”等就没有同音字,无法用直音法注音。二,有的汉字同音字很难读,注了等于没注;三,汉语有方言的区别,在一个方言里同音,在另一个方言未必同音;四语音是发展变化的,某个时代两字读音相同,过几百年以后就未必相同。能不能找一个声调不同但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字来注释生字,同时再指出它应该读的声调呢?如“糗”这个音节,三声虽只有一个字,但二声(阳平)的字很多,如“求”字是二声,就可用“糗,求上声”来注“糗”的读音。反切的产生反切的产生跟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有关。梵文对反切的启示和尚念的佛经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梵文的字母叫悉曇,有元音和辅音两个部分。辅音也叫体文,元音也叫摩多。受梵文影响,汉代的学者对汉语音节有了声和韵的认识,从而创制了反切幻灯片20反切始见于东汉其实在汉以前就有反切现象的存在了,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者焉”为“旃”。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古人叫“反”,或叫“翻”,也叫做“切”,都是现在的“拼音”的意思。它是把用来拼音的两个汉字分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一般認爲是在東漢後期大約西元二世紀前後,其産生的背景是佛教傳入中國後人們受到梵文這種拼音文字的啓發,創立了反切注音法,當時叫“某某反”或“某某翻”,唐代宗大曆以後,統治者忌諱“反”這個字,於是將“反”改爲“切”,“反”是反復的意思,“切”是切摩的意思,反切就是兩個字反復切摩出一個新的字音。《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然(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又云:“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大体上汉末出现反切,魏晋开始盛行。有学者认为反切的初创跟佛教传入有关。用“反切”注音,不但每一个字都能标音,而且能标得比较准确,比起以前几种方法是大大前进了一步。反切的缺陷因为汉字是方块字,要用两个汉字去拼合出另一个汉字来,实际使用中总感不便,而且由于注音在变化,有些字已经很难“切”出它的读音了。红,胡笼切。红(hong)——胡(hu)+笼(long)。古紅切公同都切徒苦寒切刊息林切心徒幹切壇九魚切居反切上字的归纳早期的反切,其上下字是随意取的,不同的学者所用的上下字不一样。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幻灯片33不可否认,注音字母的产生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大革命,对于识字教育和读音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也许人们应该注意到,早在1888年,国际语言学会就公布了“国际音标”。国际音标是以世界多数国家采用的拉丁字母的小写印刷体为基础形式的一套记音符号。那个时候,如果能在这一方面“师夷长技”,我们的注音方法就会进步更快。注音字母很快就暴露了它自身的缺陷,在国门大开的情况下,它除了给汉字注音以外,没有其他用途,不利于推广和国际文化交流。尽管如此,在国家内忧外患、战乱连连、人们连生存温饱都难以保全的状况下,能够发明注音字母已相当了不起了。《汉语拼音方案》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反复修订,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传统三十六字母唐末五代的一个和尚守温,用30个汉字代表当时汉语的30个声母。宋初,有人又增加6个汉字声母,遂成36声母,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音韵学上习称“传统36字”母或“守温36字母”。发音部位:五音和七音“五音”和“七音”是古人分析声母发音部位的术语,“五音”指唇、舌、齿、牙、喉,到了宋代又分出半舌和半齿,合称为“七音”。发音部位:五音和七音五音的分法最早见于《玉篇》卷首所附《五音声论》,其名称为:喉、舌、齿、唇、牙,排列次序是所谓由内而外。还有一种排列法是所谓由外而内,即唇、舌、齿、牙、喉。《广韵》卷末所附《辨字五音法》的排列就是这样。所谓七音,是从五音的舌音中又分出一个半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为七音。这种分法最早见于南宋张麟之重刊的《韵镜》和郑樵的《通志·七音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古无轻唇音(指两汉前没有唇齿音)。2.古无舌上音(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3.上古时期“娘、日”归泥。(两汉以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音。)4.上古时期无“喻”母(中古喻母在两汉前分别属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擦音。)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喻三归匣母,喻四归定母。曾氏说:“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线,部仵秩然,不相陵犯。”5.上古时期无正齿音(两汉以前舌叶塞擦音与舌尖前塞擦音同类,舌面前塞擦音与舌尖中塞音同类。)黄侃:正齿音“照穿床审禅”,一部分归齿头音“精清从心邪”,一部分归舌头音“端透定”。(1)古无轻唇音(指两汉前无唇齿音)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舌上音》:“凡轻唇者,古皆读为重唇。”古音学家把唇音分为重唇和轻唇两种。所谓重唇,即今之“双唇音”,如普通话的b,p,m;所谓轻唇,即今之唇齿音,如普通话的f,以及一部分-w,-v.上古只有重唇音,即帮[p]、滂[p‘]、并[b]、明[m]。轻唇音,即“非[f]、敷[f‘]、奉[v]、微[m]”,直到中古才从重唇音中分化出来。钱大昕为了证明“古无轻唇音”,举了大量的“异文”和“古读”材料,如“阿房宫(pang)”,古读负如背,读附如部,读逢如蓬,读文如门,读微如没。“匍匐”又可写作“扶服”,地名“文水”即“门水”,《论语》“子贡方人”的“方人”即是“谤人”,“封”即是“邦”,“妃”读如“配”等。扶、文、方、封、妃等字,在中古读轻唇,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读作相应的重唇音。谐声字(即形声字)甫——捕补铺浦,奉——捧棒。“旁”从“方”声,“匍”从“甫”声,“枹”又作“桴”,“父”古读如“爸”。古书异文《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礼记·檀弓下》引作:“凡民有丧,扶服救之”。匍,中古并母字,扶,奉母。《左传·襄公十二年》:“晋士鲂来聘”,《公羊传》作:“晋侯使士彭来聘”。鲂,中古奉母字,彭,并母。《论语·季氏》:“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经典释文》:“邦,或作封。”帮,帮母字,封,非母字《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史记·夏本纪》作:“汶山导江,东别为沱”。岷,中古明母字,汶,微母。声声训训::《《释释名名》》::““负负,,背背也也。。””《释名》:“房,傍也。室两旁也。”方言:四川称孵鸡为--[pau]古地名:阿房宫房[f][p’]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ifei)广东番禺重——董懂動《说文》:“衝读若動”。衝,中古澄母字,动,定母。《诗经·大雅·云汉》:“蕴隆虫虫”,《经典释文》:“虫,徐徒冬反”(徐邈为晋人)。异异文文《诗经》:“大野既猪。”《史记》:“大野既都。”猪(知母)都(端母)谐声字例日——涅捏、若——诺匿、而——耐、仁——佞、如汝——女、仍——乃弱_溺贰_腻而_耐尔_你若_诺譲_孃、釀“孃、釀”简化为娘、酿,第一个如此简化的人,其方言一定分不清n、l声训《释名》和《白虎通义》云:“男,任也”,“男之为言任也”。方言“日本”,东北读“一本”;湖南读“二本”;上海读“十本”肉:湘方言,niu武汉话lou4、喻三归匣(y-h),喻四隶定(y-d/t)。这是近人曾运乾提出的,他认为中古的喻母只与三四等韵相拼,与三等韵相拼的喻母字上古归属于匣纽。与四等韵相拼的喻母字在上古归属于定纽。异文《韩非子》“自营为私”,《说文解字》引作“自环为私”。“营”与“环”异文,“营”为喻三,“环”为匣纽。喻三归匣.形声字云耘(喻三)_魂(匣)運暈(喻三)_渾葷魂(匣)喻四归定(y——d、t)形声字:姚y_逃t_兆zh冶饴y_台胎t_治始笞也y_他拖t_池施由油y_笛迪d_轴抽余y_途涂t_除悦y_脱兑d_说税易y_惕踢t_赐俞愉喻y_偷t_输sh上古时期的韵部1相关概念2韵部系统3双声叠韵相关概念韵母韵押韵韵脚韵部韵例韵母“韵母”是汉语字音中声母、字调以外的部分,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每个韵母都有韵腹,韵头和韵尾则不一定有。韵音节中的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押韵押韵指的是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即用韵部相同或相通的字。“押韵”亦作“压韵”。诗歌押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而且能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古人常说:“×与×韵”,或说“×与×为韵”。押韵条件是声调相同、韵腹相同。编辑韵书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诗人查找押韵字。但实际上作诗押韵比韵书规定的韵要宽,允许某些相邻近的韵通押。韵脚汉语诗韵多放在末尾,叫做韵脚。“韵部”是韵书中把同韵的字收归一起成为一部。《广韵》有206韵,就是把26194字按主元音、收尾音和声调是否相同分成的206个单位。清代及现代著名古音学家:江永继承了顾氏的古音学,分古韵13部。段玉裁全面继承顾氏、江氏古韵研究成果,分古韵17部。段氏也把入声配阴声,相配的入声和阴声为一个韵部。如果把入声独立出来单立为一个韵部,则是26部,比王力29部仅仅少3部。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押韵、韵例和韵部都是韵的问题,不是韵母的问题。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关概念(续)诗经的韵母系统诗经的用韵双声叠韵古音通假四呼按韵母开头元音的发音口形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开口呼:不是i、u、ü或不以iuü开头的韵母。齐齿呼:韵腹是i或以i开头的韵母。合口呼:韵腹是u或以u开头的韵母。撮口呼:韵腹是ü或以ü开头的韵母。曾有一个碰了门牙的先生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缺陷,他在回答别人话时只用“合呼”:贵姓?(姓吴)。多大?(五十五)。住哪?(保安府)。干啥?(唱大鼓)。这样缺牙就会深藏不露。后来后门牙补好,他为了显露自己洁白的牙齿便改用了“齐齿呼”:贵姓?(姓李)。多大?(四十七)。住哪?(城西)。干啥?(演戏)。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是从读《诗经》感到不押韵时开始的。P538一古代押韵,现在还押韵。绝句《江雪》二古代押韵,现代不押韵了。《山行》《乌衣巷》《江南曲》三古代不押韵,现在反而押韵了。知识:教材P543叶音说P542六朝时期,有人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这就是所谓“叶韵”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