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上林苑三“阿房宫其实是坐落在战国秦上林苑内的一座大型宫殿,而这里也是汉代上林苑故地,”对此《史记·秦始皇本纪》曾有明确记载,“(秦始皇)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战国时期秦国上林苑的一处园林景观遗存上林苑是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之一,它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皇家苑囿发展而来,有大片的森林草场和成群的野生动物供王侯贵族们狩猎,同时也有一些离宫式的宫殿建筑。2004年末在阿房宫前殿遗址西1150米处的上林苑1号建筑遗址曾经发现了一座宫殿建筑遗址,“那就是战国秦上林苑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之一,不过与后来阿房宫的建筑没有关系,是在秦统一以前建成的。”李毓芳阿房宫的迷雾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庞大的秦帝国,随后他以举国之力开始了三项巨大的建筑工程:长城、始皇陵与阿房宫。两千多年后,人们仍然感叹于秦长城的雄伟和始皇陵的肃杀,然而阿房宫却因为战火而离开了人们的视野。如此规模庞大的阿房宫竟然没有留下太多记载,于是,在历代建筑师的眼中,阿房宫的设计图成为了一个永远向往而不能触及的秘密。阿房宫遗址甚至连阿房宫有没有落成都成了一种疑问。在近期的阿房宫考古中,专家们发现阿房宫的前殿其实只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筑。既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瓦当。也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的遗迹,如墙、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及廊道和散水及窖穴、排水设施等等。于是专家们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阿房宫前殿当时没有建成,只建成了北墙、东墙和西墙。”阿房宫的遗憾当阿房宫消失在秦末的战火之中,它所在的皇家园林上林苑却被西汉的帝王们所继承下来,甚至到了东汉,在洛阳附近兴建的皇家园林仍然也被称为上林苑。从阿房宫和秦汉两代的上林苑开始,中国的离宫型皇家园林不断得到发展,并在清代达到艺术的顶峰。尤其是圆明园,她既吸收江南风景与园林的精华,又根据北方的气候地理条件加以仿建,构成不同景区的壮观多姿的离宫型皇家园林,虽然面积上远逊秦汉,但仍是当时世界上最壮观的皇家园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并没有给今天的世人留下太多的遗迹——当考古人员仍然在辛苦寻找那些消逝的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同时,当代的中国建筑中,却似乎再也难以发现可以与之一脉相承的古典传统……“苑”是古代帝王游玩、打猎的风景园林。秦汉时期,非常注重兴建规模雄伟的皇家园林,其中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汉武帝扩建后的上林苑。上林苑最初是秦代修建的,汉武帝即位后,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上林苑,规模大得惊人。筑台登高,极目远眺,到处都是大尺度、远视距、保持原貌的自然景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就描述了上林苑的美丽景色和汉武帝出猎的宏大场面。据载,上林苑周长340公里,里面有离宫70所,可以容纳千乘万骑。苑中包罗了泾、渭、灞、沣、滈、涝、浐、*等八条河流,就是后人所说的“长安八水”。上林苑中最有名的是昆明池,当时修池是用来训练水军的。它周长40公里,池水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是一个烟波浩淼,景色迷人的人工湖泊,称得上是莽莽北国中的一处人间仙境。上林苑依山跨河,仅花草树木一项,就有3000多种,从四面八方汇于一园之中。当时的上林苑,己经有了我国最早的蔬菜温室。同时,各种罕见的动物不计其数,可以说上林苑是我国最早的植物园和动物园。上林苑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华美的宫室组群分布其中,是包罗多种多样生活内容的园林总体,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中秦汉时期的典型代表。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苑囿之一,位于汉都长安郊外(今西安附近)。此地旧有秦代苑囿,西汉初,高祖刘邦鉴于“秦二世而亡”的教训以及当时面临的经济凋敝的现状,于汉王二年(前205)冬十一月,将故秦苑囿园池还作民田。武帝即位后为狩猎、游豫,常微服出游,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由于骑射狩猎经常践踏农地,毁坏庄稼,引起了当地民众的怨‘喷,而且微服出行亦有诸多不便,朝中始有兴筑上林苑之议。当时东方朔认为,此举乃“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非强国富人也”,但因武帝执意建苑而未予采纳。建元三年(前138)开始营缮,之后又有不断的增筑扩建,使之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上林苑范围所属,东起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沿终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折,其地广达三百余里。苑中冈峦起伏笼众崔巍,深林巨木崭岩参差,径、渭、濡、沪、洋、镐、潦、浦八条河流流注苑内,更有灵昆、积草、牛首、荆池、东、西破池等诸多天然和人工开凿的池沼,自然地貌极富变化,恢宏而壮丽。由于苑内山水咸备、林木繁茂,其间孕育了无数各类禽兽鱼鳖,形成了理想的狩猎场所。当年曾有不少文人为之作赋,描绘苑囿胜概,叙述田猎盛况。其中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最为著名。上林苑所属之地,秦代曾建有许多离宫别馆,虽有一部分已经毁于秦末战争,但还有留存到汉代的。武帝建苑后,对旧有宫观进行了修复和改造,并有大量新构,因此苑内建筑数量众多,弥山跨谷,相望而不绝。据记载,上林苑中有昭台、犬台、扶荔、葡萄、承华等宫殿,又有上兰、平乐、远望、观象、白鹿、鱼鸟、走马、朗池、当路诸观,号称离宫七十余所。这些宫观殿所一般均非单体建筑,而是由许多屋宇组成的宏伟壮丽的建筑组群,本身就是很美丽的景点,而且从这些宫观的名称也大致可了解其间所具有的特定赏景功能,或为观览山水而设,或为观赏珍禽异兽、奇花异草而置。如建于元鼎六年(前111)的扶荔宫就是专门培植南方植物的地方,当时方破南越,得到了甘蕉、桂、指甲花、龙眼、荔枝等诸种南方花木,于是起宫观植于其中,以荔枝得名,因南北气候、水土均异,种植后多枯瘁,自交趾移至的百余株荔枝无一存活,但此后乃连年移植不息,一次竟有一棵抽枝发芽,虽无花果,武帝犹视之若宝,不久终于又死了,管理者亦为此而遭诛杀。上林苑在西汉虽是帝王狩猎游豫之地,但原始的生产功能并未消退,武帝元鼎二年(前115)置水衡都尉之官执掌上林,其职责仍是“牧百兽”,“掌攻草木及林麓”。平日为天子提供日常食用的兽物,及各种祭祀所需的祭品,到秋冬供天子射猎取之。甚至还有茧观、曝室这样的作坊,利用蒯池的蒯草织席等等。这种功能作为一种传统一直被延袭到后世,如唐代的禁苑、明代的上林苑,只是后世的这些生产性苑囿已与游娱性苑囿分开,成为功用单一的生产基地了。中国园林史--秦汉宫苑一、秦统一中国和大规模的宫苑建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物质、经济、思想制度等方面做了不少统一的工作。为了防范旧贵族的反抗,迁徒六国贵族和豪富十二万户于咸阳及南阳、巴蜀等地,削弱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秦始皇在咸阳营造宅地,“写放”(即照样画下)六国宫室,照式建筑在北阪上,可说是集中国建筑之大成,使建筑技术和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即皇帝行车的路),以咸阳为中心,东至河北、山东,南至江苏、浙江等省。又修“直道”,自咸阳,经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上郡,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驰道宽五十步(按秦制六尺为步,十尺为丈,每尺合今制27.65厘米),路边高出地面,路中央宽三丈,是天子行车的道。每隔三丈种植青松,标明路线。始皇灭六国后,拆除六国战时的城廓决通川防。于公元前215年(始皇三十二年),派将军蒙恬率士卒二十万人,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置四十四县。又修缮旧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这就是有名的万里长城。始皇在较短的时间里,修宫殿,造坟墓,伐南越,筑长城,修驰道。每年至少有二百万丁男在征发之中,这个数字约占当时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仅宫殿这一建筑类型,大小不下三百余处,比较著名的宫室有信宫和阿房宫。这期间,囿也得到了进—步发展,除游乐狩猎的活动内容外,囿中开始建“宫”设“馆”,增加了帝王在其中寝居,以及静观活动的内容。《史记·始皇本记》记载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后更名信宫为极庙。自极庙道骊山,作甘泉前殿,筑南道,自咸阳属之。《三辅黄图》载:“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信宫亦称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居。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咸阳“北至九峻、甘泉(山名),南至鄠、杜(地名鄠县和杜顺),东至河,西至汧、渭(水名)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从这种描写和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的规模,可见信宫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秦始皇还建造了历史上著名的朝官—阿房宫。《史记·始皇本记》载“始皇帝三十五年,以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乃营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阿房为朝宫先作之前殿,庭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据《三辅黄图》记载:“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末成而亡。姑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作阿房前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建五丈旗。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周驰为复道,度渭属之咸阳,以象太极阁道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基旁,故天下谓之阿房宫”。从“以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的记述可以看出,当时冶炼技术相当发达。另一方面,秦始皇先后荡平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他自知积怨甚多,会有许多人想要暗算他,因此他的阿房宫大殿北门用巨大的磁铁做成,为防备刺客,要有穿铁甲或暗藏兵器潜至殿门的话,就会被磁铁大门牢牢吸住,使你动弹不得。这也说明了园林建筑被少数人所占有的性质。从信宫和阿房宫的记述中,可以看出秦朝的宫苑建筑大抵因势而筑(随着自然形势来筑造),规模宏伟壮丽,来表示帝王的尊严和极权。但正是由于秦朝徭役赋税繁重,因而激起秦末农民大起义,促成秦的灭亡,前后只有十五年。二、汉代的文化和宫苑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在政治、经济方面基本上承袭了秦王朝的制度。西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时期之一,主要原因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政治情况有所改善,地主经济得到大发展。在哲学与宗教方面,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家的经典几乎无存,通经的儒生也很少。西汉前有些老儒依靠记忆,口头上传授了一些经书,以隶书记录下来,叫做今文经。此后,又相继在孔子的旧宅或其他地方发现了一些用战国文字写的经典,这些经典多数归国家。西汉末年,刘向等人整理旧的经典,叫做古文经。从此开始,一直到东汉末年,今、古文经两派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两汉时期的主要宗教有道教和佛教。道教是由黄老学说与巫术结合而产生的,大约形成于东汉(公元25~220年)中期。最早的经典是《太平清领书》,共一百七十卷,今存的《太平经》残本基本上保存了这部经典的面貌。佛教是西汉之际由西域传来的,东汉明帝时,蔡惜至印度研究佛学归来,在京师洛阳建寺译经,中国开始有汉译本佛经。东汉末,西域僧人安世高来洛阳译经一百七十五部,百余万言。从此,佛教教义在中国流传。儒教学说的发展,道教产生,佛教的传入,对汉以后寺院丛林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汉代的文学家许多有作赋的特长,如贾谊、司马相如、张衡等。两汉时期的绘画、雕塑、舞蹈、杂技等都很发展,张衡等人的作品可以说是当时的代表。在汉代也是我国建筑业发展较快的时期,如砖瓦在汉代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格。除一般的筒板瓦、长砖、方砖外,从汉代的石阙、砖瓦、明器、画像等图案来看,说明框架结构在汉代已经达到完善的地步。框架结构的形成,对建筑形式的变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屋顶形式如悬山、硬山、歇山、四角攒尖、卷棚等,在汉代已经出现。屋顶上的直搏脊、正脊,正脊上有各种装饰,用斗拱组成的构架也出现,而且斗拱本身不但有普通简便的式样,还有曲拱柱头等。已经有柱形、柱础、门窗、拱卷、栏杆、台基等多变的形式。在汉代,建筑艺术的形成、发展、变化,为我国木结构建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形成我中华民族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而这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也直接为园林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汉武帝刘彻在国力强盛之时,政治、经济、军事都很强大,并且在此时大造宫苑。把秦的旧苑上林苑,加以扩建形成为苑中有宛,苑中有宫,苑中有观。其规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