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的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对马克思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创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2)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科学性: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表现: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革命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表现: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忌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声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果.24、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与意义(l)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及其理解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2、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机械性: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全部运动:人也成为机械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不变的观点。不彻底性: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3、实践对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作用34、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和活动具体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8、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49、辩证的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3)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4)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10、“四个全面”战略的辩证意蕴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局性与重点性的统一。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既在创新中传承,又在传承中创新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既合乎社会发展规律性,又合乎社会发展目的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保持中国特色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旧唯物主义缺陷:离开了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为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质,离开了辩证法来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马克思主义: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同时克服了其缺陷。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在承认客体对主体决定作用的基础上,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还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52、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求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求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反映具有创造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是反映能动性的基本标准。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在观念上把握客体和创造客体的活动,也就是在观念中实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活动,其根本任务就是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即主体正确地反映客体。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认知到实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有关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局限性。理解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再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两者密不可分:理想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两者区分是相对的。4、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基本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运用实践手段等。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66、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6、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7、真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8、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体现: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所以,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7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真理标准的绝对性,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只要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为真理性的认识,就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即使在一定条件下的实践不能证明某一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但随着实践的发展,最终一定能判明它是否是真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真理标准的相对性,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对认识的每一次检验都不具有最终完成的性质,即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存的一切真理性的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实践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有其相对独立性)。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突出表现。84、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辩证发展的基本观点(1)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2)客观规律的方向是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运动(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5、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①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是就人类历史总体而言的,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从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形态的依次演化.②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就具体国家和民族而言的.由于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有些民族、国家并不是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秩序依次更替,而是表现出了某种跳跃,即越过某一种或某几种社会形态向前发展.此外,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的不同,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形态转变中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其特点,也属于社会形态与社会发展道路之多样性的表现.③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的统一,统一性寓于多样性之中并通过多样性表现出来,多样性不能背离统一性.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6、历史选择性的主要内涵(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类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们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历史是人们群众创造的,人们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9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理想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及其特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明未来新世界的特点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