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3福建师范大学《德育论》作业考核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福建师范大学《德育论》作业考核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小题,计20分)1、德育: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2、后象征文化:后象征文化是一种处在社会发展迟缓、生活封闭状态下的代际传承文化。3、前象征文化:前象征文化是长辈们反过来得向晚辈学习自己未曾有过的新经验的文化类型,很多学者将此文化也称为“青年文化”4、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及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二、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2小题,计16分)(一)、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也称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构成德育过程的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德育过程的诸种矛盾。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了德育过程的发展。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德育活动的能动主体,构成了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它具体表现为,教育者代表社会提出的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观状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德育要求与整个年轻一代思想品德现状之间这一社会矛盾的反映三、述评题(一)、分析哲学与道德教育答:分析哲学是从现代逻辑输入精确性,现代科学引入方法论,把语言问题当做突破口,对慨念、命题等,用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的方法,使哲学逻辑化、科学化和分析化,由此达到哲学思想及其表达的明晰性和确定性。分析哲学的基本观点概括为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分析哲学看来,哲学不在创造知识,更不是讨论什么思想体系,而是要通过对名词、概念、术语、命题等的意义及其关系进行逻辑分析和语言符号表述,以此得出科学结论。因此,分析哲学认为思辨的问题(如物质和意识什么是第一性的问题,上帝是否存在等等)、规范性的问题(如伦理学、美学的问题等)的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另一方面,根据分析哲学的要求,科学的东西应是能够用数学的或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能够用逻辑推理、语言符号进行表述的。只有这些才能解决概念和语言的混乱,以达成“清思”的目的。在分析哲学看来,教育界漫无止境的学说之争,都是由于概念、语言和意义的混乱所造成的。如果教育概念清晰了,意义明确了,教育理论就可以达到科学化,进而促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分析哲学尽管有上述的功绩,但由于它自身的缺点,也存有下列致命的缺陷,表现在教育思想上,便根本无法代替或改造传统的教育思想一)、分析哲学由于它重在方法,不考虑哲学思想体系问题,这样必然使方法分析有时陷于困境,不仅无法回答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二)、分析哲学不仅反对建立本体论、认识论的体系,而且反对回答人生观、伦埋观和价值观等问题,因而价值问题和道德问题在分析哲学中是没有地位的。三)、由于分析哲学只重视对问题进行逻辑的和语言的分析,其结果常常是走向支离破碎或咬文嚼字,成为烦琐哲学的一种形式(二)杜威实用主义道德教育哲学答:杜威实用主义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产生适应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要。杜威认为道德没有绝对的价值标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道德教育的内容寓于各科教学之中包括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否认开设专门道德教育课程。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杜威实用主义道德教育哲学所追求的是由约束性道德教育向发展性道德教育转变,由单向式道德教育向双向互动式道德教育转变,由封闭式道德教育向开放式道德教育转变,由单一道德教育向多样化和个性化道德教育模式转变。然而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有合理之处也有严重的缺陷应批判地吸取。第一,在实用主义哲学那里,不经过人的经验的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虽然存在,也是一片混沌,没有意义的。第二,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教育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尽管杜威口口声声要维护人类社会的利益但他的主张毕竟是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同时他的道德价值相对论又否定了道德评价的客观标准显然是错误的。第三,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的理论只适用于初级阶段和低浅层次的教育,从做中学的理论也只能适用于初级阶段和低浅层次的教学工作,并不适用于处理高级阶段和高深层次的教学工作。四、辩证地分析以下说法(本大题共计10分)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答: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德育的任务是通过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上达到基本要求或规格,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德育是教育的灵魂。道德能力在能力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因为道德不仅事关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德育排在“德、智、体、美、劳”之首,可见其重要性。一个人如果道德能力强而其他能力弱一点,他至少会有所作为;但如果其他能力强而道德能力弱甚至是差,那他就会危害社会,能力越强,危害越大。同时,国家治理社会的手段主要是法律和道德,二者的职能和调整范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无法约束或约束不到的地方,只有通过道德来约束,所以党和政府才提出以德治国。从这个角度说,道德能力是基础和前提。同时,道德能力是当代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道德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同时也有助于自我心理状态的调节,当然,毫无疑问,一个人的道德能力的形成,是其养成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前提。首先,中小学生大部分是六七岁至十几岁的未成年人,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变化时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理解事物及判断是非的能力也较弱。使青少年从小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为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三是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总之,我认为应该始终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学校建设的首要问题,始终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新人才,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五、综合分析题(每题15分,共2题,计30分。)(一)、阐述根植于德育本质的个体享用功能答: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具体指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的影响。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德育对个体品德结构的发展所起作用的功能。德育的享用性功能指可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我们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德育的教育性功能:1)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教育”则主要是指对于学生价值追求的引导,所谓的德育的教育性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与做人的方向、价值观相比,就不能不具有工具的性质。2)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上也许有工作的重点和分工的必要,但是教育活动的价值全息性质就意味着德智体美应诸育融为一体。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动机作用即德育放大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让这种动机维持得更久、方向作用即德育指导个人发展,和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习惯方法。总之,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实际上是指的鱼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二)阐述德育的政治功能答:德育的政治功能是对社会现存政治体系的维持,是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中首要性的功能。在阶级社会里,德育总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其现存的政治体系,达到治国安邦,统一思想的工具。德育的政治功能集中体现在培养为本阶级服务所需要的且具有符合本阶级利益的道德标准、政治倾向和思想观念的人才,以满足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这是由德育政治功能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不同阶级和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道德、思想和政治的内涵不断变化,德育内容的发展必然促使德育政治功能产生变化,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德育内容要求。1、对社会现存政治体系的维持。在阶级社会里。德育总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其现存的社会政治体系,达到治国安帮、统一思想的工具。这已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和统治实践所证明。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始终把政治、伦理、教育综合为一体,认为政治上的成败得失决定于伦理道德的好坏。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道之以敌,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的“仁政”思想: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朱熹:圣人教人,只是要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2、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控制年轻一代和人民大众的思想行为,道德控制年轻一代和人民大众的思想行为,不准老百姓“犯上作乱”。国民党的四维(忠勇、孝顺、仁爱、信义)、八德(和平、礼节、服从、勤俭、整洁、助人、学问、有恒)。3、外国统治阶级同样重视德育,注意发挥德育在维护其政治、思想统治,维护现存社会政治制度的作用。4、可能成为政治变迁的手段。政治对德育又有制约作用。1)、政治决定了德育的领导权。统治阶级总是利用他们的政权力量来颁布教育方针、路线和政策;制定德育目的和制度,规定教育的内容,派遣和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控制教育经费,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按照他们的思想政治要求影响和控制受教育者。2)、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在一个社会里,让哪些人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3)、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总的来说,学校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