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后现代主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0280、后现代主义是什么?(1)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是对晚期资本主义制度的抗争,是对西方焦虑、无言的痛苦的畸形表达。(2)代表人物:贝尔、哈贝马斯和哈桑等著名当代思想家。(3)评价: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领域和文学领域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0281、后现代主义的几大特征:(1)后现代主义反对美学对生活的证明和反思,更依赖本能;(2)艺术成为一种游戏,认为行动本身就是艺术。(3)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消失了,艺术所允诺的事生活就会加以实现。(4)经验全变成艺术,不管它有没有形式。0282、后现代对知识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范式的逆转,由追求传统同一性辩证法转到现代否定的辩证法。(2)学者的使命转变:学者的使命由元话语的使用转向日益精细的剔解与局部论证,由知识的启蒙变为知识专家控制信息。(3)教育的本质改变:学生不再是关切社会解放的自由精英分子,而是在终端机前面获取新知识的聆听者;而老师则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导师,被电脑数据库所取代,出现在学生面前的不是教师而是终端机,数据库成为百科全书。0283、尼尔•贝尔的后现代社会文化矛盾理论是什么?(1)贝尔认为西方社会处在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他按照工业化程度将世界分为三种社会,形成了自己的后工业社会理论。①前工业社会:亚非拉各国,“意图”是同“自然界竞争”,资源来自采掘工业,生产率低下,具有面向过去的倾向。②工业社会:西欧、苏联、日本,“意图”是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利用能源来把自然环境改变成为技术环境。③后工业社会:美国是不同于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新型社会,“意图”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以信息为基础的智能技术同机械技术并驾齐驱,具有面向未来的倾向,强调预测。(2)贝尔认为现代社会是不协调的复合体,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对立的领域相加而成。在经济主宰一切、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文化阵营步步退却处处寻根,不断返回存在的本源去发现生活的意义。(3)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发展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将现代主义逻辑推向了极端。反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极端扩张而导致的文化霸权主义,意味着话语沟通和制约的无效,鼓励文化渎神和信仰悼亡。(4)贝尔提出必须要建立一种新宗教或文化学科,因为:①宗教是人类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总秩序及其模式的认知追求。②是对建立仪式并使得那些概念神圣化的感情渴求。③是与别人建立联系或形成一套将要对自我确立超验反应的意义发生关系的基本需要。④是当人面对痛苦和死亡的定局时必不可少的生存观念。不过,贝尔这一建立新宗教的观点不能解决后现代文化失落的问题,最终遭到批判并陷入后现代主义论争之中。0284、哈贝马斯与后现代主义的论战是什么?(1)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宏伟工程,它具有开放性远未终结,因此后现代是不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三:一是主体性在现代尚未充分发展,仍在权力的概念中闪现出生命力。二是启蒙以来的理性也没有被完全消解,仍与话语粘连。三是现代主义是一项尚未完成的计划,是向未来敞开的,它的启蒙理想尚未实现,使命尚未完成,生命远未终结。(2)他反对贝尔提出的“新宗教”而提倡建立“新理性”,在知识的可靠性和意识形态批判上建立交往行为理论,从而重振现代性。他呼吁从左右两方面抵制后现代主义的进攻:一是以贝尔为首的英美新保守主义将现代危机归咎于文艺现代性并对其加以规约和驯化。二是使法国后结构主义福柯、德里达和利奥塔德等人的过激反叛和消解。(3)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性的提出并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哈贝马斯认为20世纪黑格尔、尼采等人之后尼采主义从两个方向进一步发展了后现代性:①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等人的新尼采主义;②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等人的解构主义。(4)哈贝马斯提出的解决方式是建立交往理性,不放弃启蒙理想,建立交往理性的新理性图式。(5)哈贝马斯要求交往合理化,即要求交往不受国家、经济制度和行政制度的干预,使交往者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强制的美好世界上,可见这一理论的乌托邦色彩极为明显。0285、哈贝马斯论“后现代性”和“新理性”:“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以反现代主义形式和价值为其特征,背叛、遗弃了大量保存于传统文化中的希望、价值和真理,具有非中心、非主体、非整体、非本质、非本源的特征。“新理性”——不放弃启蒙理想,纠正原设计的错误和实践的偏差,调整和完成理性的重建和修复,建立新理性图式—交往理性。0286.利奥塔德的后现代主义文论是什么?(1)对后现代知识状况的分析:①科学知识成为一种“话语”;②随着电脑霸权的形成,一种特殊的逻辑应运而生;③科学与社会进步的距离加大,前沿科研领域呈现出规律反常、验证证伪、前后矛盾、中心消散等非稳定随意状态;④人文科学容忍退让,自然科学步步扩张的过程,成为“文化帝国主义的全部历史”。(2)对后现代美学特征的分析:①两个划分后现代的标准:一是历时态标准:后现代主义不同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自60年代起发生发展随着历史不断的向后延展。二是共时态标准:后现代是一种精神和价值模式,表现为多元论、非同一性、去中心、消解元话语和元叙事,不满现状、冲破旧的范式不断创造新的范式等。②后现代精神:利奥塔德认为后现代属于现代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初期而不是末期。③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区别:一方面,现代美学注重表现人对再现能力的无力感,现代美学是崇高的美学,对那不可表现之物以无内容的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后现代美学是以表现自身的形式来使不可表现之物表现出来,后现代不再追求形式的优美愉悦。(3)评价:利奥塔德坚持否定怀疑的精神,其理论的意义在于他将后现代文化状况清晰的展示出来,逼迫人们从知识领域的巨变看到后现代的巨变。0287.弗•杰姆逊的后现代文化逻辑理论是什么?(1)三种文化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①市场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是现实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是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是后现代主义。②三个阶段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作用的,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对世界的体验和自我体验,分别反映了一种新的心理结构,标志着人的性质的一次次改变。(2)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三个主要表现:①空前的文化扩张;②语言和表达的扭曲;③后哲学不再宣布发现真理是自己的天职和使命。(3)后现代主义的表征:①深度模式削平导向平面感。②历史意识消失产生断裂感。③主体性消失意味着“零散化”。④距离感消失皆肇因于“复制”。(4)“辩证的批评”理论:①认为任何解释都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解释性的主导符码来进行。②对艺术文本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解释。③要结合社会背景来解释艺术作品。④强调整体性或总体性的观念。他认为,只有从整个文化社会生活中观察文艺作品,才具有分析的准确性。⑤应当显示文艺作品的内容,揭示被压抑的潜意识和原始经验。0288.哈桑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理论是什么?(1)哈桑认为后现代主义有两个核心构成原则,二者不是辩证对立的而是可以共存相互作用的:不确定性和内在性。(2)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的特征之一:解构性。所谓解构性是指一种否定、颠覆既定模式或者秩序的特征。表征为五个方面:①不确定性。他认为在缺少本质和本体论中心的情况下,人类可以通过一种语言来创造自己及世界,这是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②零散性。主体在零散化为碎片之后以人为中心的视点被打破,世界变成了物与物的世界,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消失了,只剩下纯客观的表现。③非原则性。所谓非原则性是指对一切准则和权威的合法性加以消解,导致了价值倒置、规范瓦解、视点转移。④无我性和无深度性。他认为本源丧失了,一切都在一个平面上,没有了深度和历史,没有主体和真理。⑤卑琐性。所谓卑琐性是指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反现实、反偶像、反模仿,力图寻找边缘接受衰竭,趋向于自身的有限和瓦解,不再狂躁而在冷漠的视线中展示后现代世界的恐怖和卑琐。(3)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的特征之二:重构性:重构性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①反讽。又叫“透视”,包括中介反讽、转折反讽和中断反讽三个模式,其中中断反讽是指多重性、散漫性、或然性、荒诞性。②种类混杂。是指专事拼凑仿做的副文学,题材的陈腐与剽窃、拙劣的模仿与东拼西凑,通俗与低级下流是其主要表现。③狂欢。是指一种语言的离心力所游离出来的支离破碎感,一种一符多音的荒诞气质。④行动和参与。是指后现代艺术是一种行动和参与的艺术,艺术文本存在于每次不可重复的参与之中,存在于每次行动所产生的新意义之中。⑤构成主义。是指艺术家崇尚技术,运用科技的一切成果为自己提供新的艺术创作素材,努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制成作品或者利用电脑进行制作。⑥内在性。它代表着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实和创造的内在适应。(4)评价:哈桑在文化的沙漠里寻找精神的绿洲,想要通过艺术来恢复西方审美人格,重建富有意义的生活。0289.威廉•斯潘诺斯的后现代主义诗论是什么?(1)对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后现代主义是一场真正的国际性运动,缘起的时间是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后现代精神是一种泛文化精神,其领域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层次。(2)历史意识:他认为历史是一个领域和机遇,历史是一个不断解释又被解释的螺旋体,历史充满了机遇和新的可能性。(3)后现代解释学是一种消解黑格尔逻辑中心主义的历史意识解释学,后现代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解释而增殖的新意义,文本的意义因而是无限的,因为它总是处于与理解者对话的意义生成过程之中。(4)后现代文学形式的尺度是“关于其机遇的尺度”,是无中心的分散的尺度,强调个体存在的偶然性和差异性的“机遇论”。认为后现代人要真正理解身处其间的后现代世界,就必须面把自身重新放回更大的意义力量的关联位置,以更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偶然性、断片性和历史性。(5)后现代主义形式是一种存在状态的尺度,这种后现代本体论是一种生命过程本体论,是一种相对的、偶然的、非连续性的本体存在,是一种注重生命过程和历史性的本体论,赋予个体以本真的去蔽的意义。(6)后现代艺术本体论的作家之维:①他认为作者不仅没有消逝还是后现代文学本体不可缺少的一个维度。②后现代作家已经不像现代主义作家那样高居于文学殿堂之上,发出沉重的忧患叹息,以一种恢弘的气度去写一部无所不包的宇宙之书。③后现代作家已经不是非凡的创世者,而是同普通凡人一样充满了数不清的困惑和对这些困惑难以言传的无所适从。④后现代作家已经不再担负揭示历史必然性的使命,而是指将人生悲剧和生命偶然性作为后现代人存在的真实处境展示给读者看而已。⑤后现代作家不再是一个超越历史的人,而是一个身处历史偶然性机遇中的人物,通过写作与他所处时代的人们对话,他的所思所言都是被历史境况所决定和制约的,必然要打上时代文化的烙印。(7)后现代主义作品在失去神性的同时也获得了现世凡人的平凡性和现实性,后现代文艺本体仍在发展中,通过每个人展示着它自己的处境和个体的生命意义。0290.让—布希亚德的后现代大众传媒理论是什么?(1)文化符码化。①当今社会文化已经商品化,而商品已经符码化,因此文化只有成为商品进入市场才能被炒作和关注。后现代时期的商品价值来自交换体系中作为文化功能的符码。②任何商品的消费包括文化艺术都成为消费者社会心理的实现和标示其文化品位、区别生活水准高下的文化符号。(2)无回应的不沟通系统。①传媒的介入中断了人的内省以及彼此之间的心灵交流与交谈,大众传媒的播出是单向度的不似对话那样有情感性的交流回应,这种无回应的播出缺乏沟通而使得大众传媒成为“为了沟通”的“不沟通系统”。②这种不平等的话语输出实质上掩盖了无回应话语的话语权力实质。传播是对接受者自由选择的限定,大众传媒的受众只有收看或者不收看的自由而没有回应这种平等交流对话的自由。(3)墙上的窗。①布希亚德认为电视的确使我们与世界的距离拉近了,使人能够看得更远、更为多样化的观看这个世界,但媒体也制造虚假和谎言。②人们观察世界的立体多维方式如今已经只剩下电视这一扇墙上的“窗”,人们观看电视实质上看到的是媒体之间不断参照、传译、转录、拼接而成的超真实的模拟组合世界,是一种人为复制的媒体语境,媒体就是人与世界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