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届读书人教育高三历史4月第2次周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15届读书人教育高三历史4月第2次周考姓名成绩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4分)1.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他们“再进一步”的举动是()A.实业救国,创办民族工业B.向西方学习,采用机器生产C.寓强于富,创办民用工业D.主张兴民权,倡导君主立宪2.据统计,广州对英贸易从1844年的3340万美元下降到1849年为1930万美元,1855年时为650万美元,较1844年时减少了80.5%。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海禁政策的限制B.开放五口通商的影响C.民族工业的抵制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3.关于中国近代某企业,有人这样评价:“由国库支付其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在下列企业中,最有可能符合这类性质的是()A.上海轮船招商局B.江南制造总局C.开平矿务局D.天津机器织布局4、李洵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5、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6.对于汉阳铁厂选址,后人褒贬不一。当事人张之洞如是说:“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省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张之洞对汉阳铁厂选址基于()A.有效节约生产成本B.便利于体制内高效监督C.符合现代管理趋势D.临近交通枢纽,便于销售7.“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材料强调的是()A.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B.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C.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D.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8.清流派在晚清政坛上十分活跃,他们品评人物、抨击时政、弹劾权贵,多洁身自好,操守廉洁,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代表。李鸿章评价说:“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但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藉此以露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这表明他认为()A.清流派是晚清时期先进的政治派别B.清流派的作为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C.清流派对晚清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D.清流派推动了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9.学者刘大年认为,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两件事,不能互相代替,民族独立不能代替近代化,近代化也不能代替民族独立。据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B.没有近代化,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C.可以同时并举实现两个任务,毕其功于一役D.追求民族独立,最终目的仍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10.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第2页象是()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11.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她善于利用这一切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即在‘现代派’和‘保守派’之间活动,并以煽动其中一些人反对另外一些人的办法维持其政权,从而使当代的真正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这里所说的“现代派”和“保守派”分别指的是()A.中国的“洋务派”和“顽固派”B.中国的“革命派”和“立宪派”C.英国的“辉格党”和“托利党”D.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12.王韬在《壕埂杂志》中指出“沪地百货闻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半皆粤人为之,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致。”当时流行于上海市井的一首竹枝词写到:“洋行买办每多财,时式衣装尽得来。阔绰排场人尽幕,频年获利店纷开。”对材料所述史实理解正确的是()A.收回利权运动取得一定成效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C.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D.工商立国成为清政府的治国思想13.20世纪60年代,中央决策:“以重庆为中心,逐步建立西南的机床、汽车、仪表和直接为国防服务的动力机械工业”,提出以重庆为中心,迁建、新建200多个项目。计划从上海地区迁入122个,从广州、南京等城市迁入20余个。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利于加快重庆地区现代化进程B.利于中国工业的均衡布局C.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D.基于中国国际环境的考虑14.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A.洋务运动时期B.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C.“一五”计划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15.阅读《1960至1966年中国城市发展简表》,对此表的分析,下列所述正确的是()项目1960年1966年城镇人口数13073万13045万全国城市数208个(1961年)171个A.农业为我国基础,农业需量劳动力需从城市借调B.B.由于党和政府重视农业发展,城市发展速度下降C.城市人口的控制,在于保障工业化战略继续实施D.城市人口在缩小,说明这一时期总人口减少16.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陈云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是小计划、大自由。他们是大的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而小的方面比如一个工厂却是有计划的。我们是大的方面有计划,小的方面常碰头。我们要大计划、小自由,目前大小都要计划不行。”上述材料体现的经济思想是()A.反对计划经济,主张市场经济B.反对市场经济,主张计划经济C.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D.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17.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18.下面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1953~19571958~19621963~1965流入重工业的资金(%)38.754.948流入农业的资金(%)7.611.418.4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53.733.733.6第3页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经济政策B.经济发展规律C.产业结构现状D.国际关系格局19.20世纪50年代,中国“红专大学招牌随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这一现象反映了()A.“一五计划”重视工业化建设B.“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C.“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展开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0.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世界史·近代史》(上卷)(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6分)材料二: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1836-1838年(平均每年)1894年数量(万担)比例(%)数量(万担)比例(%)内销165.2976.78171.4844.32外销5023.22215.4455.68产量215.29100386.92100(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6分)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衣着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解放初期,列宁装是最时髦的服装。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从90年代以,伴随人民思想的解放,中国人民的着装,已经从灰蓝单调的服装走向五彩缤纷,不仅服装的颜色在变,而且服装的样式、服装的品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大型服装商场经常举办服装表演,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3)根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时期人们的衣着服饰呈现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形成不同的时代特点的原因。(6分)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