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小学中年段习作教学之我见甘肃省嘉峪关市大唐路小学陈俊霖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小学阶段从中年级开始习作,新课程标准对这一阶段(3~4年级)习作的要求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通过对以上习作要求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对小学中段习作教学目标进行如下解读:一是注重激发写作兴趣和培养写作自信;二是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三是注重打好基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四是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结合以上分析,加上自己作文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我认为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课前充分准备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主要是解决作文中为什么写的问题。教师在着手写作之初就应该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就拟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兴趣,让孩子们乐于说,敢于说。此外,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拟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身价及成败问题,因此在引导学生拟题时就不能等闲视之。教师必须认真设计作文指导的提示语,这种提示语必须善于激趣,巧于启发,深于传情,工于表达。这样最后拟制出一个准确、生动、新颖、别致的标题,就等于拥有一把开启写作灵感之门的钥匙,给自己的作文上了一道“保险”。题目既成,接下来我们就要在立意方面下功夫了,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大胆求异,对待一切事物,用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分析、寻求答案。如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比较鉴别同一材料,同一文体而不同立意的文章,是立意训练的有效方法。通过提问、讨论来激荡、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拥有自己别出心裁的想法与观点。二、课时有效引导(一)言之有物,记之有序学生习作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知写什么,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二是不知怎样写,无从下笔,无能为力。前一方面是写作材料的问题,后一个方面是写作方法的问题。先谈材料。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任何文章都由一定的材料加工而成。材料是形成主题(中心)的基础,也是表现主题(中心)的支柱。没有材料,文章就会言之无物,空话连篇,主题(中心)也显得苍白无力。众所周知,材料来源于生活。因此写作材料主要是在生活中积累。作文指导就是解决写什么——材料问题。主要是广开学生的思路,打开学生尘封的记忆仓库。我认为小学生作文材料的积累主要由以下两种方法:一、观察。学生自小生活在大千世界,周围的事物,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日月星空,风雨雷电......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所以,在生活中,必须要求学生多看、多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二、阅读。除了观察让学生亲自获得写作的直接材料外,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获取写作的间接材料。此外,阅读还能对写作起到积累知识、提高修养、借鉴技巧等多方面的作用。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求知好学的心理特点和认识生活规律,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摄取营养,使他们写作的“材料库”更充实、更丰富。再谈怎样写的问题。有了写作材料,“言之有物”了,那怎样把材料综合成一篇成功的作文呢?经过了审题、立意、选材等有关环节的思考过程,现在就该解决行文的思路问题,即“言之有序”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言之有序”——思路问题,是解决文章怎样写的主要矛盾。所谓思路,是作者在写作中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的反映,是把所写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的顺序,是围绕中心先写后写,详写略写的基本框架。具体说来,记叙文要看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否清晰;写人主要看人物形象是否鲜明;写景要有观察顺序的体现……在安排材料上,记叙文变化较多,安排得波澜起伏,以吸引读者;议论文则一般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安排结构为宜。思路的外在形式就是文章的篇章结构。确定思路的方式有打腹稿、边想边写等,但最佳方式是列提纲。有了“骨架”,再把“血肉”填充,这样,一篇作文不再干瘪,而是有血有肉了。(二)提供范例,师生同题作文习作指导,除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解决学生的习作困难,同时还有必要给学生提供同题的习作示例。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写作,对老师讲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往往是比较模糊的,只有提供一些形象生动的示例才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不过习作示例要有选择的提供,有时候示例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觉自己想得太肤浅,写得太杂乱,与示例相去甚远,因此而产生反面效果。所以最好是老师与学生同题作文。这就要求老师以学生作文的命题先写成文,给学生示例,也就是所谓的“教师下水”。这样在评改作文时,因有自己的实践与感受,对学生作文就能做出合乎实际的批改,与学生心心相印。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示之以“范”。要教学生写出新意来,写出点“味儿”来,只有教师现身说法才有效果。(三)合作交流,提高写作水平合作写作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美国对儿童从小合作学习非常重视,儿童自由组合成小组,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通过与其他孩子的交流讨论之后共同完成。假如这种方式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就是给学生提供合作和创造的机会,使作文教学成为一种教学交际活动和一种创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同伴合作学习,小学生体验了写作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每天坚持写日记是收效较好的方法,教师也可参与其中和学生写互换日记,即师生“书面对话”或小组合作“书面对话”。只有集体总动员才能带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学生的思想大多是积极向上的,但有时难免会流露出一些消极和不健康的想法,这就要求老师通过书面对话敏锐地捕捉学生心情和思想的变化,对学生不正确的想法尽快纠正。通过书面交流和合作师生互相更加了解,这样从思想上教育学生,不仅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且能提高写作水平。写作后的合作体现在学生间互评作文,学生间可以互评对方的习作,根据习作要求进行评改,大到谋篇布局,小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都可以直接在习作上修改或写出修改意见。事实证明,学生评改他人的习作有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能竭尽全力,反复推敲,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同时,学生互评互改,扩大交流范围,同学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的能力和写作能力。三、课后巩固训练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它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作文教学不应该止于作文课堂,而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去。在课堂教学以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作文训练:一、随堂练笔有大用。通过精读课文的教学,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文章行文布局,尝试在自己的作文中加以运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注重语用,在很多精读课文的后面,有小练笔的设置。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练笔,让学生对课文写法进行迁移内化,或着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前者如学习《学会看病》之后,可以让学生模仿作者对母亲的心理描写,进行儿子的心理描写;后者如学完白居易的《忆江南》,可以让学生尝试将其改为现代抒情散文。以上两种练笔笔者都已尝试,收效甚好。二、除了课堂作文与练笔外,日记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大法宝。教师可以训练学生把在学习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亲身经历过的,说一说,记一记,写一写。这样在积累作文素材,丰富作文内容的同时,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由此可见,小学习作教学并不是无从着手,只要遵从儿童的兴趣,积极引导,与学生展开心与心的交流与对话,才能真正体现习作教学的乐趣。总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更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小学习作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让孩子们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用自己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贴近儿童的心灵教作文,这才是理性的回归。只要我们潜心探索,坚持尝试,一定能迎来“水到渠成”的可喜景象。联系电话:陈俊霖13993693709报送日期:2014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