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部门:一个社会中属于政府所有,并贯彻执行政府方针政策的经济组织的总和。所有权标准:政府所有或政府出资占控制地位活动特点标准:活动为非市场导向同时满足两个标准的组织才属于公共部门混合经济:混合经济是指私人部门经济和公共部门经济的有机混合体,是一种既有市场力量又有非市场力量并相互作用的经济。在混合经济中,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财政: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市场失效:在市场充分发挥其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基础上,市场天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或难以正常发挥作用的状态。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分为技术性市场失效和社会性市场失效。技术性市场失效:现实中的市场不完全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各项条件,使得市场机制的运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理想状态(竞争失效、公共产品、外部性、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社会性市场失效:即使现实中的市场完全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各项条2件,但它所产生的一些结果仍被认为是不理想的。(偏好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平、宏观经济运行不稳定)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政府失效:政府的活动存在未能符合效率准则的根本要求,或未能发挥正常作用的现象和行为。表现为信息不完全、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健全。政府干预:主要手段有3个方面——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即消费受益不能私人化的商品。公共物品以其“共同消费性”区别于私人产品。共同消费性:即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性。公共物品的“共同消费性”:1.公共产品是向整体意义上的社会成员提供,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受益。2.公共产品产生的效用无法在各个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割,只能作为一个整体存在。非竞争性: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0。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妨碍他人同时享用这一产品;2.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他人消费这一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3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该产品,并不排除他人共同使用,即使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但花费成本也会很大。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公共产品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专有;2.要将这个人排除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其享受公共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或成本很高的。免费搭车: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公共提供: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私人提供:私人提供的只能是具有排它性的,通过价格调节,使得自己有盈利的可能,这是在理性的前提下的,因此可以提供私有物和准公共物品公共生产:以政府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进行的生产。私人生产:以私人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进行的生产。鲍温模型:1943年美国经济学家鲍温(H.Bowen)在一篇题为“经济资源配置中投票解释”的论文中,通过局部均衡分析,比较了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提供之间的差异,给出了公共产品提供的均衡条件。公共选择: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通过集体决策方式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的活动。是吧私人决策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洛伦兹曲线: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将社会成员从低收入向高收入排列,然后将人数和收入逐个相加,并分别累加起来算出人数与收入在总人数与总收入中各自所占比例,将得到的一系列组合点连接起来组成的曲线。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4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贫困指数:一种常用的衡量社会公平程度的指标。是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贫困指数越大说明贫困人口越多,收入分配也就越不公平,反之则越公平。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任何居民都有权享有由政府提供的、基本的、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责而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包括购买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将钱款或实物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领受着的支出活动,主要有财政补助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政府不能从转移性支出中获取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转移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经常性支出:维持政府部门日常运转所必需的支出,它的耗用使社会直接受益(当期受益)。当期受益)。(税收)资本性支出: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它的耗用结果是形成一年以上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税收+公债)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根据这种解释,瓦格纳法则可以理解为图3—1所表示的财政支出与GDP之间的函数关系。5图3—1瓦格纳法则的解释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加上日本和美国的公共部门的增长情况做了考察。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因此,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从而也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经济发达国家自18世纪末到如今100多年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瓦格纳的法则符合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尽管由于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情有所不同,因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高低以及变化情况6也有所不同,但却明显存在一种共同的趋势: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上升;同时,历史数据也说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上升不可能是无止境的,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则呈相对稳定的趋势,即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上下有所波动,目前的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这个阶段。经济发展阶段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等。在发展的中期阶段,总投资占GDP比重仍在上升,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占GDP比重趋于下降,但这是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此时政府对市场失效的干预也大大加强。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财政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膨胀。梯度渐进增长论:在正常年份,财政支出呈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剧变时,财政支出就会急剧增长,呈跳跃性增长态势,当社会剧变过后,财政支出增长的态势会下降,但一般不会再回到原来的水平。研究假定:政府喜欢多支出,公民不愿多缴税。政府必须注意到居民的意愿。(替代效应——公众“可容忍的纳税水平”提高,财政支出就出现阶梯性跳跃增长、审视效应——居民和政府都认识到自己对整个社会担负的责任、集中效应——政府显然会集中更多的财力以满足其猛增的支出需求)投资性支出: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7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物质基础,它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财政投资支出:以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支出活动。行政管理支出: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和外交支出。BOT投资方式:build-operate-transfer是指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私人企业来承担该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经营与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这个私人企业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来回收项目的投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取合理回报;政府部门则拥有对这一基础设施的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届满,签约方的私人企业将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社会保障制度: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是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现收现付制: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完全基金制:即完全用过去积累的缴款所挣取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具体说来,就是一个人在就业期间向政府管理的基金缴款,该基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生息增值,当这个人退休后,其所获养老金来自于该基金的利息收入。8部分基金制: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种模式的结合。在部分积累制情况下,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一部分来自于现收现付式的筹资方式,另一部分来自于完全积累式的筹资方式。单式预算:即把国家财政收支汇编在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中。这种编制形式,结构简单,方法简便,能明确地反映预算的全貌,但缺点是不能明确地反映各项收支的差别和财政赤字的成因。复式预算:是指将全部的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类,分别汇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源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并使两者之间有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它既能反映财政预算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又能全面反映资金性质和收支结构。增量预算:计划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以上一年度的实际发生数作为技术,然后按照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零基预算: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所有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确定,完全不考虑以前年度的实际发生数,而是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依据,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对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详细列出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预期受益,通过比较分析,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税收的强制性:指税收是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权力量,依据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政令来进行强制征收。9税收的规范性:指税收是按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标准征收的,即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计价办法和期限等,都是税收法令预先规定了的,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试用期间,是一种固定的连续收入。税收的无偿性:指通过征税,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收入转归国家所有,国家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纳税人:对国家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课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国家据以征税的依据。通过规定课税对象解决对什么征税这一问题。课税标准:指的是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