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2日在桐乡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桐乡市市长朱海平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结合《桐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十一五”发展和2010年工作简要回顾“十一五”期间,是桐乡改革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考验,面对要素紧缺、环境制约等造成的种种压力,全市上下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桐乡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五大战略,紧紧围绕“突出工业主线、注重统筹发展、建设和谐桐乡”的总体要求,克难攻坚,负重奋进,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注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9.1亿元,是2005年的2.1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2%,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达到60830元;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亿元和28.3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倍和2.5倍,年均增长18.2%和2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性投入达到215.6亿元和112.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1倍和1.9倍,年均增长16%和13.9%;一产、二产、三产比例从7.7∶55∶37.3调整到6.0∶55.7∶38.3。生态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5.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4.3%;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成效,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累计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2家、规范化合作社65家、无公害农产品51只、绿色食品42只,我市被列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和全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项目试点县。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95.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8.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4.1%;“百家工业企业培育工程”深入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02家、亿元企业达到136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849家和76家;坚持一手抓改造提升毛衫、化纤、皮草、家纺等优势特色产业,一手抓培育发展新能源、新特材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达到196.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6%,比2005年提高7.5个百分点;14家企业完成国有(集体)股权退出。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73.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8%;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7.1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4%;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累计完成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30家;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加快濮院羊毛衫市场和崇福皮毛市场提升步伐,推进振东市场集聚区建设,我市被评为中国十大市场强县(市);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景点、旅行社、酒店和购物点创星创强工作扎实推进,乌镇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新增四星级以上酒店3家,我市获得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和省旅游经济强市称号,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908.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4.4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5倍和3倍,年均增长20.5%和25.2%。鼓励扶持建筑业发展,新增一级资质建筑企业4家;2010年建筑业产值达到154.9亿元,是2005年的5.7倍,年均增长41.6%。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进平台建设、强化自主创新,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平台建设有效推进。经济开发区、濮院针织产业园、高桥新区、临杭经济区和崇福经济区五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镇街道产业园区提升发展,全市累计新增园区开发面积28706亩、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4.9亿元;努力挖掘用地潜力,累计新增建设用地26870亩、实施建设用地复垦10426亩。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用进一步增强,累计新增存款328.1亿元、贷款263.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和23.9%。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5.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2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7.8%和13.7%,项目平均规模从295万美元增加到571万美元;累计引进市外内资110亿元;对外贸易稳步发展,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112亿美元、出口总值74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8.2%和17.9%;外经合作水平有了新提高,累计创办境外企业34家、实现境外投资1.67亿美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市被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毛衫、皮草等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建成,累计引进和组建中科院电工所桐乡新能源中心等创新载体24家;新增省级科技研发中心18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十一五”末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家;累计新增专利授权3340件、省级以上名牌和著名商标56件;人才强市战略得到有效落实,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3716名。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大力推进统筹发展、夯实基础建设,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五区联动”深入实施,振东新区初显形象,绕城公路、庆丰北路延伸段等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车,构建了6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由25平方公里扩大到34.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49.7%;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成“数字城管”一期工程,城市公交公车公营改革全面完成,城市管理得到加强。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新增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个、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12个,实现村庄整治全覆盖;“两新”工程稳步推进,完成部分行政村行政区划局部调整工作,编制完成新一轮新农村规划,一批城镇旧城改造项目加快实施,龙翔街道“两分两换”试点和33个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顺利推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城乡供水、公交和垃圾收集处理实现一体化,累计建成区域干线公路46.2公里、农村联网公路235.7公里、通组道路1354.9公里,新建改建农村桥梁640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整治河道1501公里、圩区16.2万亩;能源保障得到加强,新增110千伏变电站5座、变电容量1690兆伏安,新增供热管网150公里。生态建设步伐加快。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境污染集中整治力度,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污水收集处理尾水外排工程基本建成,完成一、二级管网和外排管网建设324公里,第一批628家企业实现入网,全市各污水处理厂尾水基本完成入网;2010年全市地表水水质污染指数为4.8,比2005年下降17.9%,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达91%,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累计新增城市公共绿地1080亩,实现省级生态镇全覆盖,我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生态市。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进社会建设、注重民生保障,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省级教育强镇全覆盖;2010年全市初升高比例98.8%、高考本科上线率54.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分别比2005年提高4.8个、2个和6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吸纳新居民子女就学率达到71.9%。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基本完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实现省级卫生镇全覆盖,我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卫生强市。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东海文化明珠工程、村级文化阵地和市图书馆镇街道分馆实现全覆盖,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我市被评为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民间艺术(漫画)之乡、中国书法之乡。认真做好山海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支援青川县蒿溪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完成,援建指挥部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绿色餐桌”工程深入实施,成功创建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和省农村药品“两网一规范”建设示范县。全民科学素质全面提高,我市被评为省科普示范县。积极发展妇女、儿童、老龄事业,大力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市社会福利中心开工建设。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市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第二次经济普查全面完成。民族宗教、人口计生、统计、档案、史志、侨台、外事、邮政、通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完善。落实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8847个、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445人;推动社会保险扩面,“五险合征”稳步推进;全面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19.1万人,10.9万名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2010年农村居民参保率97.1%。社会救助工作不断加强,慈善事业较快发展,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100%;“渔民上岸”工作全面完成,专业渔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累计建成经济适用房6.2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484户,扶贫建房工作扎实推进。居民生活达到新水平。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397元和14419元,均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分别增长12.3%和12.4%;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4.4万元,是2005年的2.2倍;全市共拥有私人汽车5.6万辆,每百户拥有量从10.1辆增加到30.5辆;信息时代特征充分显现,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以数字宽带为特征的信息网、广电网覆盖城乡,3G通讯、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数字电视入户率达55%。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和谐发展,努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强化全员维稳责任,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市治安环境进一步好转,“平安桐乡”实现五连冠。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落实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包案制,办好市长电话,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各类社会不稳定因素得到有效化解。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2010年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数分别比2005年下降17.5%、18.6%和38.2%。扎实推进居住证制度改革,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深化民主法制建设,“五五”普法全面完成。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369件、政协提案1453件。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服务型政府建设得到加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审计监督管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快构建,政府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不断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和军转安置、优抚、双拥等工作迈出新步伐,成功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巩固应对金融危机成果、力促经济全面回暖的关键之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两年”活动和“双百”工程为载体,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保持了全市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3%;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19.2%和2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性投入比上年分别增长31.8%和17.7%;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分别增长36.6%和4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12.6%和14.3%;城镇登记失业率3.3%;人口自然增长率-0.18‰。2010年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工作:一是全力以赴促转型。以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扩展三产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