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甘肃省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甘肃省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思考甘肃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农业大省。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生态类型多样,受干旱多风气候、区域水资源分布不均众多因素等影响,我省又是全国水资源最为贫乏和土壤侵蚀严重的省份,水资源短缺是甘肃省发展农业的最大的障碍因素,旱作节水则是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之曲。从2002以来我省先后启动了农业部、国家计委下达的“半干旱地区集雨节灌技术集成”、“甘肃省膜下滴灌技术集成”、“甘肃河西干旱区万亩膜下滴灌示范项目”、“甘肃省测土配方施肥”、“甘肃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旱作农业示范”等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使一些先进实用的农田节水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提升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发挥了项目的带动作用。结合项目实施,我省在旱作区创新提出了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日光温室膜面集雨灌溉施肥一体化等技术;在灌区示范推广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为主的农田技术,同时依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实施,重点抓好肥料利用率工作,产生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现将我省近年来节水型农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一、我省节水型农业发展现状(一)旱作农业区节水型农业发展现状1、发展历程:我省旱作区涉及10个市州的69个县市区,旱地面积3340多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5%。其中陇中干旱黄土高原区涉及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陇东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区涉及平凉市、庆阳市、天水市。2002年实施农业部、国家计委项目以来,针对我省旱作区域自然降水资源特点,积极探索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围绕抗旱和节水两大主题,以开发有限水资源的生产潜力为中心,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基本思路,千方百计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创立了“用水、保水、蓄水、拦水、截水”五大节水技术体系,确立了“梯田、水窖、地膜、调整”为关键技术的抗旱节水农业发展思路,使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和肥料利用率得到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就是我省在2003年实施农业部下达的节水农业专项《半干旱地区集雨节灌技术集成》项目中的一项创新,该技术集成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为一体的双垄沟播技术,使旱作地区降水利用率和土壤水分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2003年试验示范100亩,2004-2006年累计示范推广11万亩,2007年推广50万亩,2008年在我省的30个县推广289万亩(包括农业部旱作节水项目完成面积10万亩),2009年示范推广面积758万亩(包括农业部旱作节水项目完成面积20万亩)。2010年将完成1000万亩(包括农业部旱作节水项目完成面积11万亩)。同时农业部将该技术作为重点技术推广项目,在全国同类地区如陕西、青海、宁夏等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我国旱作农业区农民收入。同时,项目实施期间,立足我省区域特点,注重旱作节水农业集成与创新,形成了各类节水技术和自成体系的技术模式。如穴播小麦全膜覆盖膜上覆土多茬种植技术,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技术等,在旱作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旱作农业区主推抗旱技术模式(1)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技术:是我国广大半干旱地区重点推广的一项新技术,它将传统的半膜起垄或平铺覆盖方式改变为起垄全地面覆盖,改变了地膜覆盖方式,由半膜覆盖改为全膜覆盖,作物栽培垄上种植为垄沟种植。此项技术依据农田微工程覆膜集雨富集叠加、雨水就地入渗、覆盖抑蒸三大理论,把“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三大技术”相互融合为一体。解决了如何科学地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下水”的问题。(2)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技术:由于温室蔬菜生产耗水量大,对于普遍缺水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区,水资源缺乏成为发展日光温室的最大限制因素。在项目实施中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提出了日光温室膜面集雨+水窖+滴灌+施肥的雨水高效利用技术模式。充分利用日光温室膜面集雨,水窖蓄水,棚内滴灌节水,控制温室内温湿度变化,形成以集(蓄)、灌水、施肥为一体的集雨微灌施肥集成技术体系。在半干旱区得以推广应用,改变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山区不能发展日光温室的困境,使日光温室上山。该技术的示范推广使旱作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也为我省旱作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探索出新模式,创造和积累了经验。增加了干旱山区农民的收入。(3)穴播小麦全膜覆盖膜上覆土多茬种植技术:该技术是在实施国债投资“甘肃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旱作农业示范”项目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特别是甘谷县不断探索新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探索出了穴播小麦全膜覆盖膜上覆土多茬种植技术。用地膜全地面覆盖不起垄平铺覆膜,中间不留空隙,穴播小麦后膜上覆盖一层薄土,防止播种后遇风穴孔错位,增加地膜与地表的紧密接触,促进作物顶膜出苗力度,延长地膜使用寿命,小麦收获后不揭膜,不耕地,只是拔除膜上杂草,保留地膜,再种植第二茬穴播小麦,二茬收获后在原膜上种植豆类、马铃薯、油菜等作物。铺一次地膜,种植多茬作物的一种免耕抑制土壤蒸发保墒技术。特点是:不破坏土壤结构,充分有效地利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的优势,蓄集降水,抑制土壤水分蒸发,降低土壤表面的径流;地膜资源再利用通过地膜周年覆盖,减轻冬春季水蚀、风蚀危害,增加作物复种指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促进旱作地区农业增产增收。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该技术的推广改善了小麦生长发育的环境,提高了小麦科学化的栽培水平。3、节水增产效果评价(1)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技术节水增产效果。该技术一般较半膜平铺玉米亩增产150公斤以上,增幅在3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左右,旱地玉米平均亩产都在500公斤左右,最高达800公斤以上,一般亩产秸秆3000公斤左右,使作物在旱作区持续稳定夺高产。按2009年推广面积758万亩计算,增产粮食22.74亿斤。(2)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技术增收效果。该技术蔬菜平均亩增产1800公斤,亩增产值3500元,按目前推广面积10万亩计算,增加产值3.5亿元。据2003年榆中县核心示范区测算1亩温室(棚)的膜面每年集雨可达200m3左右,节省灌溉费用约300元,再配套应用滴灌和施肥设备,可基本解决温室(棚)一季栽培作物主要关键生育时期的需水。通过辐射带动了全县6000多亩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应用,据统计全年蓄集雨水47040m3,解决了2/3以上的灌溉用水,节省灌溉费用近一半,而且水质优良,灌溉后污染减少作物生长健壮,该项技术是旱作区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技术措施,也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有效措施之一。(3)穴播小麦全膜覆盖膜上覆土多茬种植技术增产效果。甘谷县北部的浅山半干旱区应用这项技术后,亩产达到180公斤,较露地小麦88公斤,亩增产92公斤;二茬留膜穴小麦亩产也达到了150公斤,成为旱作农业区一项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增产、稳产技术。按照该县示范推广面积10万亩计算,增加1840万斤小麦。(二)灌溉农业区节水型农业发展现状1、发展历程:主要在河西灌区的嘉峪关市及敦煌、金塔、肃州、玉门、瓜州、凉州、民勤、古浪、甘州、高台、临泽、山丹、民乐、永昌、金川等15个县(市、区)和沿黄高扬程灌区的景泰、靖远、永登、皋兰等4个县(市、区)以及省农垦总公司的农场。农业部启动优势农产品技术推广旱作节水项目,并于2004年起将该项目向灌区倾斜,在甘肃灌区实施了《甘肃省膜下滴灌技术集成》、《膜下滴灌设备补助试点》、《甘肃干旱区万亩膜下滴灌》等农田节水项目,在我省的棉花、葡萄、马铃薯、番茄、籽瓜上实施,建立核心示范点面积2.7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15万亩以上。甘肃省农牧厅近两年实施农田节水行动,2008年,在灌区7市15个县示范推广农田节水技术69.22万亩,其中膜下滴灌9.85万亩,全膜沟播沟灌0.73万亩,半膜垄作沟灌36.55万亩,垄作沟灌22.09万亩;2009年,在河西、沿黄等灌区的9个市(州)、24个县(市、区)和辖区部分企业农场组织实施农田节水技术,共完成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面积78万亩,其中膜下滴灌5.5万亩,垄膜沟灌44.5万亩,垄作沟灌28万亩。2010年,在河西、沿黄等灌区的6个市、18个县(市、区)和辖区部分企业农场组织实施农田节水技术,共完成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面积200万亩,其中膜下滴灌5万亩,垄膜沟灌165万亩,垄作沟灌30万亩。2、主推技术模式(1)膜下滴灌技术。将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可控管道系统输水,能使肥料、农药和灌溉水融合后,通过滴灌带均匀、定时、定量到达作物根系,加之覆盖地膜,大大减少了无效蒸发,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一般亩节水200m3以上,节水率可达50%左右。主要在棉花、加工型番茄、专用型马铃薯、酿造型葡萄、制种玉米、枸杞、中药材、蔬菜、瓜类等作物上应用。(2)垄膜沟灌技术。通过起垄,垄面覆膜或全覆膜,在垄面、垄侧或垄沟里种植作物,实行沟内灌溉的一种农艺集成节水技术,该技术可分为两种技术模式,即全膜沟播沟灌、半膜垄作沟灌。①半膜覆盖垄作沟灌。将土地平面修成垄形,用地膜覆盖垄面,在垄上或垄侧种植作物,作物生长期按照需水规律,将水浇灌在垄沟内。一般在3月上中旬耕作层解冻后就可以起垄,垄和垄沟宽窄要均匀,垄脊高低一致。主要适合在瓜菜、马铃薯、玉米、苜蓿、甘草等作物上推广。一般亩节水100m3,亩增收60元;②全膜覆盖沟播沟灌技术。为了防止水分无效蒸发,对田块进行全地面覆盖,较半膜覆盖垄作沟灌节水提高15%以上,亩增产率提高10%以上,适用于我省灌溉农业区玉米种植。灌溉采用沟灌技术,水从输水沟进入灌水沟,在流动中主要靠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不会破坏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结构,不导致田面板结,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损失,适用于宽行距的作物一般亩节水120m3,亩增收100元(3)垄作沟灌技术。垄作沟灌技术起垄规格为垄面宽50~60cm厘米,种4行小麦,行距12~15厘米;沟宽30厘米,垄高20厘米,垄立体结构为梯形,输水沟为V形或U形。适合在大麦、小麦等作物上推广。不覆膜垄作沟灌技术亩节水60m3,亩增收20元。3、节水增产效果评价(1)膜下滴灌技术的节水增产效果。2004-2008年,重点在敦煌市、民勤县、金塔县的棉花和嘉峪关市的酿造型葡萄上示范推广了膜下滴灌技术,其他县(区)也积极在制种玉米、加工型番茄等作物上进行了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技术在稀植作物上应用,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增产作用也十分显著。在敦煌市、金塔县、民勤县的棉花上应用,平均亩用水243m3、节水204m3,节水率为47%;平均亩产量381公斤、增产31公斤,增产率为9%。在甘州区、临泽县的加工型番茄上应用,平均亩用水385m3、节水190m3,节水率为33%;平均亩产量6940公斤、增产2500公斤,增产率为56%;特别是膜下滴灌技术改变了番茄的生长环境,对防止番茄腐烂病具有明显作用。在永昌县的制种玉米上应用,平均亩用水380m3、节水223m3,节水率为37%;平均亩产量420公斤、增产50公斤,增产率为14%。在嘉峪关市的酿造葡萄和洋葱上应用,酿造葡萄平均亩用水350m3、节水200m3,节水率为36%,平均亩产量1130公斤、增产100公斤,增产率为1%;洋葱平均亩用水450m3、节水200m3,节水率为31%,平均亩产量7700公斤、增产700公斤,增产率为10%。(2)垄膜沟灌技术的节水增产效果。据2007-2008年试验示范,垄膜沟灌技术的三种技术模式均具有节水增产效果。全膜沟播沟灌技术在临泽县、甘州区的制种玉米上应用,平均亩用水353m3、节水105m3,节水率为23%,平均亩产量430.8公斤、增产33公斤,增产率为8%;在玉门市、凉州区的大田玉米上应用,平均亩用水380m3、节水150m3,节水率为28%,平均亩产量798.3公斤、增产83.6公斤,增产率为11.7%。半膜垄作沟灌技术在肃州区、玉门市、民勤县、凉州区、景泰县的大田玉米上应用,平均亩用水476m3、节水113m3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