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级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1.概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掌握)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具体是说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国情发展成毛泽东思想,在根据不断变化的国情发展成了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的核心指导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基本特征。毛泽东科技思想基本内容:第一,依靠技术革命,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实质和核心。毛泽东始终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化才能实现现代化,革命化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第二,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落实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具体举措。第三,发展尖端技术,实行军民结合,是落实毛泽东技术革命思想的有效途径。发展尖端科技事业,必须采取“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发展战略。发展国防科技事业,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第四,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是毛泽东为我国科技事业确定的一条根本原则。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虚心向外国学习,学习先进知识,引进先进技术,洋为中用,这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同时,毛泽东又认为,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前提。第五,“百家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毛泽东为我国科技事业确定的一条基本方针。第六,毛泽东把培育大批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看做是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和根本保证。毛泽东十分重视科技人才,认为这是关系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他把科技人员看做是整个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并放在一起作为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力量之一。第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学科学、用科学,克服官僚主义,避免主观主义错误。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是以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作为时代精神和要求的重要体现。一、根本转变:邓小平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体现为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既是邓小平立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世界科技发展形势的准确表述;又是对世界科技发展在观察视角、理解方式上的转变。作为思想的根本转变,充分体现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体现着不断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辩证认识过程,充分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的科学精神。这也是我们理解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二、根本地位:科学技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有着根本性地位。这种根本性地位是由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立足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深刻反思而确立的。三、根本原则:邓小平在开辟和缔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时,把科学技术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加以重视。这个过程同时也就是以发展科学技术为线索,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刻的调节,不断通过改革和创新,创造科学技术的良好社会环境。这是邓小平进行科学技术活动的根本原则。也是新形势下,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原则。2.你认为毛泽东科技思想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有何意义?(掌握)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科技思想。毛泽东对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有着深刻的认识。可以这么说,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是在毛泽东科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也是在毛泽东的密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进行的。重新认识毛泽东的科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学习和领会,深入理解和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毛泽东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明确了中国科技事业在整个国家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正是基于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毛泽东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正是在这一号召的指引下,迎来了我国科学的第一个春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众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二、毛泽东制定了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资源配置比较合理的科研机构体系和科学技术管理机构、管理体制。毛泽东的这种大无畏精神和对科研工作的直接支持,使得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尖端技术的伟大成就。推出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两弹一星、人工合成胰岛素、银河计算机、电子显微镜、射电望远镜、高精度照相机等。三、毛泽东提出大力培养新中国的科技人才和改造原有的科技知识分子思想,为新中国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科研能力的结构比较合理、层次比较齐全的科技人才队伍,尤其是形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尖端科技研究的人才队伍。总之,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中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综合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国防力量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3.什么是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的实质是什么?答:科学革命的概念:(1)从科学整体的意义上讲,科学革命是指导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认识飞跃,并引起科学观念、研究方法和活动方式的根本变革。(2)从局部意义上讲,任何学科概念、结构、范式的根本变化,任何研究方法的变革,以及任何科学研究活动的组织方式的变革都是科学革命。科学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是科学革命的实质。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是解决科学进步过程中发生的危机的手段。科学发展中的每个重大突破都是与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出现紧密相联的。4.为什么说,“只有相对稳定的科学观念发生根本变革,并在科学共同体中得到确认,才能构成科学革命?”(熟悉)答:科学革命的实质是指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观念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科学知识结构体系的根本变革,其中作为体系硬核的科学观念居于最高层次,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科学思想的精华,为科学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提供基本准则和框架。从科学发展史来看,科学革命的发生往往从个别学科首先突破,产生新的、能更全面更正确的说明自然界规律性的、反传统的科学观念。它一旦成立,便迅速向其他科学知识体系全面渗透,使旧的知识体系被逐步改造而向新的知识体系过渡。在科学共同体中得到确认是科技革命发生的标志。因此,只有相对稳定的科学观念发生根本变革,并在科学共同体中得到确认,才能构成科学革命。5.任意列举系统物理学革命扩展的三项内容。(1)宇宙射线的新发现:20世纪40年前后已经有所发现;60年代以后发现了微波背景辐射、类星体辐射、脉冲星辐射、外星系的X射线源等。(2)粒子物理学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后发现中微子;40—50年代发现超子、介子,至今已发现400多种基本粒子。(3)光子学的产生:1970年荷兰科学家Podervart提出“光子学”概念。光子学是指以光子作为信息和能量载体的科学。(4)凝聚态物理学的发展:凝聚态物理学是研究凝聚态(包括液体和固体)的物理性质、结构及其内部规律的科学。1957年,人们把量子力学应用于凝聚态,产生了一门专门针对超导现象的量子力学微观理(BCS理论)。(5)超分子化学:1987年法国科学家Lehn提出“超分子化学概念”。超分子化学是研究超分子体系的性质、结构和规律的科学。超分子是指分子与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联结起来而形成的分子聚集体。(6)量子化学的产生:自1927年人们运用量子力学原理研究氢分子获得成功后,量子化学便随之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在与其学科结合中产生了一系列边缘学科。6.任意列举复杂性科学群中的三种理论,并作简要说明。答:复杂性科学是指20世纪30~40年代之后诞生的一组新学科,主要包括: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动力学和动态系统理论,教学中的突变论和混沌理论,非平衡热力学和协同学等。(1)协同学。1970年德国物理学院哈肯创立。研究内容: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问题。基本结论:系统只要是开放系统即有转化可能,不仅可以从无序到有序转化,而且可以从有序到混沌转化。(2)突变论。20世纪70年代法国数学家托姆创立。研究内容: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到另一种稳定状态的跃迁,在跃迁的一刹那状态即发生突变。(3)耗散结构理论。1969年比利时生物学家普利高津提出。研究内容: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转化为有序。基本结论:开放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才可能发生突变,原来的无序状态将变为有序状态,且新的有序状态必须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才能持续系统的稳定性。(4)控制论: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数学家维纳创立。研究内容:人、动物、机器在控制、通讯方面的共同点;控制系统的目的性及负反馈调节机制;控制论机器与自动机等;研究对象的扩展和应用(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社会控制论、经济控制论、大系统理论、人工智能等)。7.什么是信息科学?其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是由“老三论”的综合交织所形成的一门综合科学。主要内容:信息论(为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研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自动机器);情报学(研究信息的记录、储存、检索及相关问题)。8.简述现代科学革命的特点和趋势。答:现代科学革命: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为主要标志,起初主要在物理学领域发生,20世纪中叶及其以后则在科学的各个领域得到迅速发展。特点和趋势:1.科学知识体系结构的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2.科学研究活动的社会化和国际化。3.科学发展的加速化和数学化。4.科学艺术化。5.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9.什么是技术革命?分别简述第一、二、三次技术革命的时间、标志及主要内容。技术革命:技术革命的实质是旧技术体系的扬弃和新技术体系的确定。技术革命的历史即是主导技术和主导技术群更替的历史。第一次技术革命时间:始于18世纪中叶与英国产业革命同时发生。理论背景: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建立。起点:纺织机械的革新。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以纺织技术的改进为开端,以实用的蒸汽动力技术为标志,形成了一个以机器技术为主导技术,以机器加工、蒸汽动力、机械制造、铁路运输和钢铁冶炼等技术为主导技术群的技术体系,实现了从手工劳动方式向机器生产的转化。第二次技术革命时间:始于19世纪中叶。理论基础:丹麦奥斯特关于电的磁效应理论;法国安培关于电流产生磁力的定律;德国欧姆关于电流在导体中流动的欧姆定律;英国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的电磁统一理论。主要标志:电力技术、能量传递技术及信息传递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以实用电动机、发电机的发明为开端,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形成了一个以电气技术为主导技术,以电力技术、电信技术、热工技术、化工技术、石油技术、钢铁和有色金属与非金属材料技术,以及公路、航空、海洋运输等技术为主导技术群的技术体系。现代技术革命的产生时间:始于20世纪40年代。理论基础:现代物理学及各门技术科学的创立和发展。主要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以及空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10.简述古代、近代及现代各自所形成的主导技术群。古代:以材料技术为核心的主导技术群;近代:以动力技术为核心的主导技术群;现代:以信息控制技术为核心的主导技术群。11.与第一次技术革命相比,第二次技术革命有哪些特点和启示。答:启示:(1)科学理论成为技术发明的主导因素,各项主要的电气技术、内燃机技术、冶炼技术和有机合成技术都是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发明出来的。(2)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如果说牛顿力学、热力学用了100-20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理论向技术的渗透和生产的应用,那么,从电磁学理论到电力技术的转移,一般至经历了几十年,甚至十几年。12.简述现代技术革命的六大主要领域。1.信息技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和处理的技术。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2.新材料技术:材料是指经过某种加工(包括开采和运输)后具有一定组合、结构和性能并适合于一定用途的物质。新型材料是指各类最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异性能的材料,重要的材料技术主要有:航空材料技术,木质材料技术,生物材料技术,纳米材料技术,能源材料技术。3.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酿造、酶的使用、抗菌素发酵、氨基酸工业。新的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4.新能源技术:指对能源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