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历史热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word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背景资料】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已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进行。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大致可分为普查准备、登记和复查、数据处理和公布三个阶段进行。【知识链接】关键词:人口和人口流动简史(仅限高中课本)1.中国古代人口数(秦汉大一统以来):基本上是盛世人口稳定,乱世人口减少,秦朝人口约3000万,汉朝鼎盛时约5000万。汉朝到明代,中国人口大约在5,000—6,700万之间徘徊。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丁赋(人头税)并入地税,以后滋生人丁不再课税,人口隐瞒少了,人口增加甚快。乾隆6年(公元1741年)在籍人口总数为143,411,559人(《清实录•高宗实录》卷157),这在中国历史上全国总人口数第一次达到一亿以上。从乾隆6年到乾隆59年,经历53年,人口由1.43亿增加到3.13亿。道光14年(公元1834年)人口总数为401,008,574人(《清实录•宣宗实录》卷261),全国人口第一次增加到4亿以上。2.中国古代人口迁移(1)影响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概括起来说主要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具体说来有:①受自然灾害、饥饿、疾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是迁移的基本原因。②生产方式的影响:游牧民族受先进生产方式的吸引而产生民族迁移。③战乱引起:由于黄河中下游长期是政治中心,战乱使中原人口流向相对稳定的南方,少数民族就流向中原地区。④政府政策的指导、政治中心的转移以及统治者为巩固政权,移民支边,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采取大规模的移民方法。⑤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促进人口流动(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元等三次大规模民族融合时期都出现了人口大流动现象)。(2)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史实:①国内迁移有:一类是由长城以北地区流向中原地区,流动的主体是少数民族,特点是往往伴随着武装斗争进行。例如,东汉末年以后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五胡内迁”;宋辽金元时期,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契丹人和女真人入居黄河流域,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二类是由北方中原地区流向江南地区,流动的主体是汉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边疆各族大量迁入江南,同汉族杂居,女真、蒙古族先后南下。三类是中原人口迁移到北方少数民族的。秦朝迁中原人口到河套地区发展生产;唐朝末年,一些农民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元朝时期,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清朝调遣大批军队进驻新疆,永久驻军的官兵携带家眷,他们为保卫祖国,开发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四类是向边疆地区迁移。如西汉时,有的匈奴族西迁;回鹘在9世纪中期以后,有的西迁至今新疆,是畏兀尔的祖先;有的西迁至今甘肃,是裕固族的祖先。金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后,将具有先进农业文明的汉人迁置到东北各地,充实户口,开垦荒地。②国际迁移的:一是从国外流入中国,在中国求学、经商、任官、定居的。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元朝时更有大量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二是中国人到南洋地区,开发南洋,这种人口迁移从唐朝开始,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各岛定居,成为华侨。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与影响民族间通婚杂居,相互学习,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3.中国近代人口问题中国近代人口问题指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人口情况。根据《咸丰东华录人口考正》和《同治东华录人口考正》,1851年全国共有4.32亿,1852年下降到3.79亿,1853年下降到3.18亿,1866年下降到2.56亿,达到最低点。这一时期在籍人口的大幅度下降,一是战乱频繁、连年灾荒和疾病流行所致,其中减少最多的是江浙一带。二是下降如此之巨,则恐是人口记录残缺不全之故。大约自太平天国革命军兴起以后,人口记录就日益残缺,每年都有若干地区尚未册报。中华民国时期,全国人口又不断增加,仅据有关资料,1911年为3.68亿,1921年增至4.43亿,1933年达4.63亿。近代中国人口的分布也有不少变化,北方地区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有所上升。其中又以东北地区增加最为迅速。东北地区人口的大幅度上升,一方面在于关内天灾人祸连绵不断,特别是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北和河南的人民,为了谋求生路,大批前往关外,进行垦殖;另一方面,在清代末年和中华民国初年。沙皇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都妄图霸占东北,当时的政府为了充实边疆,也鼓励内地人民移居关外。4.中国现代人口问题(1)建国后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建国初期,我国省区之间的人口迁移,一是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建设;二是东部农村大量人口自发移向广大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等地。农村人口在省区之间的迁移主流是人口自发的流动。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我国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剩余,西部、北部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所以解放前河北、山东的贫苦农民就向东北迁移,山西向内蒙古迁移,甘肃向新疆迁移。建国初期,全国人口主要移出地区是黄河、长江下游地区。这种人口的迁移,对于调整全国人口的分布,开发荒地和矿产资源,发展落后地区经济、文化,建设边疆地区都有积极作用。(2)当前民工流动的成因、特点和利弊成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农村劳动艰辛,文化落后。农村体制改革。城市的吸引力。特点:流动据经济定向,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外籍工人”以年青人居多。流动不稳定。文化素质偏低。利弊:民工的流动有效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许多外来民工承担了城市建筑、环卫、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工作,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利”是主要的。但民工盲目无序流动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城镇民工的违法犯罪率有所上升,对社会治安和当地居民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其他社会问题还有:违反计划生育,城市人口急剧增多,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增加了城市就业压力,损害环境等。(3)我国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我国人口政策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少生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先决条件。计划生育已使我国人口再生产状况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5.世界历史人口问题(1)新航路开辟后的黑奴贸易,主要指贩卖非洲黑奴到美洲,成为种植园劳动力。(2)英国圈地运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比例逐渐以城市为主,成为一大特征。(3)美国建立前,欧洲移民到北美,经过演化融合,美利坚民族初步形成,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民族条件。(4)美国建立后,通过《北京条约》的规定,大量华工出国,为连通大西洋西岸和太平洋东岸的铁路修建付出了血汗。美国“西进运动”把印第安人赶进偏远的保留地,大量东部人口涌入西部,促进美国西部经济建设。(5)二战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抓住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积极发展本国经济。【试题演练】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公民在国内、国际上的流动日益频繁。与之相似的是,西周之前,我国古代人民也过着频繁迁徙的生活。西周之前,古代人民频繁迁徙主要是A.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B.由于土地利用率低下C.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D.由于耕作技术的落后2.战国时期,孟子渴望实现“河内凶(水旱等灾害)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要想真正实现这一愿望,就必须A.实行仁政B.制天命而用之C.实现统一D.兴修水利3.公元二、三世纪之交,地球正经历一个“小冰期”,气候变干,草原衰退,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游牧民族不得不大规模迁徙的是A.南匈奴内迁,转向定居农耕生活B.北匈奴西迁,引发亚欧民族迁徙C.蒙古族外迁,推动了西欧社会变革D.突厥远徙,一支定居小亚细亚地区4.唐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则材料揭示了①北民南迁是由天灾所致②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③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④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阅读下图“中国古代人口、田亩情况统计”,分析1721年至1766年间人口激增的最主要原因是A.政府改革了赋税制度B.隐瞒人口的现象消失C.民族融合的速度加快D.战争减少,社会安定6.“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眷,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材料反映出英国等列强在侵华方式上的新特点是[来源:Zxxk.Com]A.增开商埠B.掠夺劳动力C.增加赔款D.割占领土7.1562年,英格兰人约翰•霍金斯从非洲掳掠了一批黑人运往美洲,以补充当地甘蔗种植园的劳动力。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这次航行借助了西风漂流B.蒸汽机为贩奴提供了新动力C.欧洲殖民扩张活动从此开始D.促进了美洲种族成份的多样化8.读《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下列对该表的分析结论,正确的是国家总人口(万人)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英国(1851年)[来源:Z.xx.k.Com]约180048%52%法国(1851年)约360075%25%俄国(1851年)约590093%7%美国(1850年)约230087%13%A.工业革命促进了农村人口城市化B.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C.英国以外的国家都未开始向工业化过渡D.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和工业化成反比9.古今中外,影响人口问题的历史因素众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前期人口统计简表(部分)顺治8年,公元1651年康熙51年,公元1712年乾隆6年,公元1741年乾隆55年,公元1790年[来源:学#科#网]中国人口10,630,000(丁)24,621,324(丁)143,411,559人301,487,115人(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户口统计只重男丁,对“未成丁”或“男女幼丁”等人口不作统计。)(1)请分析导致清代人口发生变化的政策原因有哪些?(4分)[来源:学科网ZXXK]材料二《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三角地区棉花栽培经验。还有《甘薯疏》一文,推广甘薯种植,用来备荒。该书在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参照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重视调查,吸收当代最新实践成果,并开展农业科技实验。(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明清时期农业成就有何新的发展?这些发展对明清人口发展有何作用?(8分)材料三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诚然,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年代里,土地仍然是英国人的主要资源和财富。然而农业人口的变化早在15世纪开始就悄悄的进行着……——摘自《欧洲文明扩张史》[来源:Zxxk.Com](3)材料三中所说:“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早在15世纪就悄悄的进行着”,这是指什么?它对工业革命产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