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州屏东中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考试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模块试卷(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审核:高二集备组主持:李捷)注意:考生请将班级、姓名、座号及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2)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其二)》)(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5)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杜牧《阿房宫赋》)(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杜牧《阿房宫赋》)(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2~5题。苦斋记刘基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2.(A)(中:符合)A.故植物中.之中:中间B.相为倚伏..者也倚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C.燕坐..于华堂之上燕坐:安坐D.运穷福艾.艾:3.下面四组中全都说明“苦乐相生”的一项是(B)(排除①②)①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②其槚茶亦苦于常茶③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④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⑤彼之苦,吾之乐⑥彼之乐吾之苦也A.①③⑥B.④⑤⑥C.①②④D.②④⑤-2-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B.“情缘景生”、“景与情会”,前一部分的事与景与后一部分的情与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C.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D.文末的议论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明确人们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大致相同。【解析:人们的“苦乐观”往往由于其个人精神境界的不同而大相径庭。】5.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①人们只知道以乐为乐,却不知道苦是生于乐的,实际,苦与乐,距离又有多远呢!(得分点:“乐”“去”“几何”)②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②夫差因沉湎酒色而灭亡,勾践因卧薪尝胆而兴盛,不也如同这样吗。(得分点:“以”“酣”“犹是”。)(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1)请简要分析颔联中“改”字的妙处。(2分)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1分)“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1分)(2)尾联中,诗人运用了何种手法来抒发心中怎样的情感。(4分)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1分)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1分)诗人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来以声衬静,(1分)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1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7.下列各项对作品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BE)(5分)A.欧也妮自出生以来,没有离开过索漠城一步,她整天只知道缝袜子,替父亲补衣裳,在满壁油腻的屋子里过生活。家里也难得来生客。初到索漠的那位标致的堂兄弟,弄得她神魂颠倒。她认为查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妙人儿”。查理的来到,使公证人和银行家都忧心忡忡起来。他们担心欧也妮会被堂兄弟查理夺去。(《欧也妮·葛朗台》)B.葛朗台每逢新年,都有把玩女儿积蓄的习惯。一八二○年新年到了,他见女儿的积蓄不翼而飞,便严加追问。欧也妮只好承认她把钱送给了堂弟。于是葛朗台大发雷霆。他把女儿锁在房里,无论谁来讲情,他都置之不理,但是允许拿侬给欧也妮送去一日三餐。“他顽强、严酷、冰冷,象一座石头。”为此,妻子被吓得一命呜呼。(《欧也妮·葛朗台》)C.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贪心的茶房和使女见他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3-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马斯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马斯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很想摆脱他,便照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复活》)D.政治犯西蒙松是个腼腆、谦虚、意志力极强又有着自由思想的人。他是军需官的儿子,认为父亲的钱是不义之财,应交还人民,为此跟家庭决裂;离开大学时加入民粹派,任过乡村教师,向学生和农民大胆宣传他认为正确的一切东西,为此他被捕了。(《复活》)E.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玛丝洛娃后边坚定地要同马斯洛娃结婚,他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裕的贵族生活。虽然马斯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但在聂赫留朵夫心中,她就是往日自己深爱的卡秋莎,很多时候他仍然觉得她纯洁可爱。(《复活》)【解析:B葛朗台只给女儿面包和冷水,没有允许拿侬送一日三餐;妻子被吓病了。E聂赫留朵夫出于忏悔,他要同马斯洛娃结婚,然而这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裕的贵族生活,涅赫柳多夫的内心很矛盾。同时,马斯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也不再是往日自己深爱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很多时候他都觉得她不可救药了,这使得涅赫柳多夫常常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1)庭长扑倒在万贯家财的女继承人脚前,又高兴又难受,激动得哆嗦不已。“我当您的奴隶!”他说。……她冷眼看他一下,说,“等您一回来,我就履行诺言。”这位庭长叫么名字?她委托他做了什么?她履行的诺言指的是什么?庭长名叫徳·蓬风(或者“克罗旭”)(1分),欧也妮委托他去巴黎把梳妆匣还给查理(1分)并偿还叔叔生前欠下的债务(1分),她履行的诺言指的是她答应嫁给克罗旭(1分),但他们只做形式上的夫妻(或者说条件是他永远不提婚姻给他的权利)。(1分)(2)“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聂赫留朵夫说。“知道了,看守告诉我了。”“这样,只要等公文一到,您高兴住哪里去就可以住哪里去了。让我们来考虑一下……”她赶紧打断他的话:“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请问玛丝洛娃最终的选择是什么?她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是什么?玛丝洛娃在爱情上最终放弃聂赫留朵夫而选择西蒙松。(1分)玛丝洛娃认为聂赫留朵夫向她求婚是因为从前他做过对不起自己的事(1分),她爱聂赫留朵夫所以更不愿拖累他(1分)。而西蒙松却是在她处于被流放的景况下才爱上她的,他纯粹是因为喜欢她才爱她。(1分)此外,她还领会到西蒙松认为她是与众不同的女人,并受西蒙松高尚的道德品质感染,因此选择了他。(1分)(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论语》和《孟子》的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①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②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孔子认为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是一种外在的充实和提高,而“礼”是内在的要求。B.孔子认为君子从里到外,从精神到行为,都因为博学而不至于背离君子之正道。C.孟子从学习方法的层面,提出了“博学”是达到学习最高境界第一步的见解。D.尽管所处时代不同,孔子和孟子都认识到“博学”对于学习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解析:“都因为博学而不至于背离君子之正道”有误,不背离君子正道不仅靠博学,还要“约之以礼”。】(2)结合文本,分析孔子主张的“约”和孟子主张的“约”有何不同(3分)答:孔子的“约”是“约束”,孟子的“约”是“简约”;(1分)孔子主张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违背君子之道;(1分)孟子认为先要博学,进而详说,最后则须“说约”——把握重点,简要说明。(1分)-4-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10C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11A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12D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