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政治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朝代更替前2070-1600-1046-771年前770~476、475~221年前221~207~202~公元9~220年220~581~589年581~589~618~755~907年907~916~960~1038~1115~1125~1127~1206~1234~1271~1276~1279~13681368~1616~1636~1644~1840~1912都城阳城、亳、殷、镐京洛邑咸阳、长安、洛阳长安、洛阳上京、东京、兴庆、会宁临安、中都、大都南京~北京、赫图阿拉~沈阳~北京重大事件或阶级斗争禅让~世袭、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国人暴动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战国七雄、齐魏交战、西秦独霸、民族融合秦统一、北攻匈奴、修长城、开灵渠、南征越族、秦末农民战争建隋、统一、两都、仓储、运河、驰道、隋末农民起义、建唐、统一、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辽的建立、北宋的建立及分裂割据的结束、宋辽的战和、西夏的建立、宋夏的战和、金的建立、金灭辽与北宋南宋与金的对峙、元的建立统一灭亡。明的建立、靖难之役、营建北京明末农民起义、清朝的建立、清的统一、文字狱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世袭理论来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实践雏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影响);西汉巩固(王国问题的解决、大一统思想、刺史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加强:北宋(措施: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影响);元:行省制加强:(明:措施、影响)顶峰:(清:措施、影响)中央行政制度初创国家机器及逐步发展完善(相、卿士)(诸侯)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枢密院、三司使、参知政事;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六部、内阁、五军都督府、军机处、理藩院少数民族的制度蕃汉分治;两面官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分封制~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都护府州郡县三级郡县制、都督府知府;行省、土司制度、宣政院三司分权、都司、土司~改土归流、省、办事大臣、蒋军辖区、府监察制度巡守、述职御史大夫、刺史制度吏部通判、御史台提刑按察使司选官制度宗法制军功授爵皇帝任命、察举制度、征召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原因、形成及发展、影响)科举制的发展(表现王安石、作用)科举制(八股取士:影响)兵制分封制皇帝、太尉、领兵将领、兵符府兵制府兵制到募兵制保甲法八旗制度基层管理制度分封制令民为什伍户籍制、编户制度保甲法改革或变法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吴起、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令)统治政策的调整及制度的革新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地丁银人物禹、启、、汤、盘庚、纣、武王、厉王、周幽王周平王秦始皇、蒙恬、陈胜、刘邦、汉武帝、董仲舒、刘秀等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魏征、狄仁杰等宋太祖、王安石、阿保机、阿骨打、忽必烈、文天祥等疆域黄河中下游大海、长城、南海、陇西~新疆(西域)大海、外兴安岭、库页岛、南海、咸海库页岛、台湾及南海诸岛、北海、新疆、西藏、云南西伯利亚、外兴安岭、库页岛、太平洋、台湾、钓鱼岛、赤尾屿、2南海、葱岭、巴尔什湖二、国家统一与分裂1、三次统一:三次分裂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统一秦汉隋唐元明清2、国家统一的原因及影响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联系加强民族融合加强均势局面被打破杰出人物的贡献人民的渴望影响:结出前一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3、国家分裂的原因及影响原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中央政权的衰微政治的腐败、黑暗地方势力坐大各利益集团的矛盾民族间的冲突地理条件的制约文化的差异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社会动荡、战乱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将遭到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阻碍民族间、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等。4、国家分裂与统一的认识统一是主流,分裂是分支;统一是广大人民的愿望,分裂阻碍国家、社会的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三、改革或变法:(一)【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重要的改革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2、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后周周世宗改革:5、庆历新政:6、王安石变法:7、张居正的“一条鞭法”:8、清初的“摊丁入亩”、“地丁银”:二、19世纪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如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中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三、20世纪中外经济体制改革与调整,如30年代美、苏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二战后美国、苏联、东欧、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第三部分知识给予高度关注。㈡改革类型①统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有管仲改革、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周世宗改革、宋太祖、王安石变法、元世祖、明太祖、张居正改革、康熙帝、中国洋务运动、30年代美、3苏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二战后美国、苏联、东欧、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等。②促使社会转型的改革——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③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㈢正确认识古代中国的重要改革和变法的本质和规律(1)改革的原因: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2)改革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解放发展生产力)(3)改革的实质: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广义的制度包括政策、法令等在内,它们应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革故鼎新。从根本上说,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发展要求的时候,改革这种制度也就是读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因而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4)改革成败原因改革有成有败,究其成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改革成败还与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是否得到皇权的有力保障,改革是否用人得当,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与进步,改革者的魄力和勇气等有关。①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改革者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②失败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百姓利益等。③一般说来,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多数失败。这是因为:A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建立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碎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陈章旧制受到猛烈冲击,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改革破除了阻力。而王朝中后期,年深日久,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B王朝初期,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为长治久安,大力调整政治政策。这种政策符合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而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建根本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某些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及利益再分配,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许多改革家因顽固派的扼杀而抱恨终身。此外,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改革的主将则缺乏这种权威。(3)对改革的理性归纳: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革新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甚至充满尖锐激烈的斗争。4三、国外的重要改革1、俄国1861年改革⑴背景:①内因: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②外因: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加剧了国内危机(直接原因)⑵内容:①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②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地价许多的价格赎买⑶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⑷意义:①废除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2、日本明治维新⑴背景:①内因:政治:闭关锁国,封建落后,慕府统治危机加剧;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发展;阶级:广大劳动人民、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中下级武士对幕府统治不满②外因:1853年以后,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⑵内容:(略:包括:①政治方面;②经济方面;③军事方面;④文化方面)⑶成功原因:①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②倒幕派掌握了较大实力;③倒幕派建立政权后,进行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④国际环境相对宽松⑷意义:①积极:使日本改变了封建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②消极:存在较强的封建残余势力,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3、美国罗斯福新政⑴背景:①经济危机打击严重②胡佛政府无力扭转经济颓势;③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赢得大选⑵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核心);③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④推行“以工代赈”⑶特点: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⑷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⑸影响:①积极作用:a、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b、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②局限性: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4、苏联和东欧的改革⑴改革背景: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东欧各国强烈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②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⑵概况(见课本)⑶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使改革陷入困境;东欧某些国家的改革受到苏联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