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区域发展与规划》课程考试试题(请从下面每一组题目中选一题作答)第一题(20’,以下三题中任选一题)1试论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提出了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1971年他在《政治和成长阶段》中增加了第6阶段。经济发展的6个阶段依次是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传统社会是在生产功能有限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是围绕生存而展开的经济,而且通常都是封闭或者孤立的经济。准备起飞阶段这一阶段是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准备阶段,它的特征是社会开始考虑经济改革的问题,希望通过现代化来增强国力并改善人民的生活。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经济体制改革,为发展创造条件。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则通常是第一产业或者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这一阶段要解决的关键难题是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起飞阶段这是经济由落后阶段向先进阶段的过渡时期。罗斯托认为,经济起飞必须具备4个条件:①生产性投资率提高,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0%以上;②经济中出现一个或几个具有很高成长率的领先部门;③发明和革新十分活跃,生产过程吸收了科学技术所蕴藏的力量;④适宜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风俗环境。在起飞阶段,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制造业,外国投资明显增加,以一些快速成长的产业为基础,国家出现了若干区域性的增长极。起飞阶段完成的标志是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从农业出口转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开始出口大量的服装、鞋、玩具、小工艺品和标准化的家电产品。走向成熟阶段这是指一个社会已把现代化的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它的大部分产业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国家的产业以及出口的产品开始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不断增多,厂家和消费者热衷新的技术和产品,投资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资本密集型产业,国民福利、交通和通讯设施显著改善,经济增长惠及整个社会,企业开始向国外投资,一些经济增长极开始转变为技术创新极。大众消费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的经济部门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奢侈品消费向上攀升,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开始大量利用高科技的成果。人们在休闲、教育、保健、国家安全、社会保障项目上的花费增加,而且开始欢迎外国产品的进入。超越大众消费阶段罗斯托对大众消费阶段以后的社会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不过他认为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随着这个阶段的到来,一些长期困扰社会的老大难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在考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后提出的,它正确地强调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理论。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所有阶段中是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优点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在考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后提出的,它正确地强调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理论。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曾经自觉地实践了罗斯托的理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局限性一方面,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一种线性的发展理论,不具备周期理论的预见性,人们注意到,罗斯托的理论中最初只包含了5个阶段,后来被他扩展成6个阶段,那么只要人类社会不灭亡,肯定就还会存在第7个阶段,这第7个阶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根据罗斯托的理论人们都无从知晓。所以,罗斯托的理论虽然对落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对发达国家的发展却没有多大参考价值。另一方面,罗斯托的理论忽略了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可能性,实际上,小的经济体——如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完全可能以其他的路径实现现代化,或者实现跳跃性的发展。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阶段理论之一,其他的一些经济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也涉及经济发展的阶段,虽然划分的方法不同,但这些理论同罗斯托的理论具有同样的局限性,即缺乏预见性,不适合作为分析产业革命的理论。2画图说明区域经济的扩张过程。区域经济的扩张过程3绘图说明某一空间要素对盈利空间及最小成本点区位的影响。空间要素对盈利空间及最小成本点区位的影响对于选择区位的企业生产者来说,费用和收入的空间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空间的任意一点,每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费用由折线AC(平均费用)或TC(总费用)表示,该折线就称空间费用曲线(spacecostcurve)。费用最小点用A′表示。而在空间的任意一点每一单位产品的收入是由折线P(价格)或总收入(TR)表示,该折线就称空间收入曲线(spacerevenuecurve)。收入最大点用B′表示。Ma和Mb表示平均费用和价格正好相等的区位,MaMb以内地区收入大于费用,是有赢利的区域,Ma和Mb就表示利润的可能性边界。相反,MaMb之外的地区则收入低于费用,则为亏损区域。在MaMb之间,p和AC间的垂直距离表示生产各单位的平均利润。若把上述的平均费用和价格用总费用和总收入表示的话,总收入TR和总费用TC间的垂直距离表示总利润。在A点的生产费用最低,B点的收入最大,MaMb之间表示能够获得利润,但在区位A空间收入和空间费用曲线的垂直距离比区位B大,即A″A′之间的距离大于B″B′之间的距离,因此A是最佳区位(图3—20)。第二题(20’,以下三题中任选一题)1、为什么说技术进步会推动区域经济多样化,并为劳动就业带来广阔出路?因为技术进步,导致社会化分工越细,对经济结构影响越大,导致经济结构的多样性。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的稀缺性,重视这一点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尤为重要。更细的劳动分工意味着更多的行业。更多地行业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技术创新使人们的职业劳动时间减少,精神生活比重不断上升,使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更便捷地学习知识、欣赏艺术,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经济信息交流渠道,使家庭生活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形成新的关系,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从事股票交易等职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再如技术创新不断创造的便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使人们可以很快到达世界各个地方,促进了旅游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了解。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类智能的开发也是无穷的。技术创新改变着社会劳动力的构成,拥有现代知识、信息、技术专长的技术创新人才数量的不断增加,为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劳动力基础.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中,由创新企业家、经营管理者、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构成的中产阶级己经占到人口总数的50%-60%。2、分别说明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主要来源。规模:1、专业化,从亚当·斯密的著作开始,人们认识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详细的;2、学习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练程度增加,提高效率;3、可以有效地承担研发费用等;4、运输、订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5、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区位:1、降低价值创造的成本,以达到低成本;2、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以收取溢价;3、利用差异化维持低价以增加销售量。4、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城市化1、常规投入的增长2、技术进步3、制度创新4、富余劳动力5、外溢效应3、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有何不同?有利条件转化为区域优势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有利条件:区域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有利条件是天然或长期形成的先天条件,而且不会随着时间发生较大变化优势:地域后天发展产生的竞争优势,它会随着时间和竞争对手发生变化有利条件转化为区域优势的前提当地具有确立这一优势的有利条件,和资金、技术;过运输后优势产品还有价格优势地区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一致,才有可能得到确立地区发展优势只有通过对区域内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一个区域的优势只有通过与全国其他区域进行比较,才能确定。第三题(20’,以下三题中任选一题)1、核心—边缘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在城乡规划中运用核心—边缘模式?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这个模式经过了高度的提炼概括而显得很简单。但实际上,一个国家有多个核心和由依赖关系的类型所决定的边缘网络。核心和边缘间的控制依赖关系是模式的基础,是内部(空间的)发展变化的根源。由于在边缘区可出现城市型聚落,在核心区也会有农村型聚落,因此,边缘区也可能变成城市化地区,不过并没有改变其对核心区的依赖地位。一个空间系统发展的动力是核心区产生大量革新(材料、技术、精神、体制等),这些革新从核心向外扩散,影响边缘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权力组织和聚落类型。在城乡规划中运用核心—边缘模式第一,是由于城市和乡村相互交换的数量增加,而形成一种复杂的有机结合的劳动地域分工。第二,城乡在一定地域内有日益广泛的共同的社会生活基础,或者更准确地说,形成了一种全社会共享的社会文化结构,这里包括语言、文化价值、政治立法、政治制度以及市场经济等。第三,以大都市,中小城市,乡镇,乡村为不同层级的核心,通过将公共基础设施和产业基地的分级规划,节约投资扩大收益2、点轴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在区域规划中运用点轴模式?点轴模式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这样,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了样高于增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在区域规划中运用点—轴模式确立区域规划中的增长极,并确立增长极的主导产业。当主导产业形成之后,在增长极上面将会产生极化作用,即增长极周围区域的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增长极本身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现在一般把一个区域内的中心城市称为增长极,把受到中心城市吸引的区域称为“极化区域”,在纯粹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区域经济规划的区域应当是极化区域一旦地区的主导产业形成,源于产业之间的自然联系,必然会形成在主导产业周围的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旁侧联系产业,从而形成乘数效应3、圈层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在区域规划中运用圈层模式?圈层结构理论--主张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圈层结构理论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其主要内容是,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与空间距离成反比,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区域实体,从外表形态来说,它是指有相当非农业人口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范围。城市和周围地区有密切的联系,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受空间相互作用的“距离衰减律”法则的制约,这样必然导致区域形成以建成区为核心的集聚和扩散的圈层状的空间分布结构。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核心至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圈层状的有规律变化的。第四题(20’,以下三题中任选一题)1、试论述加工制造业的生产特点与布局要求。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线是加工制造业的生产特点。在工业化发展过程当中,加工制造业最基本的竞争方式就是成本价格的竞争。技术达到一定水平,质量达到一定标准,如果产品之间没有差异,价格竞争的最后结果就是没有利润。加工制造业的布局要求一、自然资源禀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