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品味中国古代农耕文明1.横向看:中国古代文明包括: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三部分。政治文明涵盖了从先秦时期的分封、宗法制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强化的过程。经济文明讲述了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精神文明,以传统的儒家文化展开描述,详细讲述了其发展、演变过程,科技与文艺贯穿其中。2.纵向看:可以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个历史时期来认识。3.综述:中国的古代文明本质上是农耕文明,其中,政治统一是主旋律,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为其主流思想。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贯穿古今,且是唯一一个没有发生断层的文明。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单元概述】从整体来看,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是单元的、直线的,而是多元的,特别是夏朝建立后,逐步形成了以夏商周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系统,中华文明逐渐走向一体。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看,夏朝建立到秦汉时期,中华文明达到第一个高峰,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农业上精耕细作,政治上大一统,思想文化上,儒学影响极其深远。单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来看,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萌芽与奠基时期。夏商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这一制度在夏朝萌芽,商朝开始,周朝成熟。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表现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则是分封制,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也是国家政治制度。分封制在周代前期起到了巩固并发展统治的作用。春秋时期,随著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出现,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秦以后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朝,以后历代不断发展完善并沿用。中央集权是指国家政权的结构形式,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本质是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其根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以丞相为代表的整个官员集团的力量之间的矛盾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这一制度中两对最基本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斗争与发展的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北宋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明废丞相后,相权与君权互相制约并大体保持平衡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清代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复习建议】1、注意抓点、线、面。抓住重要制度这个“点”,以“点”连“线”,即各类制度的沿革变化;拓展知识“点”和知识“线”,从而形成知识“面”,要分析理解这些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2、加强历史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如: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监察和谏议制度、内阁制、军机处。3、注意适当扩大视野,和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联系,和古希腊民主制度、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联系。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考查一些重要政治制度利弊得失的概括和总结。以借鉴对当今机构改革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专题结构】本专题分为两个小专题1.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演变1.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知识要点】一、夏朝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取代禅让制。二、商朝——内外服制度1.主要制度是地方管理体制——内外服制度:商王具有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对外服控制能力有限,各附属国有很大自主权。2.中枢权力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弥漫着神权色彩。三、西周——宗法、分封制的确立1.地方管理体制——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诸侯国,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核心是授民、授疆土。(2)背景:西周建立,疆域扩大。(3)目的:加强统治,拱卫王室。(4)内容:①最高统治者:周王,王畿是周王直接的驻地。②分封对象:亲族,姻亲,功臣,先代贵族等。③诸侯权力:诸侯可以对下属进行分封;在诸侯国内设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④诸侯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边疆、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守、战、贡、述)(5)特点:①分封对象多。②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③层层受封,形成等级序列。④与井田制相适应。(6)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以加强。②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③诸侯国独立性较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导致春秋战国国家分裂。2.权力分配方式——宗法制:(1)含义:西周把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土地、财产、权力继承上的矛盾,保证王权的稳定。(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4)实质:以血缘关系划分政治权力。(5)特点:①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②嫡长子继承制。③大小宗是相对的,通过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分封,形成庞大的宗族网和森严的社会等级(6)作用: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②以血缘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有利于凝聚宗族和解决内部纷争,实现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③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的增强。④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与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3.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基本工具。四、春秋战国——宗法、分封制瓦解(春秋(BC770—BC476)、战国(BC475—BC221))政治: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1.表现:春秋:①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②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进行争霸战争战国:①强大起来的诸侯改称王②不少大国还出现卿大夫夺位的政变(田氏代齐、三家分晋)③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法2.原因:(1)小农经济的发展;(2)分封制下诸侯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强;(3)诸侯势力的增强;(4)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血缘关系日渐疏远。3.影响:(1)促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2)诸侯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3)促进了民族融合;(4)引起了百家争鸣。4.商鞅变法(1)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商鞅变法首先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①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一举措,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受到奖励,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③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严格执行。(2)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①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爵制,奖励军功。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严厉禁止私斗。宗室成员没有军功者,剥夺其贵族身份。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得举报。以此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统治。③普遍推行县制: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全国划分为31县,由国君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④焚烧诗书,实行文化专制:烧毁宣扬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诗书。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⑤社会风尚习俗领域的改革: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3)结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秦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兵败被杀,尸体在咸阳被车裂示众,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商鞅本人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再也无法动摇了。(4)历史作用①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②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③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④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相继打败韩国和魏国,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知识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分封制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分封制巩固了西周政权,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因此,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有效地起到了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作用,这就是周朝有别于后世的一个重要特征。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复杂化,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度难以维持,至战国最终瓦解。尽管宗法制已经崩溃,但宗法观念仍影响后世。●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2)井田制是夏商周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3)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全面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1)以法家学说为改革指导思想,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2)把农耕和征战结合起来,建立什伍编户制度;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实行军功爵制度。(3)从性质看,是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改革,以法令形式废除井田制。(4)明确提出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5)焚烧诗书,开了文化专制的先河。(6)从结果和影响看,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增强了秦国实力,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1.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演变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图解君主专制皇权至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形成于战国手段核心概念发展过程经济基础思想来源趋势【知识要点】一、战国——萌芽: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商鞅变法建立县制。战国时期自然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自然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二、秦朝——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决策方式)中央集权(组织形式)经济:自然经济思想:法家思想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空前强化于明清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两对矛盾功能:内—组织生产;镇压人民;调整矛盾;外—抵御外患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专制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背景:(1)政治:国家的统一(2)历史:法家思想和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3)经济:自然经济的需要。2.内容(1)皇帝制: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公分权、牵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但三公分权的目的在于将权力集中在皇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