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历史人民版必修3精品教案《宋明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节宋明理学教案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龙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教学重难点: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教学过程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一、创立背景:儒学在困境中发展1.困境(1)表现:汉末、魏晋、唐末五代地位进一步动摇(2)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传播。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汉末以来,“子杀父”、“臣篡位”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挑战自董仲舒以来儒学所构建的封建伦理道德。宋代,随着中央集权统治的不断加强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理学应运而生。理学学者重视对性命天道的探讨,努力寻找儒学纲常的本体论依据,希望通过对天与人的贯通,重新修正应然的君臣父子、上尊下卑的现实伦常秩序。2.发展(1)唐中后期,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2)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产生奠定基础。二、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1.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2.基本含义: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朱熹和王守仁等理学家认为的“理”或“天理”主要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1)周敦颐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2)邵雍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3)张载①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②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③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4)“二程”(程颢、程颐)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仁”存在而“义、礼、智、信”在。仁者不但能化韧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三、理学的成熟1.代表人物:朱熹(集大成者)2.理论来源:二程+张载3.理学体系(三个部分):理气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理气论(本体论):①理先于气②理离不开气③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唯心论)——即“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即“天地万物”,是有形的物质(中国古代哲人一般也是将气视为世界的本原。)理是精神的实体,是无形的,但却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修养论(方法论):强调学习和修养应当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即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社会政治理论(道德观):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朱熹认为:“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存天理,灭人欲”。(后来的心学家也认同。)朱熹认为:“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4.著述:为《四书》注解(即《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5.历史地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四、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1.心学的基本特征:(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2)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注意与程朱理学强调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区别。)2.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即“发明本心”)。这与朱熹的“格物致知”存在分歧。陆九渊的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3.王守仁——“致良知”(进一步发展)(1)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2)思想主张: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思想意识,天地万物都将成为虚无:即“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王守仁早年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深信不疑,年轻时曾和朋友一起面对翠竹“格物致知”,坚持七天七夜却毫无所得,反而害了一场大病。从此,他开始质疑朱熹理学。后来,王阳明从禅学研究中受到启发,始知“圣人之遣,吾性自足”。并用“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来否定“格物致知”说。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他进一步悟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道理。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慧能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②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修养的关键在于克服私欲,“致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贤。③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4.历史地位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号称“心学”。★思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同学派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内容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影响见下异认识“理”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内在的“心”实现“理”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口服理”到“心悦诚服理”的一个过程。证据:王守仁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和“知行合一”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区别是是否承认物质的存在。如朱熹等虽然认为“理”决定“气”,但仍承认“气”是真实存在的,故是客观唯心主义。而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否认物质的存在,故为主观唯心主义。五、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1.积极: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2.消极:强化“三纲五常”,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碍作用。清人戴震曾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批判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观点•争鸣小型的辩论会:《宋明理学的利弊》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既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地方。你如何认为呢?可以各抒己见。思路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史料选萃新儒学汉代以后,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学在冲击与吸纳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至北宋时形成理学,成为宋明时期的官方哲学。西方学者一般将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宋明理学之为新儒学,其所以为新是指,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在具有理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之上,通过诠释心性与本体、伦理与天道的联系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使儒家道德学说获得了形上性和整体性的论述,传统儒学内部的逻辑结构、价值转向、道德结构都获得了新的认识。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同时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心学心学,又称“良知之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它与程朱理学不同的是,陆王心学主张以人“心”为宇宙的本体(程朱理学以“道”或“理”为宇宙的本体),这一体系强调自心,主张修生养性,返身而诚。先秦孟子和宋明陆王都是心学的哲学家,都强调人的主观性,并且认为在顺境或逆境下也不能动摇。南宋时,陆九渊发挥了孟子的思想,成为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强调人的主观意志方面的思想,以心即人的主观性作为哲学的核心,并和他的学生形成一个学派,称为“南宋陆学”。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成为集心学之大成者,因而又称“陆王心学”。高☆考╚试≈题%库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