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校长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校长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转变,关键是要在加强校长自身建设的同时,本着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从民主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等学校工作的多个层面着手,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形成为广大师生普遍认同的、通行的一种价值准则,在这个准则的指导下打造学校教职员工的行为、心理取向和精神风貌,实现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随着素质教育及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推广,很多学校都在积极寻求适合本校发展的特色之路,提升教育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其中,学校价值观的重建与引导被视为举足轻重的领域,成为学校追求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要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就必须引领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学校教育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是行政上的领导。”作为一校之长,是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转变的舵手,是学校教育阵地的旗手。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物质文化的创造。校长如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关键在于校长的办学理念、治学思想、学识水平、战略眼光、具体行为、以及可控的和可感的人格魅力。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作为校长,如何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仍是当今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教育价值观,是指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是每个师生为人处世的最高价值导向。学校教育价值观作为人们对教育的实践和教育价值观之间关系的根本看法,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对于整个教育活动起着深刻的指导作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影响着教育的规划、结构、布局和体制。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它体现在学校的校训、校风、校规、办学宗旨、育人取向、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教师形象等方面。学校教育价值观有精神凝聚和意识导向作用,能够引导和塑造师生的态度和行为朝同一个目标迈进。有人把学校教育价值观形象地比喻为学校行为的“基因”。当学校教育价值观被学校教职工认同、接受后,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会随之被内化,学校的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将会大大增强,就能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没有教育价值观的学校必然是一盘散沙,无法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无法,教师与学生无法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教育教学活动必然是低效的。学校教育价值观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尊重的价值取向,并不等同于校长个人的办学理念,是涵盖该学校各方面并贯穿学校发展全过程的基本取向,涉及学校发展定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与社会及家庭等各个层次方面。学校教育价值观建设作为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内容,既是精神的又是实践的、既是个人的又是学校群体共有的共同的价值观。提升民主管理水平,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转变民主管理是赢得群众信赖、增强学校凝聚力、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极其重要的方面。校长是搞好学校民主管理的关键,只有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鼓励支持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才能有效的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民主唤醒教师的主动意识,使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民主制度。在学校的每一项较大的决策公布前,如制定学校规划、改革方案、规章制度,职称考核评聘,绩效发放,干部推荐任免等,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再召开学校领导班子会议集体研究,最后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保证了准确、科学决策。坚持教师考核小组制度,教师的工作情况如何需要进行考评,而只有公平合理的评价才能让教师心悦诚服,才会更努力工作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成立了由业务过硬、有影响力的教干和教师组成的教师业务考核小组,每学期集中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考评。学校民主管理,和民心、顺民意、聚民力。在大力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机制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激发了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工作的开展。教职工对学校的猜疑少了,对集体的关心多了;抵触顶撞领导的少了,理解支持学校的多了;消极应付的少了,自动自发的多了。教职工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愉快的参与学校管理,全力做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而有力地推动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加强校园自然环境、文化设施、文化团体、文化活动、人际关系、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等。首先,精心搞好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气候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是迁移默化的,犹如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使学生耳濡目染,在其深层心理结构中,把校风传统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体系,并以此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着力建设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如标语牌和宣传栏的设立,教学楼、学生公寓、餐厅的特色文化建设的实施。这些文化设施以其独特的神韵召唤激励着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功能,产生了一种有力的规范力量,对其每一位成员的言行举止有着制约作用,让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和认同。其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如组织课间操比赛、艺术节、读书节、运动会等活动以及兴趣小组、文学社、记者站等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不仅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愉悦了他们的身心,让学生在各种富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的活动中,认识自己的价值,释放潜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三是优化学生所处的环境,促进学生生活和心理环境的优化,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广泛开展“和谐处室”、“和谐班级”、“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启动感恩教育、责任心教育,要求教师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等各种途径和载体,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净化学生的心灵环境。强化课堂教学中教育价值观实践,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学校教育价值观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教育教学中,教育价值观是内隐的,而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外显的,只有内隐的教育价值观外显为教育教学实践行为时,学校教育价值观才能在学校中落地生根。校长要引导广大教师确立并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管理观、质量观、课堂教学的有效观。在此基础上,发挥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作用,引导和促使广大教师朝着这个目标,主动地逐步接近。借助新课程的实施,促进教育价值观的重新引导,学校价值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由于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则更多地受教师群体的影响,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育教育价值观是极其重要。作为校长要积极引导教师的教育教育价值观的更新提升。促进教师的职业观的转变,引导教师把职业当作事业追求,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提升教学质量观,树立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的全面质量观,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改变教师的学生观,在观念上要确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和价值;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学是师生双边或多边活动,盘活教学资源不筛选,认真地钻研教材,用自己的思维解读教材;引导教师树立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新课程观,从学生主体出发,对教材重新处理安排。加强校长自身建设,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一是校长要做到政治上过硬。作为校长要模范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搞好学校发展规划,做到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大公无私,一身正气,凝聚学校人心、激励师生斗志、提升教师素质、建树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二是校长要做推进素质教育的模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认真遵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规定,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地适应新课程要求,向课堂要效益,积极探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健康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新路子。三是校长要做学校工作的表率。要做学习的表率,通过学习促进观念更新,提高理论素养,强化业务能力,增强政策法制意识;要做教育教学工作的表率,努力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所教学科的带头人,深入教育教学一线,与老师们共同研究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交流学习方法和理想志向,了解师生的教学、学习和生活需求,为师生办好事、干实事、解难事;要做老师专业发展的表率。作为校长不仅要积极做好学校工作,发展好学校,发展好教师,发展好学生,还要不断学习研究,提升和发展好自己,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率,努力成为名师、名校长、教育家;要做真抓实干的表率,身体力行当好实干家,要深入实际,调查讲究,指导工作,提高效率,把学校工作真正抓紧、抓实、抓细、抓活,抓出成效,用自己模范的言行做好榜样的引领,在务实能干中成就事业,层层抓落实,切实增强执行力。总之,在学校这样一个复杂的多元化体系中,学校教育价值观同样也是多元化的,它受到学生、教师、家长与社会等不同的评价主体的价值观的影响。作为校长,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教育价值观”的教育哲学,结合学校管理实际和发展要求,深刻地领会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学校领导的价值观内涵,树立“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教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念和理想,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推动本校的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实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