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第2章发展心理学理论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观第一节毕生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二节精神分析观第三节学习观第四节认知发展观第五节进化观第六节背景观第七节毕生发展观第一节毕生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先天与教养的关系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第二节精神分析观弗洛依德的理论埃里克森的理论关注个体内部引例:马里索6岁的时候,经历了一场血腥的摩托车事故——这或许是她的父母告诉她的,因为她对这场车祸并不存在有意识的记忆。然而,现在24岁的她却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关系,她的心理医生认为,她现在的问题源于那场车祸。观点聚焦:寻找这种联系看起来有些牵强,但这并非不可能,拥护者认为:很多行为是由人们无意识或无法控制的内驱力、记忆和冲突所激发的。这种内驱力可能源于儿童期,并且会影响人的一生。弗洛依德的理论弗洛依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一)弗洛依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其中潜意识主要被解释为压抑的愿望与本能冲动,前意识是平时并未被意识但随时可以进入意识的观念。在他的后期著作中,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出生时人格中不成熟,无组织的部分。它代表与饥饿、性攻击和非理性冲动相关的原始内驱力。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的目标是满足的最大化和压力的缓解。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部分,作为外部世界和本我的缓冲器。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其机能是抑制原始本能冲动,从而维持个体的安全,并帮助个体融入社会。超我代表个人的良知,用来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超我在个体五六岁时开始发展,从父母、老师、重要他人那里习得而来。(二)弗洛依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口唇期出生-1岁新的自我引导儿童吮吸乳房和奶瓶的行动。如果口腔的需要没有得到适当满足,那么他就可形成诸如吮吸拇指、咬手指以及在童年时嚼铅笔头、暴食和成年后抽烟的习惯。肛门期1-3岁学步儿童和学龄前儿童从憋住大小便而后排泄的举动中获得快感。上厕所成为父母训练孩子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父母不顾孩子是否准备好而坚持训练或不做任何要求的话,肛门控制冲突的后果会以洁癖或卫生习惯失调等极端形式出现。前生殖器期3-6岁自我冲突转移至性器官时,儿童会发现性刺激的快感,弗洛依德所说的男子恋母情节和女子的恋父情节发生了,幼儿对父母中的异性产生性的意愿。为了避免惩罚,他们放弃这个意愿,而采取以父母的特征和价值观的行为取代之,作为结果,超我得以形成。在这一时期建立起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个体基本的人格方向。潜伏期6-11岁性本能消失,超我得到进一步发展。儿童从家庭以外的成人和一起玩耍的同性伙伴那里获得了新的社会价值观念。青春期青少年期潜伏期的性冲动再次出现。如果前面的阶段发展的顺利,那么以后便是结婚、性生活和生育后代。知识栏:俄底普斯情结俄底普斯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前述的2个阶段,力比多主要贯注于自体的各部位获得肉体快感,他称之谓“自体性欲满足”或“原始性自恋”。在此之后,力比多则转移贯注于外界对象,开始他“恋”,首先目标是家庭内的异性亲长。弗洛伊德对此命名为俄底普斯情结,又名子恋母(仇父)情结。该名称引自著名希腊悲剧《伊迪帕斯王》的故事:俄底普斯原是底比斯国王与年青皇后柔卡斯塔的儿子,生后神谕,该子长大后会弑父娶母,因此国王命人将其抛弃于山野。幸被牧羊者救去,献给无子的邻国国王。该国国王视其如已生,将他抚养成人,并准备将王位传给他。俄底普斯在受命前又获神喻,内容同前,因此深感恐惧不安而出外逃离。路遇其父,发生冲突,在互不相识下将其父杀死。后来又除掉底比斯境内的恶魔,受到底比斯人民拥戴成为新国王,娶其生母为妻,生下二女。后来底比斯连续遭受天灾,经过祈祷后神喻,并据此进行详细调查,俄底普斯最后发现自己即是杀害前国王(生父)的凶手,而妻子柔卡斯塔则是自己的生母。柔卡斯塔在羞愤下自杀,俄底普斯则自感罪恶深重,自残双目后,携两女流亡他乡。弗洛伊德将“子恋母情结”命名为俄底普斯情结,并将“女恋父”情结命名为“伊莱克拉特情结”,亦称“女伊迪帕斯情结”。他认为这种情结在儿童性心理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情结被压抑于潜意识内,以后不但可表现为母—子或父—女间的乱伦(性变态),而且还可能成为各类精神疾病(包括神经症、精神分裂症与内源性抑郁症)及其症状表现的心理根源。中国学者认为,反向的俄底普斯情结(即“母恋子情结”或称“柔卡斯塔情结”)是导致婆媳不和的心理根源之一。由于婆母潜意识地要独占对儿子的爱,是导致封建社会中“孔雀东南飞”与“钗头凤”这类悲剧的主要原因。埃里克森的理论埃里克森(1902----1994)(又译作埃里克·H.埃里克森),是位人类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师从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他的关于心理动力即本能的观点是和弗洛伊德比较一致的。与弗洛依德不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的和整合的作用。发展时期心理阶段相应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婴儿期基本信任-不信任口唇期儿童早期自主性-羞愧和怀疑肛门期学前期主动性-内疚前生殖器期学龄期勤奋-自卑潜伏期青年期自我认同感-角色混乱青春期成年早期亲密-孤独成年中期繁殖-停滞老年期自我完善-绝望第三节学习观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关注可观测的行为引例:艾丽莎﹒希恩3岁的时候,一只很大的狗咬伤了她,结果缝了几十针,并做了好几次手术。自从那以后,每次她看到狗时都会浑身冒汗,再也不喜欢身边有宠物相伴了。观点聚焦:不需要深入考察无意识过程的机制,认为理解发展的关键是观察行为和环境刺激。如果知道刺激是什么,我们就可以预期行为。关注点是后天比先天对发展更重要。不认为人们普遍会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相反人们会受到那些偶然经历的环境刺激的影响。发展模式是个人化的,反映出一系列特定的环境刺激,而行为是持续暴露在环境中特定因素的结果。此外,认为发展是量的变化而非质的改变。行为主义—华生华生(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开创者。1913《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1924《行为主义》华生力图创立一种客观的心理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家不同的是,他认为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即刺激和反应,而不是不可见的内心活动。(一)华生在发展心理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作用: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生理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以控制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学习观点的基础是条件反射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之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一个来,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趋向、才能,嗜好及种族是怎样的(二)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华生想弄清经典条件反射是否适用于儿童的行为。华生运用条件反射理论所做的婴儿害怕实验,为心理发展的行为决定论作了最有力的说明。男孩艾伯特11个月时与小白鼠玩了3天,后来,当艾伯特开始伸手去触摸白鼠时,脑后突然响起了钢条的敲击声。艾伯特受到了惊吓,但没有哭。第二次,当他的手刚触摸到白鼠时,钢条又被敲响,他猛然跳起,向前摔倒,开始哭泣。如此反复多次,以后当白鼠单独出现时,艾伯特会表现出极度恐惧,转过身去,躲避白鼠。在这个实验里,白鼠成为剧烈声响的替代刺激,引发了艾伯特的条件反应。在这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华生归纳出:环境是儿童发展中的主导力量。他认为,只要严格控制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成年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塑造儿童的行为。而且年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着年龄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力量逐渐增长的过程。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甫洛夫设计的实验中,狗学会在喂食时间听到铃音而大量分泌唾液,这奠定了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即刺激-反应。巴甫洛夫指出了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获得律与消退律、分化、泛化。行为主义—斯金纳斯金纳(B.F.Skinner)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一个儿童的行为可以通过除食物、饮食以外的大量强化物得以强化,如:表扬、友善的微笑或者新玩具,同时儿童的行为也可能通过惩罚而得到消弱,如权利的回收等,作为斯金纳研究成果,操作性条件反射成为儿童心理学广泛应用的学习原理。在管理学领域,凡是讲到激励和强化,都少不了他的理论。重点关注应答性行为:发生反应而指不出其刺激时也假定有刺激物的存在,只要实验者想办法就能找出这些刺激。操作性行为:发生时看不到刺激的行为。前一种行为就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后一种行为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有机体发出的反应被强化刺激所控制。在一个操作性行为出现之后,如果有一个作为强化物的事件紧随其后发生(即“强化依随”),那么该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重点关注正强化: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负强化:由于一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厌恶的刺激)学生在考试前努力,结果得到一个高分,他们就会在所有考试前都努力学习。老鼠可以在迅速拉动线绳时避免电击,老鼠学会了拉动线绳;人们在休息几分钟后不头疼了,于是人们很快学会了休息。辨别性刺激自发反应刺激结果正强化饮料售货机将硬币插入得到饮料负强化热扇扇子逃避热气消退无滑稽行为无人理睬阳性惩罚吸引人的火柴盒玩火柴被灼伤或被发现后打屁股,反应频率降低阴性惩罚蔬菜拒绝食用餐后无甜点操作性反射理论(operantconditioningtheory)社会学习理论阿尔波特·班杜拉(1925-),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班杜拉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同时抛弃了激进行为主者认为人类是由外界刺激来塑造的被动的接受者的观点,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这一理论最初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现在被看作社会认知理论。相互决定论行为外因(奖励、惩罚)内因(信念、思想、期望)观察学习及其过程经典实验观察学习的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注意过程动机过程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个体贮存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复制从榜样情景中观察到行为,即个体将符号表征转化成适当的行为因表现所观察的行为而受激励.对强化的期望影响观察者注意榜样行为重要概念替代性强性: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基于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自我调节:班杜拉假设,人们能观察他们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并由此强化和惩罚自己。第四节认知发展观皮亚杰的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检验理解的根源引例:当3岁的杰克被问及为什么有时天会下雨时,他回答“这样花朵就可以生长了”。当问他11岁的姐姐时,她回答“是因为地球表面的蒸发作用”。当问他们在气象学院读研究生的表姐时,她的回答包括对积雨云、科里奥利效应和气象图的讨论。观点聚焦:关注人们认识、理解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强调人们如何对世界进行内部表征与思考。通过应用这种方法,发展心理学研究者们希望了解儿童和成人怎样加工信息,他们的思维和理解方式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了解认知能力如何随着人的发展而改变,认知发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智能的定量和定性发展过程以及不同的认知能力彼此之间如何联系。皮亚杰的理论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因研究儿童智力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