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政治复习的五个锦囊锦囊一:从试题中的关键字词入手提取有效信息高考试题的材料或设问中总是隐含着一定的有效信息,如答题的范围、方向或解题的思路等。解题时,这些信息极易被考生忽视。把握这一类信息,关键在于抓住试题中的关键字词,仔细推敲。【例题1】(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版文综·27题)今年上半年,我国一些地区出现蔬菜收购价格下跌、销售不畅的现象。为减少菜农损失,各级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下列措施中,有助于解决“菜贱伤农”问题的是①加强种植技术培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②建立供求信息平台,调整蔬菜种植结构③减少蔬菜流通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④实行蔬菜价格保护,加大农业补贴力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题突破】正确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题干的中心句“下列措施中,有助于解决‘菜贱伤农’问题的是”,然后领会“菜贱伤农”的含义。“菜贱伤农”是说菜价低,销售不畅,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既需要稳定蔬菜的价格,又需要解决蔬菜的销售问题。据此推断,①不选,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是蔬菜价格的下降;②正确,建立供求信息平台,调整蔬菜种植结构能让农民了解市场的需求,科学合理种植,能解决销路问题;③不选,减少流通环节无法让农民真正获益;④正确,这是政府在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农民的权益进行保护。本题选D项。由例题可见,解题时要注意把握题目的规定性,对关键句子中的一些修饰限制成分,如“关键”“根本”“主要”等字眼要格外注意,这往往是提取有效信息的切入点。锦囊二:从试题的设问入手提取有效信息政治主观性试题引用的材料多,文字量大,包含的信息量也大,考生要准确答题,首先要注意试题的设问,尤其要搞清楚试题要求回答“是什么”,还是“为什么”,或是“怎么样”,切勿分不清考查意图,盲目作答【例题2】(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版文综·26题)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不少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要解决“招工难”问题,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②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设厂③消除农民工流动的体制性障碍④提高对员工的技能要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解题突破】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设问“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有”,这就限定了解答角度。①说法正确,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可以缓解“招工难”的现状;②正确,这也是一种思路,因为本地的劳动力资源不足,企业可以想办法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去办厂;③与设问不符合,消除农民工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要靠政府,企业自身无法解决这个问题;④文不对题,“招工难”反映的是劳动力资源数量不足,而提高对员工的技能要求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一个是量,一个是质。本题选A项。锦囊三:从试题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系入手提取有效信息试题材料与设问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解题时,考生必须牢牢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努力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例题3】(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第14题第1小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1年1月,《人民日报》以“社区好与坏,居民说了算”为题对天津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经验进行了介绍:一是综合评价社区居委会及其成员。2010年河西区178个社区居委会接受了9960名居民代表的民主评议。二是建立社区居民参与评议监督机制,将知情、表达、决策、监督权全部交给居民。尖山街辖区一个大院138户居民家暖气不热,居委会在听取居民意见后,约请各方代表共商解决办法,督促有关单位改造了输热管道。三是公开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遇到难题充分与群众协商。和平区尚友里有200多辆车,而车位仅130多个。为解决争抢车位的问题,居委会邀请各方代表召开恳谈会、听证会,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运用公民政治参与的知识,说明上述经验的政治意义。【解题突破】因为设问要求运用公民政治参与的知识,所以,考生首先要将知识锁定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等方面;由于题目要求说明“上述经验”的政治意义,所以,必须根据试题材料中提到的两点经验,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政治生活信息。不少考生想到公民政治参与中还有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知识,因而,答题时也把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知识陈述了一番,其实,材料中根本没有体现,当然也就没有陈述的必要。但是,因为是城市基层民主的实践,所以要分析基层民主发展的意义。不少考生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当然也就不能完整、准确地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本题答案】①有利于实现民主监督,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②有利于推进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③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积极性;④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例题4】(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24题)在谈到某些图书的价格时,有人认为:“每一分的品质都是由每一分的成本堆积起来的,没有真正物美价廉的东西。”这一观点蕴涵的经济道理是A.图书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它一定要等于其价值B.图书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它一定要反映其价值C.图书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它不会等于其价值D.图书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但它不会偏离价值【解题突破】本题考查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主要从“是什么”角度考查考生识记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要求考生分析“这一观点蕴涵的经济道理”,因此,考生首先必须立足“这一观点”,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看问题;其次,考生必须搞清楚题目中“这一观点”的含义是什么,从题目设问,即“这一观点蕴涵的经济道理是”来看,题目显然对“这一观点”持肯定态度;最后,考生要着力抓住“这一观点”的主干信息,即“每一分的品质都是由每一分的成本堆积起来的”去思考,其中,“每一分的品质”是指商品的价格,“每一分的成本”是指商品的价值,这句话反映了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价格一定要反映价值,可见B项符合题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一定每时每刻都等于价值,A项错误。在每一个时间点上,价格与价值不一定相符,但从较长时期看,价格仍等于价值,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锦囊四:从图、表的注入手提取有效信息图表式材料题,是高考政治试题的常见形式。图、表的下方往往有一行或者几行字,即注,这常常被考生忽视,其实,注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例题5】(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第38题第1小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注:投资率是总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消费率是最终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投资、消费、出口被喻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与消费为内需,出口为外需)。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投资率约23%,消费率约75%。材料二:近年来,国家对“促消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逐步提高消费率,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什么联系?从经济常识角度看,提高消费率有何重要意义?【解题突破】本题是图和材料相结合的试题,在提取材料一的信息时,要注意四点:一要看清图的名称,反映的是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情况;二要看清图例,两条曲线,哪一条代表投资率,哪一条代表消费率;三要看清这两条曲线各自有什么变化趋势;四要看清注,这一点尤其重要,不少考生忽略了注,不知道将我国2000—2009年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化趋势与注中所反映的全球投资率和消费率情况进行比较,以致无法准确揭示本题显示的经济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我国经济问题的实质。回答第二小问,首先要认真阅读第二则材料,领略材料的主旨。材料二旨在说明国家采取措施,扩大内需,逐步提高消费率。国家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要求考生结合第一小问进行思考。这样一来,便可明了国家采取上述措施的目的。显然,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后者是针对前者提出的。回答第三小问,一要锁定运用知识的范围;二要分析意义,所谓分析意义,也就是从“为什么”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又必须围绕“提高消费率”进行。讲到消费,自然需联想到生产、交换、分配等问题,这样,答题的思路就清晰了。【本题答案】①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率呈上升趋势,消费率呈下降趋势;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投资率明显偏高,消费率明显偏低。反映出我国投资与消费不协调、不平衡。②国家采取促进消费的系列政策措施,是针对我国经济中投资与消费水平不平衡的状况,目的是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③有利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民生;有利于拉动与消费相关的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善经济结构。锦囊五: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入手提取有效信息数据、图表类试题不仅能直观表现事物的现象和特征,而且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现象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检测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求考生从两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观察和分析:一是静态地观察和分析图表,从量化和形化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出事物的现象及特征);二是动态地观察和分析图表,从每种现象的运动变化中提取有效信息(探索现象自身变化、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即透过现象看本质)。【例题6】(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第41题第1小题)近年来,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出现了“用工荒”,一些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农民工。“用工荒”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材料一:我国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很大。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巨大,中西部地区仍将保持一段时间工资相对低廉的优势,一些东部企业逐渐向中西部扩张。随着国家中西部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企业用工明显增加。材料二:表4不同地区农民工月均收入及增幅2008年2009年增幅东部地区1352元1422元5.2%中部地区1275元1350元5.9%西部地区1273元1378元8.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回答:分别指出表4、图14中的经济信息。【解题突破】本题实际上包含两个小问,即要求考生分别回答表和图各包含了哪些经济信息。考生必须具备扎实的阅读图、表的能力,既要会横向地看问题,又要会纵向地看问题,既要会静态地看问题,又要会动态地看问题,这样才能准确地提取图、表中的有效信息。对于表,考生可先从静态角度分析,即东部地区农民工工资高于中西部地区;然后再从动态角度分析,即东部地区农民工工资增幅小于中西部地区,与2008年相比,2009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月均收入都有所增长。对于图,考生既要从静态角度看到东部地区吸纳了全国外出农民工的绝大部分,又要从动态角度看到2009年的比例下滑;与2008年相比,2009年农民工在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就业的比例下降,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上升,省内就业比例上升,省外就业比例下降。由例题6可见,政治学科试题的确很“活”,如何在“活”的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并非无章可循。作为考生,要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把握提取试题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为灵活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提供前提条件,从而有效提高答题的正确率。【本题答案】表4显示,东部地区民工工资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增幅小于中西部地区。图14表明,东部地区吸纳全国外出农民工的绝大部分,但2009年的比例下滑。相对于2008年,2009年农民工在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就业的比例下降,在中西部地区的比例上升,省内就业比例上升,省外就业比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