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学会比较不同分散系的性质。2.理解胶体的概念,掌握胶体的性质。3.了解胶体的净化和制备方法。4.了解胶体的应用。温故物质分类中的两个误区剖析误区1:盐酸是纯净物。剖析:盐酸是HCl溶于水后的溶液,是混合物,而HCl是化合物,故为纯净物。误区2: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剖析:SiO2不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但SiO2是H2SiO3的对应氧化物,也属于酸性氧化物。分类组合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A纯碱盐酸烧碱氧化铝二氧化碳B烧碱硫酸食盐氧化镁一氧化碳C苛性钠醋酸碳酸氨过氧化钠二氧化硫D苛性钾油酸小苏打氧化钠二氧化硫解析:A项中纯碱为Na2CO3,属于盐类,烧碱为NaOH,属于碱,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B项中CO为不成盐氧化物;C项中Na2O2属过氧化物,不属于碱性氧化物。答案:D知新胶体及其应用胶体的本质是其分散质微粒的直径介于1~100nm之间,它是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胶体的性质在日常生活、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利用胶体的性质可制豆腐,利用电泳可以除尘等。【试一试】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nm~100nm,1nm=10-9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可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的数量级的是()A.溶液B.悬浊液C.胶体D.乳浊液解析:这种超细粉末粒子大小为1nm~100nm,恰好在胶体微粒大小范围内。要从本质上认识胶体,即胶体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同时可以看出,纳米技术与胶体知识的关系。答案:C互动探究分散系探究1:试举例比较三种分散系的组成和性质有何不同?分散系溶液浊液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1nm100nm1nm~100nm分散质微粒单个小分子或离子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高分子或多分子集合体实例蔗糖溶液、NaCl溶液油水、石灰乳淀粉溶胶、Fe(OH)3胶体性质外观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均一稳定性稳定不稳定较稳定分散质微粒能否透过滤纸能不能能分散质微粒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鉴别无丁达尔现象静置分层或沉淀丁达尔现象有关分散系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的直径为纳米级者,分散系是胶体B.浊液的分散质可通过过滤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C.任何物质在水中溶解时都有一定的溶解度D.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些解析:1nm,即1×10-9m,“纳米级”为10-9m~10-7m,恰好是胶体微粒粒度大小的长度,因此A正确;B项是不能肯定的,因为浊液如果为乳浊液,要想把分散质与分散剂分开,当它静置分层后,用分液的办法可以实现,而不能用过滤的方法;C项同样不能肯定,因为有些物质,如硫酸、乙醇等,它们可以跟水以任意比互溶,既然是互溶,就没有溶解度可言;D项中没有具体的物质和一定温度等条件的限制,如20℃时的饱和Ca(OH)2溶液可能比0℃时的不饱和Ca(OH)2溶液浓度小。答案:A下列关于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100nm之间B.能透过半透膜C.都是含铁的混合物D.都呈红褐色解析:FeCl3溶液呈棕黄色,其分子和离子直径都小于1nm,能透过半透膜;Fe(OH)3胶体呈红褐色,Fe(OH)3胶粒直径在1~100nm间,不能透过半透膜。故A、B、D皆不可选。答案:C1.概念: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之间的分散系。2.分类:依据,胶体可分为溶胶、溶胶和溶胶。胶体1nm~100nm分散剂的状态液气固3.性质和应用(1)丁达尔现象①概念:将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看到的现象。②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产生作用而形成。(2)电泳①概念:胶体微粒在外电场作用下的现象。②成因:胶体微粒,吸附能力强,吸附了或而带电荷,从而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带电荷的粒子发生。③应用:工业上用于电泳电镀、电泳除尘等。光亮的通路散射定向移动阴离子阳离子定向移动具有大的表面积(3)聚沉①概念:在一定条件下,使胶体形成的现象。②条件:加、加、。③应用:盐卤点豆腐,水泥厂的静电除尘等。4.胶体的精制——渗析运用将胶体净化和提纯。沉淀析出热电解质搅拌半透膜探究2:怎样制取、分离和提纯胶体?(1)胶体的制取①分散法:单个分子达到胶体粒子大小的物质可直接分散到分散剂中形成胶体,如淀粉溶胶、蛋白质溶胶等。②聚集法:通过化学反应使许多分子或离子聚集成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nm~100nm之间),从而制得胶体。如制备Fe(OH)3胶体:原理:FeCl3+3H2O=====△Fe(OH)3(胶体)+3HCl。操作:向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饱和FeCl3溶液至液体呈红褐色,并保持微沸几分钟。(2)胶体的分离和提纯①胶体与浊液分离:用过滤的方法,胶体微粒可以通过滤纸。②胶体与溶液分离:用渗析的方法,胶体微粒不能通过半透膜。如Fe(OH)3胶体与FeCl3和HCl混合液的分离净化。将所得溶胶盛于半透膜制作的渗析袋中,置于流动的(或频繁更换)的蒸馏水里一段时间即可。胶粒带电的原因和带电规律胶粒细小而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选择性地吸附胶体中的某种离子而带有一定电荷。一般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胶体的微粒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胶体微粒、金属硫化物胶体微粒、硅酸胶体微粒、土壤胶体的微粒带负电荷。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同一胶体的胶粒带有相同的电荷,彼此相互排斥,不易凝聚,这是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下列关于Fe(OH)3胶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Fe(OH)3溶胶与硅酸溶胶混合,将产生凝聚现象B.Fe(OH)3胶体粒子在电场影响下将向阳极移动C.Fe(OH)3胶体微粒带正电荷D.光线通过Fe(OH)3溶胶时会发生丁达尔效应解析:Fe(OH)3溶胶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是由于Fe(OH)3胶核吸附Fe3+所致,故C项正确;硅酸溶胶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是胶核H2SiO3吸附SiO2-3所致,两种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的胶粒混合在一起彼此中和所带的电荷而产生聚沉现象,故A项正确;由于Fe(OH)3胶粒带正电荷,因而在电场的作用下将向阴极移动,故选项B的叙述不正确;D则是Fe(OH)3胶体应有的性质。答案:B下列现象或新技术应用中,不涉及胶体性质的是()A.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B.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C.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一道道光柱D.在河流入海口易形成沙洲解析: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滴加NaOH溶液,产生的氢氧化铁微粒聚集体的直径已大于100nm,形成的是悬浊液,即使产生胶体,也是胶体的制备而不是胶体的性质;血液可看作是蛋白质胶体,通过微波可以使胶体凝聚;树林中的水雾是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现象;河水中的胶体微粒在河流入海口遇到海水中的电解质发生聚沉,易形成沙洲。答案:A创新探究有关胶体的创新实验设计【典例】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2)欲在树林中观察到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去树林观察丁达尔效应有诸多不便,聪明的你想出了许多在家里看到丁达尔效应的方法,其中最简单、最环保的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该图中的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2)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的该现象的时间是清晨。(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答案:(1)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2)清晨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雾是胶体,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拓展】从一种澄清的Fe(OH)3胶体中取出四份,每份5mL,分装在四支试管中,标为1号、2号、3号、4号。向1号试管中滴加Na2SO4溶液,向2号试管中滴加(NH4)2SO4溶液,将3号试管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将4号试管留作对比样本,观察各试管内的现象。结果是1号、2号、3号试管内都出现了红褐色的沉淀,4号试管内未发生新的现象。请完成下列问题:(1)1号、2号试管内的红褐色沉淀物的化学式是______,名称是________。(2)若向3号试管内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溶液,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3)若向4号试管内慢慢滴加稀硫酸溶液,并边滴边振荡试管,直至硫酸过量为止。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室中用FeCl3溶液作化学试剂,用烧杯作容器制备Fe(OH)3胶体的过程中需要加热,加热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加热操作中主要的注意事项是(写两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加热或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均会使胶体发生聚沉,若向胶体中加入的电解质溶液可与沉淀反应,则会出现沉淀又溶解的现象。答案:(1)Fe(OH)3;氢氧化铁(2)红褐色沉淀溶解,形成棕黄色溶液(3)先生成红褐色沉淀,沉淀后来又溶解得棕黄色溶液(4)加快FeCl3与水的反应;烧杯下应垫上石棉网防止烧杯炸裂,当烧杯内的液体变为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防止胶体被破坏(其他合理答案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