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中语文3.7《记念刘和珍君》3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用心爱心专心-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2.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能力目标:1.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情感目标:1.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2.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教学设想】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同于一般纪念文章的写法、对烈士的哀悼和尊敬,对敌人的痛斥和揭露,对斗争的教训和意义之总结等等是怎么凝聚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本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语段该怎么准确理解?上述种种,涉及深层阅读问题,即阅读教学中的精读问题。教学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与必要的点拨、提示,为他们理解课文搭桥,以优化他们的思维流程,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此外,寻找一个既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机制。因此我做出以下:1.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弄清楚文章回忆了刘和珍的哪些事,刘和珍为什么而死,作者对待她的牺牲的情感、态度如何,抓住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进行揣摩体会。2.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诵读、讨论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三个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表达意思,体会作者悲愤的感情;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刘和珍主要生平事迹和遇难过程、作者分析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把握作者感情发展脉络;第三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探讨法与引导法、点拨法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研讨相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具体过程】用心爱心专心-2-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2.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一学习散文为主,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先看一首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是谁的诗歌?是鲁迅。《自嘲》其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志向和立场。提问学生对学过的鲁迅的文章的记忆.小学到现在我们有读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社戏》、《孔乙己》,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大文豪。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简介。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女子就是八十多年前鲁迅深情记念过的刘和珍君,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这段历史去看一看。二、背景、图片导入与解题:【鲁迅的照片、三一八惨案的照片、刘和珍君的照片】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898年鲁迅离开故乡求学,1902年初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的邀请去南京历史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教育部迁往北平。1918年参与编辑《新青年》,同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五四”事情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1924年到1926年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支持学生运动,发起和领导了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等心文学团体,因时代的剧变而进入苦闷、彷徨期。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左联,粉碎国民党文化“围剿”,形成战斗写作的第三个高峰期。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主要作品见下表: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用心爱心专心-3-杂文集《热风》《坟》《南腔北调集》《华盖集》《而已集》等16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译作果戈里《死魂灵》法捷耶夫的《毁灭》等2.背景介绍(结合课文注释1及非常教案理解)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这就是作者的写作背景。3.分析题目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大家在阅读中要注意一下。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君:对人的尊称。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纪念刘和珍君。刘和珍到底是个怎样的青年值得作者纪念的?作者纪念刘和珍君又有什么重要意义?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在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之后,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注意以下字词,概括各小节大意。1.快速阅读课文,注意文中表示的生字词,划分段落,概括大意。洗涤(dí)惮(dàn)攒射(cuán)尸骸(hái)长歌当哭(dàng)喋血(dié)杀戮(lù)殒身不恤(yǔn)(xù)用心爱心专心-4-2.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3-5分钟)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③回忆与刘和珍君的认识过程。④遇害概况。⑤叙述刘和珍君等人的遇难经过。⑥总结三一八惨案经验教训。⑦热情讴歌赞颂爱国青年。3.根据每小节的大意给整篇文章划分段落:通过对各小节的概括,我们可以划分文章的段落。第一段(1-2小节)交代写作缘由;第二段(3-5小节)记叙刘和珍的生平和遇难经过;第三段(6-7小节)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明确: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经标明。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四、把握文章情感本文特色:感情发展脉络,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作者并不是单纯地记叙“三一八惨案”,而是在记念刘和珍君的同时对“三一八惨案”进行深刻反省。由此可见,本文采取的表达手法是夹叙夹议、议论抒情。我们说写文章贯穿着一条线索,通过阅读,同学们想想,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脉络的语句:文中不断出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也早觉得有些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等表现想说又不能说的情感字眼,这些字眼贯穿全文,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线索就是——作者的感情。明确了本文的表现手法,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结合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待三一八惨案的感情是怎样的?——悲愤从文中各小节找出表现作者悲愤情感的句子:1、我将深味……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2、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何时是一个尽头。3、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用心爱心专心-5-4、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5、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6、但请源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7、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四、研习课文对文章的各段落和感情有了明确的把握之后,我们来详细看看第一小节。1、写作缘由(提示:悼念死者,唤醒麻木庸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我们知道,这两段是文章的第一大段,主要介绍写作缘由。可是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总结:)解析:“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由此可以很明确地看出本文的写作缘由。引申: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的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张扬地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时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末的悲哀”。“维持着着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式的概括。再则,鲁迅吧两周来自己情感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由此可见,作者“纪念刘和珍”不单是对一个人的纪念,而是通过对一个人的纪念,对“三一八”惨案这一历史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作者把笔触集中在惨案上面,不从刘和珍生平写起,而从追悼会引出写作缘起,实质上是展现“三一八”惨案之后方方面面的动态,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势力的评论。中间的记述,实质上正是申述段政府所杀害的是什么样的青年,他们又怎样为杀戮寻找无耻的理由,甚至进行大肆诬蔑。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在冷静的否定中总结教训,指出正确的斗争方向,在热烈的褒扬中给人们以激励、鼓舞。2、揣摩与理解1)文章开头作者如此郑重其事地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提示: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用心爱心专心-6-2)作者反复说“只能如此而已”,又称自己献上的只是“菲薄的祭品”,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提示:表达作者认为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意。)追悼会那一天,我为何独在礼堂外徘徊?(提示;作者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痛,独自徘徊沉思。)3)“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提示:“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4)“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是什么意思?理解作者想说又无话可说的情感。【4、5、6为课后练习,祥细讲】提示:“出离”愤怒到了极点的意思。“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5)“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他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提示:“它们”指反动派。“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五、总结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