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2002年1月30日在常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代市长范燕青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01年工作回顾2001年是跨入新世纪、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市上下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狠抓“三个推进和一个加快”四项重点工作,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对外开放、城市建设和各项改革获得重要进展,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75.3亿元,增长2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7亿元,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6亿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406元和4718元,分别增长10.1%和6.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4%,较好地完成了市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一)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外向化程度得到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实现多种经营产值6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7.5%。五大主导产业特色优势继续放大,花卉苗木面积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冬作设施农业面积新增5.5万亩,已建和在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56个,涌现了20家科技型农业企业,三辖市均被列入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晨风集团等10家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32.6亿元,五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总额突破80亿元,较好地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协会191个,农民经纪人达4万多人。全市农业利用外资成倍增长,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投资3.2亿元。澡港河水利枢纽投入运行,武进环太湖雅浦港、溧阳北河整治一期等工程全面结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复垦开发力度加大。农村改革继续深化。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农民负担人均减少近100元,减负率达64%,各级财政转移支付1.2亿元;全市行政村数量由原来的1897个减少到1110个;顺利实施粮油购销体制改革;土地流转面积达4.68万亩。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非农收入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改制成果得到巩固和扩大,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改转制企业有效投入明显增加,累计建成乡镇工业园区84个,全市乡镇工业的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23.4%。(二)工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市上下积极贯彻落实促进工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持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销售收入完成945亿元,增长13%;实现利润31亿元,增长23%。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增强。黑牡丹、华源蕾迪斯等30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占全市工业总量的30.8%和31.7%。实现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15家,比上年增加4家;实现利税超亿元的12家,比上年增加1倍。技改投入增势较快,预计全年完成技改投入87.6亿元,比上年增长29.9%。22个上亿元技改项目进展顺利,其中新科出口基地、永棋高档自行车等7个项目竣工投产;常茂生物等13个重点项目建成投运。新增长点拉动作用明显,60个新增长点项目新增销售收入60亿元。新产品销售率达26.5%,比上年增加1.5个百分点;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及软件业销售、利润增幅分别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9.1个百分点和29.2个百分点,有18家企业被认定为软件企业;“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增势强劲,完成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市工业总量的51%和54.5%。(三)外资外风再创所高,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全市上下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动员,全力以赴,自加压力,奋勇争先,形成了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全方位招商引资的新格局。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全市新批协议外商直接投资11.52亿美元,同比增长95%;实际外商直接投资6.2亿美元,增长10.8%;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35个,高新技术项目协议利用外资已占全市总量的39%。对外贸易难中有进。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2.6亿美元,增长15.2%;自营出口22亿美元.增长16.2%;新科集团出口达1.4亿美元,在全省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中名列第一。外经保持稳步发展。全年新签外经合同1.03亿美元,增长15.4%;完成外经营业额7644万美元,增长23.5%。开发区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市各类开发区业务总收入达43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7%。新区保持快速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年新批协议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市总量的42.4%。启动建设了江边化工区、电子科技产业园和国家级环保产业园等专题园区。常州海关直通点获准设立。常州港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全年货物吞吐量超过百万吨石化码头工程竣工。成功地举办了’2001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商品博览会。(四)改革转制继续推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工业企业改革脱困力度加大,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到90%,脱困巩固率达到80%。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对市属26户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对20户企业依法实施了破产或关闭。全年用于企业改制脱困成本达3.3亿元。推进纺织、化轻、机电三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规范运作,新组建贸易、建工两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上市工作稳步推进,黑牡丹集团已通过上市评审。私营个体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新增私营企业6048户、个体工商户近2万户,注册资本总额达126亿元,比上年增长51%;红星、老三、月星、东尼等集团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机构改革顺利实施,市政府工作机构由原来的51个调整为39个,市级机关行政编制精简25%;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审批、核准事项减少48%,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运营,对涉及36个部门的5O0多个项目实行了“一门式”集中审批。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安置2.5万人就业。服务业改革与发展步伐加快,实现增加值2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商贸企业改制已基本完成,流通业态进一步优化,大型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等新型商贸业发展迅速;商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湖塘针纺织品市场、邹区灯具城等专业市场成交额大幅度增长;房地产市场在规范中更趋活跃,全年房产交易额突破20亿元;产权、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稳步推进,会计、审计、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成效,银行、保险、证券业稳健运行,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6.8%和14.2%。与此同时,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创建了6个省级示范街道,调整组合了社区居委会,财税、城管及其他领域的改革也取得新的成效。(五)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加大,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化进一步确立建设特大城市的目标和“三环三纵一通道”的大交通战略,全方位推进城市化进程,逐步形成了大规划、大建设、大整治的热潮。实施交通建设项目14项,完成投资12.98亿元,比上年增长62.7%;市政道路、公用设施重点项目14项,完成投资6.3亿元,增长89%;完成供电、通信基础设施项目投资17亿元,增长5.2%。新机场路、石郎线、苏南航道网整治等工程竣工投运,锡宜、宁杭、常澄高速公路常州段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常泰一级公路、金宜一级公路、大外环南环线等项目按计划积极推进。市区城中北路、飞龙立交、城北污水处理厂三期等重点工程以及延陵西路、勤业路等改造如期完成,魏村水厂建设进展顺利,中心区商业步行街启动建设。推进天宁风景名胜区等一批旅游景点建设,中华恐龙园二期对外开放运营,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和天宁寺通过了国家级4A景区验收,我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理顺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完善城市规划决策机制,编制论证了全市城镇体系规划,进一步硬化规划执法管理手段。集中力量依法开展对户外广告、架空线、乱张贴、违章建筑等专项整治,实施道路亮化美化工程,初步改善了城市市容环境。大力整顿交通秩序,城市道路畅通工程成效明显。搬迁了常澄路收费站,通行环境得到改善。全面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冰环境治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八项工程稳步推进,市区新建朝阳绿地、城中北路绿化带等公共绿地35公顷,工业污染、“白色污染”、太湖水污染等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积极拓展城市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推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规范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实现出让收益1.7亿元;成功地举办了首次城建招商会,协议利用外资和吸收民资超过20亿元。同时,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城市化率达54.8%。(六)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积极推进“科教兴市”战略,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共655项,科技贸易额达4.5亿元,累计建成企业技术中心27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2家,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2%,科技进步对工业和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2%和54%,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人才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增势较快,成立了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95%以上的乡镇达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的目标。“两基”教育得到加强。新增国家级、省级示范和实验学校28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规模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4%,市区达69%,名列全省前茅。新确定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中专(技)校3所,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文化艺术创作成果丰硕,大型文献纪录片《瞿秋白》等三项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城市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着手规划“大学城”建设方案,建成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破土兴建少年科学艺术宫二期工程,实施城域宽带网双向改造,完成群艺馆新馆主体工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医疗防保水平继续提高,“120”院前急救工作步入全省先进行列,市二院综合大楼投入使用,创建省级卫生村、镇46个。推进城区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8.6%以上。第五次荣获全国“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竞技体育获国际体育比赛金牌1枚、全国九运会奖牌13枚。学习型城市建设有了良好开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市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继续开展对“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与此同时,新闻出版、民政、信访、老龄、侨务、外事、对台事务、民族宗教、国防建设、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还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精力抓目标责任的落实,抓工作成效的检查。强化政府机关作风建设。实施政务公开,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大案要案,认真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全面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重点整治建筑市场、文化市场、粮油市场,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医疗器械和非法传销。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的监察管理力度,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完善设施,遏制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有效地维护了安全生产的大局。抓好调查研究和人民来信来访工作,认真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积极推进为民办实事工程,做好优抚安置、扶贫解困、救济赈灾等工作。各级政府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重视和发挥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346件建议和349件提案已全部办结。加强财政、金融、统计、工商、税务、审计、物价、质量技术监督等工作,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同时,认真开展了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三讲”教育和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继续加强对所辖市、区政府的指导服务,各辖市、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新成就。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