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路线:漫水河村——磁家务水泥厂——李各庄——角泥村二.实习内容:本次实习所在地包括的了这些年代的地层:常州沟组、串岭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下马岭组、锦儿峪组、龙山组、到古生界的地层。底部为太古界片麻岩,黑云斜长岩(含角闪石);上覆中元古界砾岩,砂岩,灰岩。其中中元古界为滨海沉积---浅海沉积---河湖相沉积。实习点一:漫水河村的节理及波痕。本点主要观察的是节理和波痕,此处的岩性是中元古代长城大红峪组的石英砂岩(含长石、石英碎屑),该点大规模的发育这张节理和剪节理;张节理的特点为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单条的张节理短而弯曲,节理面也很粗糙,无擦痕。而剪节理就不一样了,其产状比较稳定,延伸的比较远较平直,而且常以成组的形式出现,该点就有这两种节理同时发育。节理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形成的,根据节理的延伸方向我们可以判断出其岩体的受力方向。此处可见一断层带,不规则形状,有碎裂岩,全石英,所以无断层泥,这里多为红色,所以此处沉积岩基质为铁质胶结物,上盘在断层带有一组低角度剪切破裂(15°-20°)指向为本盘的运动方向,利用断层面跟破裂面壳求得擦痕的角度。此处发现一个平行褶皱,主要为紫红色中薄层石英砂岩。北翼缓,南翼陡(斜歪褶皱)倾伏向水平,东西向,近南北挤压。此外,该点还观察到了波痕,波痕是由于水流或风形成的,它能指示当时水流或风的方向,也能从波痕中判断岩石形成的相,陆相形成的波痕往往是不对称的,是一边陡以边缓,缓的方向所指示的便是水流的方向,而海相形成的波痕是两边对称的,不能说是完全对称,其对称程度要比陆相波痕要好的多。该点的波痕是明显不对称,应该属于陆相沉积。观察点二:磁家务水泥厂逆冲推覆构造。该点是有两期构造运动而形成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构成,其剖面图如下观察点中出露的是中元古代大红峪组的石英砂岩,然后便是奥陶系马家沟组的灰岩,是属于新地层覆盖在老地层之上,而在两者之间是以个破裂带,还有残留的石炭纪的煤层,说明在这两者之间有一个断层,上盘是大红峪组的石英砂岩逆冲到石炭纪的煤层之上,从而形成了逆断层。在石炭纪与奥陶纪之间缺失了很多地层,但两者的产状几乎平行,可认为是平行不整合面,在奥陶纪马家沟组与石炭纪之间(奥陶纪地层盖于石炭纪之上),也是逆冲推覆构造,而且,马家沟组灰岩中也发育了很多小的断层,有的规模也比较大。由此可猜想奥陶纪马家沟组灰岩与石炭纪板岩之间的断层厚度可能更大。观察点三:李各庄的平卧褶皱在该点发育了一个大型的共轴叠加褶皱,我们分为三个部分来观察,首先观察的是褶皱的一个翼,由于观察尺度的原因我们可以将这个翼看成是以个平卧褶皱,该处的岩性为青白口纪锦儿峪组浅海沉积的大理岩(有变质重结晶),折叠层往往发育在进叠加褶皱曾且厚度较小的地方。平卧褶皱的核部为青白口纪的大理岩属于能干层。翼部的岩性为板岩能干性较弱,由于褶皱剖面可观察到褶皱的核部剧烈加厚,翼部却变薄,所以按形态分类,该褶皱属于顶厚褶皱。如图由于所观察的剖面并非垂直褶皱轴面,在另一岩层上观察到同一大型平卧褶皱不同岩层部位上的次级褶皱。有小型平卧褶皱和“M”型褶皱。该地点也发育有溶洞,石钟乳等地貌。而且,平卧褶皱应在溶洞发育之前已经形成。观察点4:角泥村附近的变质核杂岩在该观察点主要观察变质核杂岩构造,该地点的岩石岩性主要是糜棱岩,属房山岩体的一部分,成分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该岩石含量较少)。而且,在糜棱岩中有很多包裹体。变质核杂岩属于伸展构造型式之一,是被构造上拆离及伸展的未变质沉积盖层所覆盖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体的隆起。变质核杂岩由深层抽拉抬升的变质基底和变质变形较弱的岩盖组成,我们所观察的糜棱岩即为其顶部发育的很厚的糜棱岩带的一部分。该点处的糜棱岩中包含着许多大的包裹体,且受剪切作用发生变形,表现出定向性。经测定该处定向面理产状:倾向为65°,倾角为55°。在岩体中,有很多暗色矿物可用于定向,如利用角闪石长柱状的长轴方向的排列方式来定向等。而浅色矿物在受剪切作用时常发生旋转,形态不对称,也可进行定向。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