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考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2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一、考试性质上海市语文科高考是为高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考试。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考试对象为2012年全日制高中阶段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二、考试目标高考语文从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表达应用等方面测量考生能力。试题分阅读、写作两部分对学生进行测试。三、考试内容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结合现行的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确定以下为考试内容。1.识记与理解1.1识记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1.2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1.3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和修辞知识理解文章内容。1.4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5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1.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1.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2.分析与综合2.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2.3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2.4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2.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3.鉴赏与评价3.1赏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3.2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3.3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4.表达应用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4.1审题立意4.1.1准确把握题意。4.1.2主旨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实。4.1.3选材恰当、内容充实。4.1.4力求有新意.4.2结构布局4.2.1结构完整,布局合理。4.2.2层次分明,条理清晰。4.3语言表达4.3.1语言通顺、准确,生动、得体。4.3.2合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4.3.3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四、考试细则1.考试形式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纸两部分。考生答题必须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2.试卷测量目标的比例识记与理解约16,分析与综合约28,鉴赏与评价约10%;表达应用约为46%。3.试卷结构与分值试卷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阅读80分,写作70分,试卷总分为150分。4.试题难易的比例试题难易的比例约为1:2:7。5.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50分钟6.题型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五、考试样题考试样题与测量目标示例:(略)阅读【例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手工是一种遗产冯骥才①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人类用双手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无论盖房造物,还是做饭制衣,都由双手来完成。但这还不够,双手还要去实现人类对更精美事物的追求,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于是,从生活的智慧、技术的发明直到审美理想便都由双手来体现。由于审美进入十指,许多艺术相应而生。②在遥远的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中生活。在相对独立的地域,每一种手工制品都是那里的特产。手成了心灵最灵便的工具。故而,愈是文明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双手就是愈聪明;同时,不同民族的双手又具有各自奇特的本领和气质。③手工中智慧与技术的含量是长久以来一代代积累而成的。在漫长的的传衍过程中,不断冒出来一位又一位工匠。他们心灵手巧,聪明过人,或是在技艺上做了这样或那样的绝妙的改进和创新,或是在审美情趣上做了一些提升,得到人们的认同。这些新的技艺或审美情趣便自然而然地融进传统的手工中去。精湛的民间手工全是千锤百炼的。但是,在没有专利的时代,手工中至关重要的绝技是世袭或以师徒方式单传的。如果艺人没有后嗣,技艺的传承便会中断。面对广元三星堆那些“纵目神灵”青铜面具上的方孔,我们已无法知道四千年前的古蜀人用什么利器切割开这厚厚的青铜;也无法知道他们用何种技术把坚硬的玉石切割成纸板一样的薄片,并打磨得如此细腻与光滑。大量的手工技艺生生灭灭,随其自然,这也是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④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里。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从文明的传承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⑤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遗产,是因为当代人类正在进行一次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属于手工的时代,工业文明属于机器的时代。由于机器的能力与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这一转型急剧而猛烈,所向披靡,故而抛弃手工在所不惜。然而,人们在生活中只会关心物品的本身,不会关心造物的手段——到底是机械还是手工。等我们意识到手工属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时,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了。⑥如今,市场开始青睐手工制作的陶艺、锻打的铁艺和种种编织的手艺,为之标上高价。市场的规律是“物以稀为贵”和“按工计价”。人们认可这种高价,是因为手工制品淳朴、生动,带着人的气息。人用双手触弄和制造这些物品时,总是渗透着心中的想法、审美情趣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而且不会重复。这是机器制品不具有的。在冷峻的千篇一律的工业文明的时代,手工给人一种具有怀旧意味的人文的温馨,就像那些仿古餐厅中摇曳的烛光。⑦然而,手工遗产的意义远非如此。⑧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聪明才智的见证,也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说,每一种手工的背后还有一片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中,只有少量的体现在手工制品中,更多的保存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因此,抢救与记录濒危和珍稀的民间手工,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也是人类文明转型期间的全新课题。我们以前没有做过,但现在非做不可。因为,老房子在轰隆隆地与我们告别,缤纷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觉地成批死亡。⑨人类放弃手工,使用机器,是伟大的进步。但我们用时还要记忆手工。因为——⑩放弃手工是为了文明的发展;记忆手工是为了文明本身。1.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中“聪明”一词使用不当,建议改为“灵巧”,你认为如何?简述理由。【测量目标】运用语法知识理解内容和表达作用。2.对第③段中举“青铜面具上的方孔”例子的主要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中国古代工匠手工制作技艺的高超。B.说明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C.说明许多手工技艺的传承现在已经中断。D.说明当今社会的手工文明正在日益衰弱。【测量目标】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第⑤段中画线部分“文明的转型”在文中的含义是。【测量目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4.综观全文,概括手工遗产的意义。(1)(2)(3)【测量目标】概括段落大意。5.根据文本信息,用对话形式介绍“机器”与“手工”各自的主要特点(对话形式如下,不超过80字)。“”,机器说道。“”,手工说,“”。【测量目标】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例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笔墨的超越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③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口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2分【测量目标】概括段落大意2、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3分)【测量目标】分析句在文中的作用3、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测量目标】分析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4、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AA因为B、何况C、可见D、虽然【测量目标】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5、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4分)【测量目标】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主旨【例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1)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2)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3)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有些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它们大都是土黄色,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4)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上来往的舟船,去时载盐,返回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了古镇的“居民”。(5)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是盐车。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