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临床专业生理教学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生理学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代码:12313203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开设学时:72学时开设学期:第二学期编写单位:生理教研室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理解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功能的调节。2.记住重要的生理常数及其变动的意义。3.知道人体物质代谢的主要过程及其规律。4.了解机体功能的调节。(二)技能和能力培养目标1.熟练进行血压测量、血型鉴定等基本操作。2.具有对重要器官系统的生理实验进行观察和结果分析的能力。3.具有能应用理论知识分析、理解有关的临床现象的能力。(三)素质教育目标1.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创业,并具有辨证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2.具有爱护实验仪器的良好习惯,逐步养成职业道德意识。3.树立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能够说明兴奋性和阈值的概念,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及意义,反馈的概念,能够说明正反馈、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2.知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概念及特点。3.了解人体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任务,知道自身调节。4.学会生理学基本操作技术。2【重点难点】重点:兴奋性和阈值的概念。难点:体内的控制系统。【教学内容】理论教学1.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概念和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2.刺激与反应,兴奋性和阈值的概念及关系,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3.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4.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5.体内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正反馈控制系统。实验教学实验一生理学基本操作技术【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实际操作。【教学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1学时。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目的要求】1.能够说明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解释极化、去极化、超极化、阈电位的概念,区分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特点,解释兴奋—收缩耦联概念。2.知道肌丝滑行过程、兴奋—收缩耦联过程。3.了解单收缩与强直收缩、出胞和入胞作用。4.学会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过程。【重点难点】重点: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难点:肌丝滑行过程。【教学内容】理论教学1.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的结构概述,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的概念和作用,出胞和入胞作用。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特点。3.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兴奋-收缩耦联(概念、过程)。4.递质和受体的概念,受体的功能。3实验教学实验二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实验三肌肉收缩与刺激关系【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实际操作。【教学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3学时。第三章血液【目的要求】1.能够说明血液组成;记住血量、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基本功能;解释血细胞比容的概念,血浆和血清的概念。能够说明血浆渗透压的来源与生理作用;能够说明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解释内源性、外源性凝血的概念;记住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2.知道血液的理化性质,体液及其组成,血浆主要成份及其作用。解释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脆性的概念,知道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记住生理止血过程和凝血过程,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知道输血与输血原则。3.了解Rh血型系统;了解血细胞的破坏;列举临床常见贫血的主要原由。4.学会操作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学会ABO血型系统的测定方法。【重点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凝血过程,ABO血型系统与输血的关系。难点:血浆渗透压的来源,凝血过程。【教学内容】理论教学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量,血液的组成和一般理化特性,血细胞比容,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2.血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脆性。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及调节。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3.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凝血因子,凝血的过程,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纤维蛋白的溶解;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抑制物。4.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与红细胞凝集;ABO血型系统的分型,抗原和抗体,ABO血型的鉴定;Rh血型系统;交叉配血实验;输血的原则。5.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ABO血型系统的测定。实验教学实验四ABO血型测定实验五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教学方法】4理论讲授、实际操作。【教学学时】理论6学时,实验4学时。第四章血液循环【目的要求】1.能够说明心率和心动周期的概念,说明心脏射血、充盈过程中心室的压力、容积、心瓣膜的启闭和血流方向的变化;能够说明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说明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及收缩性的主要特点。区分窦房结、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能够说明动脉血压的概念、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记住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基本过程。区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2.知道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识别第一、第二心音的特点、形成原因、标志及意义;看懂基本心电图所代表的意义。3.了解微循环的通路及生理意义,知道影响微循环血流的主要因素。列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作用的异同点;知道动脉脉搏;知道微循环的组成、血流通路和特点。淋巴液的生成与意义;了解可能引起水肿的因素。4.学会操作哺乳类动物动脉血压调节;人体心音听诊、动脉血压测定。【重点难点】重点:心动周期,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动脉血压的形成,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难点: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教学内容】理论教学1.心脏生理: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心脏的起搏点,窦性心率;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影响传导的因素;心肌的收缩特点);体表心电图(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等容收缩期、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心室充盈期心腔内的压力、容积、血液及心脏瓣膜的变化)。第一、第二心音的产生及特点。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心脏的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每分心输出量和心指数);心脏泵血功能的贮备(收缩期贮备、舒张期贮备、心率贮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心率)。2.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动脉脉搏;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微循环(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组织液的生成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淋巴液的生成及意义。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5性反射)。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组胺等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4.器官循环:冠脉循环和肺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实验教学实验六人体心音听诊、动脉血压测定。实验七动脉血压调节。【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实际操作。【教学学时】理论8学时,实验4学时。第五章呼吸【目的要求】1.能够说明呼吸的概念,胸内负压及生理意义;区分肺活量与时间肺活量;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概念;能够说明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方式。2.知道呼吸的三个环节,肺通气过程中的动力和阻力,解释肺的回缩力与表面活性物质的关系。说明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认识血液中化学成份(CO2、O2、H+)改变对呼吸的影响及作用原理。3.了解呼吸道的构成及其主要功能。知道平静呼吸、用力呼吸的异同点。列举延髓、脑桥对呼吸的调节作用。4.学会操作家兔的呼吸运动调节、胸内压测定。【重点难点】重点:呼吸的概念、基本环节;肺通气的动力;化学感受性反射。难点:化学感受性反射、胸内压。【教学内容】理论教学1.概述:呼吸的概念和三个环节。2.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呼吸运动的形式;肺内压;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和顺应性。3.肺通气功能的指标:潮气量,补吸气量和吸气贮备量,补呼气量和呼气贮备量,残气量;肺容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肺总量。肺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4.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肺换气过程;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呼吸膜的厚度、呼吸膜的面积、通气/血流比值)。影响组织换气因素。5.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Hb与O2结合的特征,氧离曲线和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CO2的运输形式。6.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肺扩张反射、肺萎陷反射、咳嗽反射和喷嚏反射。6实验教学实验八家兔的呼吸运动调节实验九胸内压测定。【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实际操作。【教学学时】理论6学时,实验4学时。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目的要求】1.能够说明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能够说明胃的运动方式。胰液和胆汁的主要成分及作用;能够说明小肠的运动方式。说明小肠在吸收中的重要地位。2.知道消化的概念和方式;列举胃肠的激素;知道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以及吸收方式和途径。识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管运动、消化腺分泌的作用。3.了解消化器官活动的体液调节,知道口腔内和大肠内消化。【重点难点】重点:胃液、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的作用。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难点:消化器官活动的体液调节。【教学内容】理论教学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和方式,消化道运动的形式及其消化的过程,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2.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3.胃内消化:胃液的PH值,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排空。4.小肠内消化: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排出与胆囊的作用;小肠液的主要作用,小肠液分泌的机制。5.吸收: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方式和途径及小肠在吸收中的重要地位。6.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比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管运动、消化腺分泌的作用,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教学学时】理论4学时。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目的要求】1.能够说明基础代谢率的概念;说明机体的产热器官和和散热方式;能够说明体温的概念、正常值和生理变动。72.知道能量代谢的概念和测定方法;知道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和基础代谢。列举对高热病人的降温措施。3.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体温调节。知道对高温、寒冷环境的反应和习服。【重点难点】重点: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的概念、正常值和影响因素;体温的概念,人的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和散热方式。难点: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教学内容】理论教学1.能量代谢:能量代谢的概念,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的四个条件。2.体温:体温的概念,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体温的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器官和散热过程;对高热病人降温的几种措施;体温的调节。【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教学学时】理论2学时。第八章排泄【目的要求】1.能够说明尿量的正常值;多尿,少尿和无尿的概念。能够说明尿生成的基本过程;能够说明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的滤过率,说明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