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试卷一.辨析题:(每题6分,5题共30分)1、空想社会主义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2、实践证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无法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3、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只是战争环境的需要。4、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种错误的战略选择。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二.论述题(每题25分,2题共50分)1、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下面内容)2、结合课程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当代的适用性。三.材料思考题(1题20分)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谈谈你的看法。教学内容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当代中国不断前进的伟大旗帜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形成过程:从改革开放初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反思到1982年12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到13大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再到17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举起的主要标志:从党的12大到党的17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题目中始终不变的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构成:从17大的“两大构成”到胡锦涛建党90周年的“三大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作用:当代中国一切进步的根本原因,当代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和理论基础1、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理想: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合理性和局限性;2、西方近四百年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性;3、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重点讲授基本原则和东方社会理论(即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4、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贡献:主要讲授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和实践基础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从斯大林模式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毛泽东对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后来的经验教训;3、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问题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及启示。4、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动力。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主题和主要成果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基本范式:反思现实——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形成理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的理论成果、逻辑体系及其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3、邓小平理论: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框架和方向;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谁来举旗、怎样举旗的科学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政治保证和领导力量;5、科学发展观:对为什么举旗、怎样才能永远举旗的科学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空拓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从“两位一体”(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文明)再到“四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布局:内容、关系和背后的价值取向;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自然环境保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保证:建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以上属于空间拓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完善的发展战略。(属于时间拓展)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影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模式)取得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三次历史性转变;世界格局的重大重组和巨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平性、渐进性、平稳性、人本性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模式)的世界影响和国际评价:各种毁誉及其评价和反思。(重点是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榜样论等)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解析1、民主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物价、教育、就业、住房、就医等问题剖析;2、环境资源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性: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剖析;3、精神信仰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及其方向: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互联网环境下的当代中国年轻人的价值观、道德现状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剖析。第一专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四个问题)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2.外延: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克思主义是一门涉及政治、济、文化和对外关系四大系统的综合性学科包括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军事学、教育学、人类学和社会主义学等各个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哲学——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这两大理论基石3、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社会批判和与时俱进: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通过消除经济暴政,追求人类解放的价值取向。二、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二次飞跃: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进程;第三次飞跃:科学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实践。2.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先驱乌托邦思想源远流长: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古代中国《礼记·礼运》近代欧洲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1516年(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的发表3.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一次飞跃: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既有继承关系又有根本区别(1)空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感性认识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理性认识的结晶(2)空想社会主义凭个人天才的猜测来虚构未来社会的情景;科学社会主义依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未来社会的原则(3)空想社会主义是潜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是显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屡屡出现“空想”的理论或受“空想”干扰的原因:(1)社会根源: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历史根源:各个民族传统中乌托邦文化的影响(3)理论根源:教条主义对待前人论断(4)认识论根源:夸大主观能动作用4.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标志: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5.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南斯拉夫的改革;第三次飞跃的重要标志:中国改革取得初步成功。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新认识:1)必须彻底铲除封建主义的影响(2)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市场经济(4)不能把公有制等同于国营经济(5)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6)在文化上要不断解放思想(7)在对外关系上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归根结底取决于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这个党的信赖与认同。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国际背景——机遇大于挑战。在二十世纪的百年历史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既有辉煌,也有严重挫折。吸取苏共解体的教训,必须始终不渝地加强党的建设。国内背景——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改革开放中国30年的变化:第一,社会结构日益多元。第二,社会需求逐渐提升,第三,社会状态更加开放。第四,发展方式开始转变。第五,发展环境更加复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第一,生产力水平依然比较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缺。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依然比较低----收入差距扩大。第三,制度化水平依然比较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中。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体现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框架和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谁来举旗、怎样举旗的科学回答,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政治保证和领导力量;科学发展观:对为什么举旗、怎样才能永远举旗的科学回答,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1、民主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物价、教育、就业、住房、就医等问题剖析;2、环境资源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性: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剖析;3、精神信仰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及其方向: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互联网环境下的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现状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剖析。第二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和理论基础思考题: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认识。结合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1、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特点:主导多元,返本开新,会同儒学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学脉渊承:中国文化对近代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理学、自然观)。中国文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辩证法、人本主义)。中国文化对马克思本人的影响。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逻辑契合--价值观:无神论信仰、群体性价值取向、民本政治理论。哲学观:唯物论和辩证法、整体综合思维、实践哲学。社会观:社会理想、经世重教、社会关系4、中国社会的变迁及其理论需要:(1)历史前提:现代化诉求(2)现实需要:救亡图存(3)契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1、西方近400年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最初的萌芽和发展由手工工场、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扩张三条线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1)16—17世纪,资本原始积累和资产阶级开始形成时期。(2)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时期,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3)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政治统治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扩展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进程:1)16—17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