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老河口农民工工作情况汇报一、我市农民工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局势,由过去主要流向沿海发达地区逐步转变为劳务输出和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两种模式,就近就地转移就业逐渐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农民工陆续返乡,09年下半年开始,返乡农民工逐渐开始外出务工,或就近就地寻找就业机会。今年全年,我们已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2120人,帮助农民工转移就业5778人,农民工自主创业人数74人。这种趋势表明,农民工已经从过去盲目、跟风性的外出务工,转变成理性的寻找转移就业机会。这不仅减少了农村劳动力远距离外出就业的盲目性和就业成本,也将增强其就业的稳定性,同时方便照顾家庭,有效缓解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等社会性问题。二、农民工转移就业主要做法一、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一是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宣传《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8]60号)等文件和中央、省有关文件精神和就业优惠政策,让全社会提高对新形势下就业工作的认识,帮助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二是加强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评价需求的政策宣传,推广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引导更多的农村劳动者在岗成才,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三是积极推进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范用工管理,营造积极农村劳动者主动参与职业培训的良好社会氛围。二、“四送”下乡,服务农村。大力开展“四送下乡”(送培训、送岗位、送信息、送信心)活动,建立了覆盖全市各乡镇的培训、鉴定、就业网络;我局人力资源市场对市内多家企业进行细致的空岗调查,深入各乡镇办事处及时发布,并带上用人单位举办主要面向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专场招聘会,切实把用工信息及各项优惠政策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工手中,尽可能促使劳动力供需双方实现面对面对接;同时,我们继续加快完善市、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加强与沿海城市、大中型城市和传统劳务输入地的联系,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发布、查询等服务。今年截至目前,我们在市区和乡镇办举办各类招聘会12场(次),特别是今年2月28日和7月20日在市滨江公园举办了两场大型用工招聘活动,参会人员均达万人以上。招聘会上,共提供就业信息134条,就业岗位6000多个,发放各类优惠政策宣传单10000多张,帮助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7000余人;除此之外,我们还走出河口、走出湖北开展招聘活动,去年11月27日和今年3月25日,我们联合河南省邓州市人社局分别在湖北孟楼和河南林扒镇成功举办两次大型招聘活动,这也是鄂豫两地劳动部门的首次合作,为有效缓解两省地边贸企业用工难问题,拓宽两地劳动者就业渠道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相结合,创建充分就业平台。一是我局就业训练中心坚持走“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模式,保证培训后顺利转移,我们现已与润发纺织、国泰华纺织等公司鉴定了培训协议,从而达到培训、鉴定、就业一体化;二是大力引导扶持,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对那些有一定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农民工,积极引导他们返乡创业,加强免费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及时提供信息服务,推荐优势项目,完善政策措施,开辟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鼓励其搞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开设各类店铺、创办各类企业。今年截至目前,我们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2120人,帮助74名农民工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304人。五、建设维权机制,保障合法权益。我们切实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不断加强与用工单位联系沟通,并督促他们按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和经济补偿金;加强执法监督,依法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活动,严厉打击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妥善处理因企业裁员发生的劳务纠纷,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同时,我们要求企业要不忘政府扶持、社会支持,心存感恩,关键时候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就业形势仍然严峻。一方面,本地就业岗位有限,难以安置更多农民工就业;另一方面,沿海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企业恢复无力,用工量尚未回升,致使失业农民工难以再就业。有的农民工目前即使找到工作,但由于企业定单少,生产量不大,效益下降,也减少了实际务工收入。二是部分人盲目外出。一部分农民工失业返乡后,在本地就业创业无望,又抱着碰运气的心态盲目外出,不少人虽东奔西走,仍未找到稳定的工作,滞留在输入地。据有关部门调查反映,此类没有稳定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有1000人左右。三是返乡创业比较艰难。由于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经营管理能力,创业比较艰难。同时,一些部门和单位在解决创业资金、项目、跟踪服务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机制,加之政府又缺乏一套完整的政策措施鼓励、扶持、吸引农民工创业,致使农民工创业基本处于自主自发状态。四是资源整合不够,培训效果欠佳。涉及农民工培训的,包括劳动保障、农业、扶贫办、教育、工会等多家部门和单位。培训中,由于缺乏统一协调、组织配合的有效机制,存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培训,各部门和单位培训时间长短不等,经费补贴标准不同的问题,加之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专业老化,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和就业需求,导致农民工参培积极性不高,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培训资源,而且达不到培训目的。五是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基层劳动保障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部分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经费不落实,而且工作人员多为兼职、流动性大,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就业再就业工作;镇村服务平台建设尤为薄弱,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尚未全部建立,严重制约了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在落实政策方面,由于宣传不够广泛深入,许多农民工对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不清楚,在项目选择、企业融资等方面感到盲然,尤其是不少有创业意愿的人因找不到合适的项目或融资困难而无奈地放弃,或因流动资金不足而不能扩大规模。四、对策建议为了解决好我市农民工就业问题,必须紧紧把握当前国家、省、市为促进农民工就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利时机,立足市情,多措并举,在政府领导下,切实调动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一)加强组织管理,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健全机构。在市一级成立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各乡(镇)、办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把农民工就业提高到城镇居民就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予以统筹考虑,并把农民工就业纳入乡镇考核体系。建立健全乡镇办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落实编制、人员、工作经费、办公场地;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以利于乡镇就业工作的开展。二是摸清情况。要建立健全市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对全市的人力资源情况,特别是农民工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建立档案和基础数据库。及时掌握农民工的数量、年龄、文化程度、基本技能、就业愿望、培训意愿等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要随时了解农民工的现状,加强对农民工的动态管理。(二)创造就业岗位,拉动农民工就业。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采取积极措施,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项目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项目,安置一批农民工就地进厂就业;积极扶持本地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吸纳一批农民工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农民工就业;支持以创业促就业,带动一批农民工就业;保企业,稳定一批农民工就业;拓展省内外、外人力资源市场,输出一批农民工就业。(三)强化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创业。一是广泛收集发布用工信息。我们要变被动等信息为主动收集用工信息,组织岗位开发。在继续巩固广东、福建、上海、浙江等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劳务合作基地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北京、新疆、山东等新兴劳务输入地的合作,广泛收集省外岗位信息;积极开展市内企业空岗调查,开发和挖掘市内就业岗位。在农民工密集的地方发布各种就业信息,广泛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和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及时向社会发布最新的就业岗位信息。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首先,整合培训资源。市政府应尽快制发文件,对如何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提出政策要求,切实改变目前多部门多头培训,培训资源分散浪费,培训质量不高等现状;其次,改进培训方式。改变以往那种广撒胡椒面、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的短期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使农民工完成培训后能随即上岗;再次,倡导资格培训。对接受组织培训的农民工,通过考核鉴定合格后,为他们颁发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大力引导扶持,积极推动农民工创业。对那些有一定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要引导他们返乡创业,鼓励其搞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开设各类店铺、创办各类企业,在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林木经营、商贸物流、建筑装修等领域有所作为。要加强免费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及时提供信息服务,推荐优势项目;要完善政策措施,开辟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在用地、收费、注册、纳税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撑,对自主创业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对创办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返乡农民工,要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对从事规模种植、养殖业的返乡农民工,农技部门要予以技术支持。(四)大力宣传激励,营造创业氛围。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返乡民工就业安置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推介一批返乡民工自力更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及其成功经验,呼吁社会关注返乡民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引导返乡民工尽快由“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角色转换。同时,对涌现出的返乡创业成功典型进行大力表彰,增强他们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以带动更多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此外,各类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也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搞好宣传引导,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联谊会、社会调查、印发乡情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本地区发展优势和优惠政策,营造“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的社会氛围,为广大返乡民工再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五)建设维权机制,保障合法权益。切实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区劳动保障部门的联系沟通,督促用工单位按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和经济补偿金。加强执法监督,依法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活动,严厉打击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妥善处理因企业裁员发生的劳务纠纷,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同时,要求企业要不忘政府扶持、社会支持,心存感恩,关键时候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老河口市劳动就业管理局2011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