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苏州大学610新闻传播基础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考研专业课复习是考研备考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真题是必不可少的备考资料。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11年苏州大学610新闻传播基础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供大家下载使用,并且提供苏州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更多真题敬请关注中公考研网!苏州大学610新闻传播基础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2011年苏州大学610新闻与传播基础真题解析一.名词解释1、软新闻:软新闻: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形式上通俗,注重趣味性。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2、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一种修正,由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1947)中提出,强调媒介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它的提出缘于传播事业高度垄断引起的矛盾和传媒内容低俗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主要原则: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它在防止传媒内容浅薄化、刺激化、煽情化方面有了一些制度化措施(例如美国《1996年电信法》规定了限制暴力和色情内容的“V芯片”制度和节目内容分级制度),但它只把希望寄托于“媒介自律”,没有改变少数人垄断媒介的现状。社会责任理论是介于支持政府控制媒介和支持完全的出版自由之间的一种折衷理论。社会责任理论的优点在于它要求媒介为培养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大共同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体”负责,呼吁媒介从业者的专业主义。限制政府对媒介运作的介入,与美国的法律传统一致。3、文化规范理论文化规范论认为传播内容可以促使对象发生改变。由于大众媒介有议程设置功能,若经常报道某事物,就会在受众中造成该事物是社会文化规范的印象,从而促使受众模仿。认为传播工具可以使受众产生新的观念,加强原有的观念,甚至改变其原有态度。文化规范论肯定了大众传播的影响,认为传播媒介为社会树立了文化规范,会促进社会一体化,并为未来社会创造新文化。人们看待事物时,会受到传播工具所树立的文化规范的影响。突出了传播内容的影响,否定了媒介即讯息。社会学习。社会地位赋予。与把关人有共同意义空间。4、调查性新闻调查性新闻最初起源于70年代的美国,它以披露事件真相和内幕报道为主,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容的重要性、结构的广阔性和内涵的深刻性常常超越常见的动态性新闻和解释性新闻,具有独特的新闻魅力。美国最著名的“水门事件”的调查性新闻报道,导致尼克松总统彻底的垮台,轰动一时。调查性新闻的出现和繁荣有其多方面的特定的原因:1.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广阔性,要求新闻报道要加强宏观意识;2.当今人们主体意识的发展,求知欲望的增强,致使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深层新闻报道有了更高的要求;3.社会信息的膨胀,信息变化的迅捷,也要求新闻内容、形式跟得上。二.简答题1.新闻他律的主要形式:新闻他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政治控制(包括法律、法规和政策等)、经济控制、受众控制、文化控制。(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法律、行政控制):①对传媒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如审批、登记,资源分配,监督管理,对传播事业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等。美国《1996年电信法》规定了限制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暴力和色情内容的“V芯片”制度和节目内容分级制度。②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这是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传媒体制的前提。世界上主要的传媒体制有:以欧洲为代表的公私并举的“双轨制”,以美国为代表的私有、商业化运作制度,以中国为代表的公有、有限商业化运作制度。③操纵新闻: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操纵新闻的发布、控制信源,如吹风、试探性气球、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意识形态渗透。政治与经济软化、拉拢,暴力干预,利用官方媒介进行舆论导向。(2)利益集团的经济控制(资本控制):垄断资本通过成立媒介企业、控制议会党团和院外活动集团以及提供广告、赞助等控制媒介。(3)受众控制:①个人信息反馈。受众对传媒活动也有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②通过影响媒介市场制约媒介活动,传播者也会主动收集公众反应、进行受众调查等(服务于广告商)。③当自己权利被侵犯时,受众也可诉诸法律或结成受众团体以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4)文化控制:是更为广泛、深远的控制,所有传播都包含在文化控制中,一切控制说到底都处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布里德称之为“潜网”。2.简述梅罗维茨的“情境论”梅罗维茨将麦克卢汉和戈夫曼的理论结合,提出了媒介情境论。认为情境是一种信息系统,媒介的变化通过改变社会情境的形式促使人们的行为变化。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而电子媒介能够促进原来不同情境的合并,导致新情境的产生。具体包括:1)应视情境为信息系统。媒介信息环境同物质场所一样促成信息流通。由媒介所造成的信息环境甚至比物质场所更重要。电子媒介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在于它重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新组织了社会情境并削弱了物质场所对情境的重要性,使人们的行为不再受物质场地及哪些人在场的限制。2)独特的行为需要独特的情境。不同情境的分离将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而不同情境的重叠或混淆会引起行为错乱。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情境是动态可变的,制约情境的分离和结合形式的因素包括个人的生活决定和社会对媒介的运用情况。大众传媒的运用混淆了区分不同情境的界限,将那些只适于某些人观看的演出原封不动地搬给整个社会来观看了。3)新媒介的运用导致许多旧情境的合并或分离,并导致新情境的形成,并要求人们采取新的行为来适应具体情境。电子传播媒介将来自不同经验世界的视听形象显示给许多不同的受众群,是不同阶层的受众群在更大程度上分享信息,促成许多公众活动领域的合并,并模糊了公共经历和私人经历的界限,梅罗维茨把这一现象称为“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他认为,由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正在引发人们社会角色形式的变化。①电子媒介促成了印刷时代不同文化层次和类型的受众群的合并。②电子媒介还促成了印刷时代的接受情景、顺序和群体的改变。③电子媒介使原来的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梅罗维茨理论认为,谁被包括进某一情境,谁被排斥在外,这是规定情境形式及与此适应的行为形式的界限之关键因素。根据这一观点来,受众的类型、人数多少和特征实际上影响着传播方式。因此,在通过媒介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应根据受众群的分离和结合形式设计媒介讯息。梅罗维茨理论的优势:①理论将情境的视角用于观察传媒影响的研究中,将媒介及其变化同社会环境及其变化结合分析,考察媒介—情境—社会角色三者的动态关系,并将受众纳入媒介情境分析之中,强调了媒介的强大影响力。②在考察的精细和表述的清晰度上,远胜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缺陷:①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介描绘成引起社会变化的唯一原因,有媒介技术决定论的倾向。②忽略了社会制度同媒介制度的联系(控制关系),没有看到社会意识形态对媒介管理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和使用的影响。③在研究方法上,他将媒介本身的特点和媒介内容混合在一起,缺乏概念上的连贯性。3.简述议题设置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议程设置效果的产生条件:1)议题的强制性接触和非强制性接触并非所有的议题都可以引起议程设置的效果。在一个特定议题上,公众的直接经验越少,他们为获得该方面信息就越会依赖媒介,这时议程设置效果才可能产生。强制性接触:公众能够直接亲身体验的议题,如失业。对强制性接触议题的报道,可能不会产生议程设置效果。非强制性接触:公众不能够直接亲身体验的议题,如污染,所以在这方面的信息被迫依赖于媒介。对非强制性接触议题的报道,可能会产生议程设置效果。就非强制性议题而言,媒介的集中报道要先于该议题在民意测验中重要程度的提升;对于强制性议题,媒介的报道和公众的重视是齐头并进的。议程设置效果在接触新闻媒介和不接触新闻媒介的人身上都能体现出来。因为如果议程设置效果大多数都出现在非强制性接触的议题上,那么人们感知其效果的唯一途径就是接触媒介或与接触媒介的人交流。也就是说议程设置和两级传播交织在一起产生效果。此外,地方媒介比全国性媒介的议程设置能力要逊色得多。2)议题的抽象度——一个议题难以理解或感受的程度对于具体议题,媒介和公众议程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对于抽象议题,媒介可能不具备为公众设置议程的能力,抽象议题更难以理解。3)议程设置理论中的时滞问题:时间在媒介的议程设置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时滞(timelag):媒介对公众的影响从发生到产生效果需要的时间。研究显示,一则新闻从媒介议程转向公众议程,似乎存在一个必然的时间差,这段时间大致是2-6个月。时滞对媒介实务人员、公关人员非常重要。最合适效果跨度(OptimalEffectsSpan):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之间相关性最强的时间跨度。不同问题的新闻报道可能需要不同长短的时间,以积累足够的声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势并吸引公众的注意。结论:电视新闻有很强的短期效果,报纸产生持续更长的效果。人的记忆在议程设置效果上有其独特作用。由于记忆力的自然衰减,议程设置效果会在持续一段时间后消失。4)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量一般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多的议程往往会削弱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麦肯姆斯和肖的一项研究发现,公众的议事日程中不能超过5-7个议题,否则受众就会忽略很多媒介认为重要的议题。三、论述题1.“犀利哥”作为网络事件,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现象?试用传播理论分析【答案提示】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如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公信力等;符号学角度,身份认同和身份象征;网民被赋权,主动性提高;网众狂欢、亚文化&网络文化的兴盛等。2.如何看待新闻实践中的“媒介审判”现象?“媒介审判”(trialbymedia)一词出自美国,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碍和影响司法独立的行为。历史沿革是西方国家的法律审判实行大陪审团制度,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如果大众传媒在开庭审判前就对案件或涉案的当事人做过多的报道和渲染,就会影响陪审团的公正投票,从而间接影响判决的公允。魏永正的定义在国内广泛认同:指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或定罪的结论。以煽情的语言激起公众对当事人的憎恨或同情,有意无意的压制相反意见,形成的舆论氛围会影响独立的司法审判。媒介审判是媒介角色错位的表现,多与新闻炒作有关。媒介审判的原因:1、媒介为追求经济利益,炒作新闻,以吸引注意力。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2、我国司法不独立,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3、社会转型期矛盾激化,转移和投射;4、群体压力、受众情绪推助;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5、媒体所具有的放大功能(聚光灯、显微镜、放大镜)6、新媒体的匿名性和滚动化特点正面意义:1、媒体监督是对司法公正的检验,有利于增加案件审理的透明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司法审判不能受媒介审判影响,以显示司法系统的独立性和有效性。3、司法界应与媒介形成良性互动,媒介与司法界的目标都是共同的社会价值。负面影响:1、影响司法公正,损害司法尊严,不利于民众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2、媒介往往采取非理性、煽情性、倾向性的报道方式,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媒体的职能错位,是对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