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育学考研教育学讲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讲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是教育现象,有的认为是教育事实,有的认为是教育规律,有的认为是上述三者中的两项或三项。事实上,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但是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而所谓教育规律就是指构成教育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一)“教育学”的概念与演化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教育学”在英语国家被称做“pedagogy”,在法语国家被称做“pedagogy”,在德语国家被称做“padagogik”,但它们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到了19世纪,在英语国家人们先后用“education”,和“educology”取代了“pedagogy”。2.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在中国,“教育学”是个译名,源自日本。1901年,王国维先生译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的《教育学》在《教育世界》上发表,至此,中国始有“教育学”。早期,中国主要是向外国学习,先向日本学习,20世纪20年代后又转向美国。但与此同时,国人学者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教育学。(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散见于他们的哲学著作、政治著作和语言记录中,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蕴涵在《论语》一书中,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所有的教育方面的著作,也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而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它们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主要代表作在我国除《论语》外,还有儒家思孟学派的《学记》、韩愈的《师说》、朱熹的《语录》、颜元的《存学篇》等。其中出现于战国末期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它比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所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还早三百来年。在西方,除柏拉图的《理想国》外,还有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等。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在总结人类以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系列教育著作,出现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他们对自己理论的论证,多是采用与自然现象相类比,或者思辩式的演绎和推理,没能运用实证和实验的方法,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学并没能达到科学化的地步。其中主要的代表作有英国学者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在此文中,“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英国哲学家培根的《教育漫话》,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里程碑式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还有一典型性的事件,即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于1776年开始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20世纪教育多元化的发展20世纪是教育学活跃和发展的世纪,教育学的发展日益走向多元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学流派,主要有:(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辩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基本观点: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基本评价:第一,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第二,其缺陷和不足在于思辨气息太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定义;忽略了教育受制与政治、经济及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与当前的生活紧密相连;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继续不断的增长,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为众人所共有,而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这表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一些知识,而是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认为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而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紧密相连;第四,从做中学,这是教育方法,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等;第五,以学生为中心;第六,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基本评价:第一,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第二,其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4)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A·瓦斯凯等。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学研究应该首先研究研究教育制度,阐明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二,教育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间的隔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第三,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变迁,为实现这个目的,学校教育要帮助教育者与学习者把学校中“给定的”(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看成是“建立中的制度”(即根据个人间的自由交往而导致的自我管理的制度);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的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基本评价:积极方面:制度教育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消极方面:由于制度教育学过分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片面性。(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家里宁、凯洛夫、杨贤江等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第六,坚持运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基本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运用中往往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6)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基本观点: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第二,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地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社会大众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将其看作是一种自然的事,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第四,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要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第五,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基本评价:第一,批判教育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第二,有利于更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第三,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四、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一)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从理论上讲,二者是统一的,没有学术性,没有理论的完备与透彻,教育学就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而脱离了实践,不能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也肯定沦为空洞的概念思辩和事实分析,不复为真正的学术。但在现实世界中,几乎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理论和实践的脱离现象,其导致的结果将是理论的空洞,实践的迷茫。克服这一现象的策略有:1.充分认识任何教育实践都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不存在不受教育理论制约的教育实践;2.坚信任何真正的教育学研究都应以教育问题的确定、分析、解释或者解决为目的,不应是抽象的、空洞的和无味的概念思辩和事实分析;3.明了教育学研究之所以能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是因为它是反思教育实践的知识基础,并为之提供新的教育知识,作为转变观念、创新制度和经验主义,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尊重教育学研究成果。(二)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近代以前的人类教育思想具有多起源和多线索的特征,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文化传统。近代以来,随着国际范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教育知识的交流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浅到到深。交流中,一些政治、经济和文化发达国家的教育知识开始占核心地位,将自身合法化、普遍化,使其它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教育知识处于依附状态或被压抑状态,使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学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学的“跑马场”。为克服这种学科依附状态,适应本国本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许多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先后提出建立“教育学本土化”的要求。对于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我们应坚持辨证统一的观点,一方面要致力于教育学的本土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他国的先进成果,以为我所用,补充和充实我国的教育学。(三)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所谓科学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反映,具体到教育学就是指它对教育发展规律的呈现,这是客观的;所谓价值性,是指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以及客体对主体的功用性和意义性,具体到教育学就是指它对理想教育的追求,这是主观的。教育学作为科学知识,其本身具有科学属性,科学有抽象性,要反映规律。教育学研究的事实很复杂,很具体。但如果没有规律,就很难接受。教育是有规律的,这是教育学科学性的根据。但另一方面教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也接受着人们理想、价值取向等意识形态的熏染,教育学也具有价值性,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是统一在一起的。第二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定义(一)教育的词源1.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