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与膜脂的结合方式,可将膜蛋白分为镶嵌蛋白、边周蛋白和脂锚定蛋白三种类型。2、目前公认的膜结构模型是流动镶嵌模型,它强调了膜具有的两大特性:不对称性和流动性。3、细胞识别需要细胞表面的受体和细胞外的信号分子之间选择性的相互作用来完成。4、Na+电压门控通道介导Na+的。5、离子和小分子的被动运输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后者需借助膜转运蛋白参与,膜转运蛋白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类。6、离子和小分子的主动运输具有逆浓度梯度、需要能量和都有载体蛋白参与等主要特点。7、真核细胞中,大分子的跨质膜运输是通过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来完成的。8、蛋白质合成和运输包括两种途径,翻译后运输包括定位于游离核糖体和等细胞器的蛋白,而溶酶体及膜蛋白等属于共翻译运输途径。9、一般将细胞外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一信使,将细胞内最早产生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二信使。10、主要的第二信使包括cAMP、cGMP、IP3、和等。11、细胞周期中,把间期分为G1期、S期和G2期,其中DNA合成主要发生在G2期。12、细胞分裂时核仁解体和核膜消失主要发生在分裂前期,分裂中期的特征是所有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两侧的动粒微管长度相等。13减数分裂的前期I发生的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称为联会,所形成的结构叫联会复合体,姊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于分裂后期。14、细胞分化的实质是细胞基因组中某些特定基因即奢侈基因被激活表达,产生组织特异性蛋白质的结果。15、在胚胎发育中,有些细胞是多向分化潜能的,称为多能干细胞;有些细胞是单潜能的,则称为单能干细胞。16、干细胞的基本特性是无限的分裂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根据其生存阶段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组织干细胞两大类。17、细胞衰老的主要机制包括端粒假说、程序性衰老和自由基理论等。18、对细胞中的线粒体进行超活染色所用的特异性染料是詹纳斯绿B。19、在核酸差异染色试验中,使用的可将DNA和RNA区别染色的染料是甲基绿-哌洛宁。判断题1、原核细胞中只含一个DNA分子。(X)2、在动物、植物、原生动物和细菌中均有溶酶体结构。(X)3、粗面内质网与核外膜相延续,并有核糖体颗粒附着。4、线粒体中有核糖体颗粒存在,分布于内膜的嵴上。(X)5、线粒体蛋白质主要来自于其自身基因组的表达。(X)6、高尔基复合体顺面膜的结构近似质膜。(X)7、中心体是主要的MTOC,其中的中心粒在纺锤体组装中具有成核作用,而PCM(中心粒周基质)起支持作用。8、纤毛和鞭毛作为细胞运动的辅助装置,本质都是微丝。(X)9、所有的DNA都存在于核内。(X)10、核仁参与rRNA的合成和核糖体亚单位的组装,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X)11、被动运输不需要ATP及载体蛋白,而主动运输则需要ATP及载体蛋白。(X)12、通道蛋白仅在对特定刺激发生反应时打开,其他时间是关闭的。(X)13、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机制是通过Na+依赖的载体蛋白实现的同向协同运输。14、钠钾泵工作时每一循环消耗一个ATP,转运出三个Na+,转进两个K+。15、与外源信号分子结合的受体都位于质膜表面,其本质是蛋白质。(X)16、G蛋白是可与鸟苷酸结合的蛋白质的总称,其特征是7次跨膜蛋白。(X)17、G蛋白是由3个亚基构成的异三聚体,是位于质膜外表面的外周蛋白。(X)18、PKC是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X)19、IP3是PIP2途径中的第二信使,它能激活内质网膜Ca2+通道,动员Ca2+的释放。20、G0期细胞与G1期细胞有本质的不同(X)21、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期间,染色体都要进行配对,才能进行均等分裂。(X)22、、进行有丝分裂时纺锤丝要与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结合,而进行减数分裂时,则纺锤丝不与着丝点结合。(X)23、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末期。(X)24、p34cdc2为一种磷酸化酶,于细胞周期G1相被降解。25、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通过连续两次减数分裂,最后形成4个精子或1个卵子。(X)26、减数分裂完成后子细胞的DNA含量是有丝分裂子细胞的一半。27、第二次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没有DNA合成,但发生中心粒复制。28、p53是重要的抑癌基因,被称为“基因组的保护神”。29、细胞一旦分化,便不可逆转。(X)30、受精卵发育和分化过程中全能性逐渐降低,分化细胞不保留全部基因组信息。(X)31、在能识别一个细胞的分化以前,有一个预先保证细胞怎样变化的时期,这一阶段被称为细胞决定。32、ES细胞可以分化形成完整的个体。(X)33、原癌基因存在于正常细胞基因组中,其正常表达产物是细胞增殖所需要的。34、正常细胞中癌基因如果表达就会导致癌变。(X)35、体外培养时,癌细胞分裂增殖并铺满培养器皿的底部形成单层后即停止分裂(X)36、所谓Hayflick界限就是指细胞分化的极限。(X)37、同种动物细胞的体外可传代次数与供体年龄无关。(X)38、凋亡小体内存在结构完整的细胞器,被邻近细胞吞噬时质膜保持完整。39、因为核酸内切酶的活化,通常凋亡细胞DNA断裂成200bp左右的片断,凝胶电泳图谱呈梯状名词解释1、拟核:原核细胞中DNA集中但无核膜包围的区域2、细胞质基质:除去能分辨的细胞器和颗粒以外的细胞质中胶态的基底物质3、细胞内膜系统:指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相互关联、由膜包被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4、半自主细胞器: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大多数还依赖核编码的细胞器5、核纤层:位于细胞核内核膜下与染色质之间的、由中间纤维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一层高电子密度的蛋白质网络片层结构。6、核孔复合体:镶嵌在内外核膜融合处形成的核孔上,由多种类型蛋白质构成的复杂结构。7、动粒:由多种蛋白质在有丝分裂染色体着丝粒部位形成的一种圆盘状结构。微管与之连接,与染色体分离密切相关。8、着丝粒:染色体中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结合起来的区域。由无编码意义的高度重复DNA序列组成,是动粒的形成部位。9、端粒:染色体末端特化部位,富含C-G,维持染色体结构稳定。10、离子通道:是跨膜的亲水性通道,允许适当大小的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对离子具有选择性和高度亲和力。11、协同运输:一种分子的穿膜运输依赖于另一种分子同时或先后穿膜的运输方式。后者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输可为前者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提供能量。12、膜泡运输: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被运输时并不直接穿过细胞膜,都是由膜包围形成膜泡,通过一系列膜囊泡的形成和融合来完成转运的过程13、受体: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配体)结合引起细胞反应的蛋白质。分为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受体与配体结合即发生分子构象变化,从而引起细胞反应,14、G蛋白耦联受体:一种与三聚体G蛋白偶联的细胞表面受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激活所偶联的G蛋白,启动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并导致各种生物效应。15、G蛋白:即鸟苷酸结合蛋白,是任何可与鸟苷酸结合的蛋白质的总称16、第二信使:指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的次级信号,是由胞外刺激信号(第一信号)与受体作用后在胞内最早产生的信号分子。17、蛋白质分选:指细胞合成的蛋白质通过自身的信号序列,与靶细胞器的特定识别装置的相互作用,从而正确运输到行使功能部位的过程。18、信号肽:决定新生肽链在细胞中的定位或决定某些氨基酸残基修饰的一些肽段。19、G0期细胞:休眠细胞暂不分裂,但在适当的刺激下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20、终末分化细胞:一般认为是不可逆地脱离细胞周期,不再分裂的细胞。21、减数分裂:是细胞仅进行一次DNA复制,随后进行两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主要发生于有性生殖生物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22、同源染色体:二倍体细胞中染色体以成对的方式存在,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且形态、大小相同,并在减数分裂前期相互配对的染色体。含相似的遗传信息。23、联会:减数分裂前期Ⅰ偶线期来自两个亲本的同源染色体侧向靠紧,像拉链似的并排配对现象。24、联会复合体:2条同源染色体侧面紧密相贴进行配对形成的特殊复合结构。25、促成熟因子(MPF):启动细胞进入M期的蛋白激酶复合物。由催化亚基(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和调节亚基(周期蛋白)所组成。26、细胞周期检验点:是控制细胞是否进入下一时相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主要是确保周期每一时相事件的有序、全部完成并与外界环境因素相联系。27、细胞培养:在体外条件下,用培养液维持细胞生长与增殖的技术28、细胞分化: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过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29、转分化:由一种组织类型的肝细胞在适当条件下分化为另一种组织类型细胞的现象。30、干细胞:在动物胚胎和成体组织中一直能进行自我更新、保持未分化状态、具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细胞。31、ES细胞:胚胎干细胞是早期胚胎(原肠胚期之前)或原始性腺种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32、细胞全能性: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33、接触抑制: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分散贴壁生长的细胞一旦相互汇合接触,即停止移动和生长的现象。34、细胞凋亡:由死亡信号诱发的受调节的细胞死亡过程,是细胞生理性死亡的普遍形式。凋亡过程中DNA发生片段化,细胞皱缩分解成凋亡小体,被邻近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不发生炎症。35、Hayflick界限:细胞的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界限。在经历了活跃增殖后,表现出有丝分裂能力的逐渐丧失,最后停止分裂而死亡。问答题1、简述钠钾泵的本质和工作原理。(本质:Na+-K+ATP酶。工作原理:Na+-K+ATP酶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发生构象的变化,导致与Na+、K+的亲和力发生变化。在膜内侧Na+与酶结合,激活ATP酶活性,使ATP分解,酶被磷酸化,构象发生变化,于是与Na+结合的部位转向膜外侧;这种磷酸化的酶对Na+的亲和力低,对K+的亲和力高,因而在膜外侧释放Na+,而与K+结合。K+与磷酸化的酶结合后促使酶去磷酸化,酶的构象恢复原状,于是与K+结合的部位转向膜内侧,K+与去磷酸化状态的酶亲和力降低,使K+在膜内被释放,而酶又与Na+结合。总的结果是每一循环消耗一个ATP;转运出三个Na+,转进两个K+。)2、蛋白质进入内质网的机制(信号假说)。(首先在游离核糖体上开始蛋白质合成,当多肽链延伸到80个aa左右时,N端有信号肽的就与胞质中信号识别颗粒SRP结合,终止肽链延伸。随后SRP-核糖体复合体与内质网膜上的SRP受体(停泊蛋白,dockingprotein,DP)结合,形成SRP-SRP受体-核糖体复合体。核糖体与内质网膜的转位子结合,SRP脱离复合体返回基质被重新利用,肽链又开始延伸。环化构像的信号肽与转位子结合后使其通道打开,延伸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同时信号肽被切除。完整的多肽合成后,核糖体脱离RER重新加入核糖体循环。)3、如何理解高尔基体在蛋白质分选中的枢纽作用?(细胞内合成的物质在不同细胞器之间的转运以及大分子和颗粒的跨质膜运输都是通过形成转运小泡(脂双层膜包围的囊泡)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合称膜泡运输大多数运输小泡是在膜的特定区域以出芽方式产生。GC在膜泡运输中起重要的枢纽作用,TGN进行分选。)4、G蛋白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结构特点:位于质膜内面的外周蛋白,分子量100KD。αβγ三个亚基构成的异三聚体,α亚基决定反应的特异性,β和γ亚基一般起调节作用;具有结合GTP(活性构象)或GDP(非活性构象)的能力,并具有GTPase活性。作用机制:膜受体与配体结合后构象改变,Gα亚基与受体结合被激活→结合GTP取代GDP,G蛋白自身构像变化→Gα游离,接着结合和调节效应蛋白活性,将胞外信号转换成胞内信号→Gα自身的GTP酶活性将GTP水解为GDP后,G蛋白回到非活性的三聚体状态。)5、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cAMP信号途径(第一信使→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ACase→cAMP→依赖cAMP的PKA→基因调控蛋白磷酸化(phosphorylateCREB)→基因转录→蛋白质合成→细胞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