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级全科医学本科教学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医学》教学大纲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供五年制全科医学本科使用)前言《中医学》是一门简单介绍中医学基本特点、基本理论,四诊和辨证方法,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及中药的组方原则,根据病因病机、病人体质及地域等点确立治原则和选方用药的中医基础和临床综合运用的学科。该课程基本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内、妇、儿、外等病证。因学时关系,重点突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及中医内科部分,了解中医药在临床诊治疾病中的运用。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熟悉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应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能力,为将来临床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更好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优势。本大纲与科学出版社王桂敏,魏铭主编、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2版《中医学》配套使用,适用于五年制全科医学本科的教学。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学分4分,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配以实物、模型、图表、自学、讨论、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等方式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主要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划横线部分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它为熟悉和了解内容。本课程为院考课程,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核和课终考核组成,学生理论课考核以采用笔答方式为主,其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授课学时分配表章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合计授课内容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与治法中药方剂内科常见病证妇、儿、外科病证针灸学时34533351991296722第1章绪论第1节中医学的发展概况目的要求熟悉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及其基本内容。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的起源。教学内容1、中医学的起源:简要说明原始保健知识和医药技术的积累以及医学理论的确立。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重点讲授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著作的基本内容。3、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措施。4、中医方药学及针灸。5、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第2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目的要求掌握辨证和论治的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医学恒动观念的含义及其生理上、病理上和疾病防治的恒动观。了解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界和社会的统一性。教学内容1、整体观念: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界和社会的统一性。2、恒动观念:阐明中医学恒动观念的含义及其生理上、病理上和疾病防治的恒动观。3、辨证论治:阐明中医学“证”的含义、辨证和论治的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第2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1节元气论目的要求掌握元气的基本概念及气的基本特征。熟悉气化的概念及转化。了解元气论对中医的影响。教学内容元气:(1)元气的基本概念:即原气,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2)元气的基本特征: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及形式转化;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1)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2)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3)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第2节阴阳五行学说3目的要求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熟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了解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中医学的说理工具。教学内容1、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1)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具有物质、运动、变化三大特性,具有朴素唯物观和自发辨证观思想。(2)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具有“背日”、“向日”和“水”、“火”的基本特性,是确定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3)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4)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与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的对立统一关系。2、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1指行列、次序;2指运动变化。五行定义: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3)事物的五行归类:直接归类法,间接推演法。(4)五行的生克关系:五行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的概念及规律和次序。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2)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人的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的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衡的结果。(3)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人体内阴阳之间失去了协调平衡关系,就发生疾病。(4)用阴阳指导疾病诊断:辨别声息、脉象分阴阳,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5)用阴阳指导疾病治疗:确定治疗原则和归纳药物性能、选用方药以及指导预防疾病等。4、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解释生理现象:用五行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用五行生克规律阐释五脏的的相互关系。(2)解释病理传变: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说明五脏疾病的传变等。(3)指导疾病诊断。(4)指导临床治疗:用五行的生克规律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及确定治则与治法。第3章藏象第1节藏象学说的内容及特点目的要求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熟悉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了解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教学内容1、藏象的基本概念:藏: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象: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和脏腑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2、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3、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第2节脏腑目的要求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熟悉脏腑功能失常时所产生的病理变化。了解藏象学说的特点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4教学内容1、五脏的主要功能及系统连属:(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及系统连属:a.主血脉;b.主神志;c.主汗液;d.心开窍于舌。(2)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及系统连属:a.主气,司呼吸;b.主宣发,肃降;c.主皮毛,通调水道;d.开窍于鼻。(3)脾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及系统连属:a.主运化;b.主统血;c.主肌肉,开窍于口。(4)肝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及系统连属:a.主藏血;b.主疏泄c.主筋,其华在爪。d.开窍于目。(5)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及系统连属:a主藏精;b.主水液;c.主纳气;d.主骨,开窍于耳及二阴。2、六腑的主要功能:(1)胆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2)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3)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4)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5)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6)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3、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1)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2)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4、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1)脏与脏之间的相互关系:a.肾与心;b.肾与肺;c.肾与肝;.肾与脾;e.心与肺;f.脾与肺;g.脾与肝。(2)脏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a.心与小肠;b.肝与胆;c.脾与胃;e.肺与大肠;f.肾与膀胱。(3)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第3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掌握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熟悉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了解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及功能。教学内容1、精:精的基本概念、分类、生成来源、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精与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密切相关。2、气:(1)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2)气的生成。(3)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4)气的运动:a、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为气机;b、气的运动形式: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脏腑之气运动的一般规律。(5)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定义、生成与分布和主要功能。3、血:(1)血的基本概念: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2)血的生成: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精和血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和转化的关系。(3)血的功能:营养滋润全身,血是神志活动物质基础。4)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主宗气,脾主统血,肝主藏血。4、津液:(1)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涉及脾、肺、肾等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活动。3)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作用,化生血液,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5、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精与气、血的关系: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2)气与血的关系:a、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b、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生气。(3)气与津液的关系:a、气对津液的作用: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b、津液对气的作用:津能化气,津能载气。(4)血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相互渗透转化。第4章经络第1节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目的要求5掌握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教学内容1、经络的概念: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2、经络的意义及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1)经络的意义: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2)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经络系统的组成。第2节十二经脉目的要求熟悉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教学内容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命名;(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4)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第3节奇经八脉目的要求熟悉奇经八脉的组成。了解奇经八脉的分布和功能教学内容1、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2、奇经八脉各自的分布和功能第4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自学)目的要求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教学内容自学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各自的概念第5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目的要求掌握经络的作用了解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教学内容经络的功能与作用:(1)经络的生理功能:a、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b、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c、调节机能平衡;d、感应传导作用。2)经络的作用:a、阐释病理变化;b、指导疾病的诊断:c、指导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经络理论的临床作用:(1)阐释病理变化;(2)指导疾病诊断;(3)指导临床治疗第5章病因病机6第1节病因目的要求掌握痰饮、瘀血的定义、形成及致病特点。熟悉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七情致病特点,了解疫疠及饮食劳逸致病。了解六淫的定义、共同致病特点,掌握风、寒、暑、湿、燥、火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教学内容1、外感致病因素:(1)六淫:a、六气与六淫的概念和异同;b、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c、风、寒、暑、湿、燥、火(热)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2)疫疠:a、疫疠的致病特点;b、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2、内伤致病因素:(1)七情:a、直接伤及内脏;b、影响脏腑气机;c、影响病情。(2)饮食:a、饮食不节;b、饮食不洁;c、饮食偏嗜。(3)劳逸:过劳过逸影响脏腑生理功能而致病。3、其他致病因素:其他致病因素包括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等。4、可致病的病理产物:(1)痰饮:a、痰饮的形成: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与肺、脾、肾的关系。b、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可随气而行,全身内外上下无所不至。痰饮病证的临床症状复杂,可分为痰证和饮证,在体内不同部位有不同证候表现。(2)瘀血:a、瘀血的形成: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b、瘀血的致病特点:瘀血所致的病证极为广泛,常因阻滞部位不同而异。还有共同特点:疼痛,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