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历史高考百日冲刺系列第20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考点讲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频考点: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命题趋向1、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的竞争,但是这些都需要好的社会制度来维系,所以说世界的竞争也是社会制度的竞争,谁的制度更适应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就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苏联解体和东欧的剧变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证明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破产。十几年来,中国依旧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所谓前车之鉴,研究苏联衰败的原因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2、党的十三大在理论上系统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轮廓,其核心是生产力标准,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理论基础,以生产力标准为核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巨大成果,是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用生产力的标准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可以进一步透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正确观点:一部人类的历史,首先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就反映了各种经济时代的发展过程。也能进一步理解“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论断。考点聚焦本讲内容独家解读:考点67: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1953—1957年)建设: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例1.(10年上海历史卷)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答案:C。解析:此题考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内容。题干的材料在课文小字中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体现为一五计划。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3、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表现: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调整:(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例2.(2011年广东卷文综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知该事件(“水稻高产卫星”)发生的时间为1958年,当时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成为“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与题意相符,选A项。B项1973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项1970年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C、D三项均与图片时间不符。考点68: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1、思想基础是: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结果是: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主要内容有: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②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③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④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其中最能体现会议转折性的决策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党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开始了中国从以“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始了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例3.(10年山东卷)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曲折发展、的态势,但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呈下降趋势,故这一时期应为B;1959—1964年,在这一时期,1959—1961年由于“左”倾泛滥,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呈现下降态,但1960年当时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国民经济重新出现回暖的趋势,故这一时期应为C;1970—1975年,文革期间,文革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打击,但通过周恩来和邓小平的整顿,国民经济呈现复苏和迅速回升的状况,故这一时期应为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1979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农村中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就呈现出了逐步发展的趋势,国内生产总值也就基本呈现上升的态势,故这一时期应为D。考点6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这并非邓小平的特意安排,而是中国农民的自发行动。然而正是在邓小平、万里等人的支持下,中国农村改革成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关系中国发展和命运的大变革。(1)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创办乡镇企业。(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初步实行)。(3)普遍实行:①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②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自治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到1987年,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①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②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③乡镇企业的创办,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民致富,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1984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内容:a.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b.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总结:经济体制改革(1)必要性: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原有体制中普遍存在着的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等弊端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必然要求。(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包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同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4)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5)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局部调整)。(改革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6)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是: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7)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是: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8)改革的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例4.(2011年四川省文综19)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答案:A。解析:只有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国家的基本方针,在图中所示1980年之前,与题中图片有因果关系;B项是中共十三大的理论,C项是中共十六提出的目标,D项是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目标,都是阶段性的方针和目标,都在图中所示1980年之后,与题中图片无因果关系,排除B、C、D三项。考点70: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经济特区:(点)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2、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984年14个沿海港口城市:(线)。(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秦皇岛、大连、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北海、湛江14个沿海港口城市。(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3)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A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旨在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它们将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例5.(2011年福建省文综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B。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从1984年起,进出口总量有了明显的增长,所以可以判断这个年代是1984年。B项是1984年的内容,符合题意,故选B。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1980年,排除A。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1992年,排除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排除D。3、沿海经济开放区:(面)(1)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又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2)开放: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3)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4)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小结: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考点7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992年十四大提出目标。2、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例6.(2011年浙江省文综20)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