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上海是近代人们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地方,这是因为上海A.人口众多B.经济发达C.开放最早D.思想最新2.(2010·广东深圳文综)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英语SandwichBeerTelephoneEngineDollarscommission洋泾兵英语三明治啤酒德律风引擎大拉斯康密兴词意夹肉面包麦制酒电话发动机外币佣金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②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③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④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1934年《申报》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日用品。连日常的食品,为了求得清洁卫生的绝大理由,也积极地洋化起来,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4.1900年,蔡元培写了一则征婚启事:“1.女子须不缠足者;……4.男死后,女可再嫁;5.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这反映出近代中国出现的社会新习俗有①恋爱自由,婚姻自主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③妇女解放,男女平等④提倡天足,反对缠足8.(2011·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查)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是A.粮票→股票B.大人→先生C.法币→人民币D.臣民→公民9.近代,上海《申报》曾发表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C.中西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10.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90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1.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12.近代中国的航运业发展历尽坎坷,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列强联手压价、竞争B.清政府不重视发展C.发展航运业无利可图D.中国人受落后思想的束缚极力反对1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在交通运输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状态,原因在于A.中国的交通方式发生了质的变革B.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快速发展C.造船企业纷纷破产D.航空航天事业的进步14.(2010·安徽宣城文综)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C.通过电话了解D.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15.(2010·怀化模拟)2009年12月26日,全球首条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投资最大、时速最快的高速铁路——武广客运专线(下图)正式投入运营。关于中国铁路事业,以下叙述正确的有①中国最早的铁路是清政府修筑的唐胥(唐山到胥各庄)铁路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③2003年,世界上第一条碰悬浮列车在上海投入商业运营④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6.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和庞清、佟健于2010年2月16日在温哥华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中包揽冠、亚军,这是我国选手在冬奥会冰上运动中取得的最好成绩。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致电中国代表团,向他们表示祝贺。我们在第一时间看到右边的新闻图片借助的信息媒介应该是①《新华日报》②新华网③电影④电视新闻A.①②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7.(2011·福建古田)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A.娱乐大众B.报道国内外大事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18.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19.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这主要是由于A.工农群众人数众多B.电影拍摄者都是工农群众C.战争题材易于吸引观众D.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20.“粉丝”是现代年经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是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之一是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的词语B.受外来语言的影响C.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21.20世纪五十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A.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二、非选择题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外国商人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土产的发展。——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材料二: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经济条件,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因此,是不断地在应对矛盾与困境中试错,而不是根据先验的理性的蓝图设计,构成了支配人们做出现代化选择的基础。—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材料三:对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何种趋势?(6分)(2)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是以怎样特有的方式来追求现代化的?(6分)(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4分)(4)概括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以上深刻变化的原因和影响。(6分)23.(2011·山东淄博)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其理由。(4分)(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反映出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什么主要趋势?从上述服饰的变化中,简要总结出中国民众在不同阶段的精神追求。(10分)24.(2011·广东揭阳二模)东西方文明的转型与冲突,引起了社会的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经过春秋战国的演变,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成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明走向衰落,到近代出现了工业文明。(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演进过程。(4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基本特征。(6分)材料二:1500~1763年,欧洲突飞猛进,迅速上升到世界经济首位。这一时期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后来,欧洲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又经过几百年的对外战争,欧洲作为世界创业者,得到大部分利益而损害了其他地区,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1763年间欧洲经济迅速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依据材料指出此后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变化。(6分)材料三: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4)根据材料,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6分)25.(2010·苏北四市调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经》材料二: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改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蒋良骐《东华录》卷五材料三:盖欲除满清之藩蓠,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张枬《论辫发原由》材料四: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中国女性越来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中国人从什么角度又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体的?(4分)(2)据材料二、三,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6分)(3)据材料四,建国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怎样?说明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10分)参考答案9、答案:D。解析:“无数关山……夺天工”说的是电报,“两地情怀……妙邮筒”说的是电话,“火树千株……月中行”说的是街灯,“洋楼……海市诗”说的是洋楼。这些竹枝词说的是西方的物质文明。A不正确,当时的西方物质文明逐步融入中国社会,没有达到“深深融入”的程度;B在材料中没反映;C中的“相互渗透”没有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材料中对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持肯定态度,表明D项是符合题意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