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通讯NosocomialInfectionManagementBulletin2012年第2期目录1、第二季度住院病人监测资料分析··················12、第二季度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23、第二季度院感重点科室质量督察情况汇总及反馈·····34、知识链接······································65、简讯··········································5安庆市纺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安庆市纺织医院感染管理科20122012年第二季度院内感染监控情况一、第二季度住院病人监测资料分析2012年4、5、6月共检测住院病人233人,监控率100%,医院感染发生率0例次。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1.5%。全球都存在医院感染的问题,它既影响到发达国家,也影响到资源贫乏的国家。我院医院感染发生率低,这是值得庆幸的情况。但是客观地对病历进行抽查,及与医生的沟通中也发现存在一些的问题。经查阅大量资料及许多前辈的工作经验和前辈们多年的院感工作体会,对医院感染发病率偏低原因进行分析,供领导及同事们参考:1、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得力有效,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2、认真做好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医院消毒、灭菌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灭菌方法是否合理,消毒、灭菌效果是否可靠的手段,因而在医院工作中至关重要,使患者在接受诊疗活动中,用上放心合格的产品,确保医疗,护理安全。3、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抗生素是控制感染性疾病的功臣,但一旦使用不正确,便是造成患者内源性感染(二重感染)的关键因素。临床医师认真学习抗生素使用规范,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防止滥用抗生素。可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提倡围手术期抗生素的运用,避免抗生素不良反应的产生,防止耐药株菌的产生,以免造成患者菌群失调,而发生内源性感染,危急患者的生命。4、医院内住院患者的病情轻,而致医院感染发病率下降。5、病床周转快:由于所诊治的患者病情轻,手术难度低,术前住院日短,病床周转快,故使医院感染发病率下降。6、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现象仍是造成医院感染发病率偏低重要原因之一。7、医院感染基本理论知识缺乏:部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概念不清。对出现医院感染发生的病例不能及时进行病原学诊断,及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实验,造成对医院感染诊断水平不高,而漏报医院感染病例。8、对发生医院感染填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主动上报已发生的医院感染的病例,错误的认为上报医院感染病例影响科室及个人声誉。9、忽视记录:部分临床医师,在书写和整理病历时,忽视院内感染情况的记录。检验结果有提示院内感染发生,但是在病程记录里没有任何对检验结果的解释和诊断。综上所述:我院目前医院感染发病率偏低,通过以上原因的剖析,较能反应我院目前实际医院感染状况。影响医院感染发病率原因是多因素,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员感染管理意识;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强化管理、责任到人;落实措施、定期督查;只有全员上下提高对医院感染的管理,方能真正达到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全面推进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二、第二季度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汇报第二季度各科室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自测上报结果详见下表。灭菌物品合格率达100%,使用中的消毒液合格率100%,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达100%,。重点科室监测结果: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的细菌培养26份,其中透析用水13份,透析液13份。终检测合格率为100%。内毒素监测7份。合格率100%。2012年第二季度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样本数结果科别类别室内空气环境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物品透析液门诊(护理部)511换药室311口腔科1111供应室3111血液透析室1532113外、妇科住院部3121产房6111手术室61211内科住院部31211内镜室32211总计4714147713三、第二季度院感质量督察情况汇总(一)、相关科室消毒隔离执行情况的督查手术室:医疗废物毁形不合格,手术包有小块陈旧性血渍。外科: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分类不明,限制区管理不规范。内科:病室不清洁,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分类不明,抢救器械未消毒、保养。急诊科:抢救车卫生差,换药室开瓶生理盐水没有标明开瓶时间。门诊妇产科:手术包外有陈旧性血渍。检验科:医疗垃圾袋颜色错误。口腔科:无医疗垃圾锐器盒。供应室:器械清洗不充分,有锈迹,器械老化。分析与总结:1、病房卫生不彻底,病人离院后卫生员清洁床头柜、窗台等地方不到位,希各科护理部及时督促指导,做好病室清洁、消毒工作。2、医疗废物分类不规范,请各科护理人员做好病员宣教,指导工作。3、手术包上存在陈旧性血渍,这是严重违反医院感染管理的,请护理管理人员严肃处理,责令立即改正。4、各科室及时整改,并加强自查。有问题及时上报,寻求解决办法。5、加强器械清洗的管理,不合格器械予以更换。(二)、对血透中心的督查情况汇报为加强对重点科室院内感染的管理,四月份对血透中心的环境卫生、物品的清洁消毒、医疗废物、及水处理室的透析用水的监测情况进行督查。血透中心的院感管理基本能根据标准操作规程进行,但有些细节方面仍存在疏漏。经过此次督查,将存在问题汇总如下:(一)环境卫生1、各区治疗车、治疗盘不够清洁;2、各区小治疗室基本作为储物间使用,且卫生状况差;台、面不整洁,物品摆放凌乱;灰尘重;3、综合治疗室台面不清洁,物品摆放杂乱乱无章;医疗用品与医疗废物混放至同一台面上,治疗盘不清洁;4、综合治疗室冰箱内下层有积水,没有及时处理;5、透析治疗间工作台放有私人物品,如护手霜等,台面上框篮脏;6、护士站电话灰尘未擦拭。7、各区内洗手池脏、积垢重。洗手液外包装没有明确标识;(二)、物品的清洁、消毒1、用于擦拭的毛巾、小桶不能做到一人一床一机一用;2、毛巾、小桶不能分区分机合理放置,使用后的毛巾、小桶不能及时清洗、消毒干净后备用;3、隔离患者的物品能够分开使用,但有的物品没有做标记;4、血透中心分三区,拖把池没有按需求改造,难以做到分区、分池清洗、消毒;5、速干手消毒液没有遵照标准每个透析单元单独配备一人一床一用;6、透析机被血液污染,没有立即消毒处理。透析机的显示屏被污染,没有及时擦拭。(三)、紫外线灯的维护1、紫外线灯管灰尘积垢严重,没有按要求每周擦拭;2、紫外线灯已坏,没有及时更换。(四)、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1、血透治疗间及综合治疗室的医疗废物与医疗垃圾没有明确分类收集;2、医疗暂存点处的医疗废物与医疗垃圾应该完全分开放置,不要混放在一处。(五)、水处理间1、透析用水的各项监测能够按要求按规定及时进行,并能做好登记,保存有效记录;2、透析用水的监测:每周进行软水硬度及游离氯浓度监测不能按规定做到位。原因是没有了试剂,请及时解决。以上存在问题综合汇报至血透中心及院感管理委员会。请血透中心感染管理小组针对各种问题提出整改建议,提出持续性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位。并将措施汇报至院感办。(二)、院感质量督查情况汇总反馈针对病例的回顾性调查1、内、外、妇产科终为医院感染的“零”报告现象;2、在病程记录中,患者出现有发热、腹泻、肺部听诊呼吸音增粗或出现干湿性罗音等,但没有相应的辅助性诊断措施,导致院感病例诊断依据不足。3、抗生素的使用:a、使用抗生素的标本送检率:0.03%。b、使用目的:治疗和预防两种;c、联合用药:一联为主,二联、存在少数三联用药;d、用药方式:全身用药为主;e、给药途径:静脉给药为主。4、医院感染调查表:临床医生在填写时,存在填写不完全、不细致;填写不及时,甚至有漏填现象。分析:1、感染病例的“零”报告,提示可能存在感染病例的漏报现象;2、抗生素使用患者的标本送检率低;3、请各科室主任及感控小组针对存在问题进行综合调查,做出反馈,给出质量改进措施。4、请临床医生加强医院感染监控,提高医院感染诊断水平和报告意识,减少迟报、漏报,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杜绝医源性事件的发生。5、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三、知识链接: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之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导尿管置入方法、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患者置入导尿管后或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结合尿培养。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数≥105cfu/ml。(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培养的细菌数≥103cfu/ml。(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一周内有导尿管置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数≥105cfu/ml,应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一)管理要求。(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3)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4)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二)感染预防要点。1.置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类型。(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2.置管时。(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2)医务人员遵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洗手和手消毒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含碘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5)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3.置管后。(1)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并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3)留取尿标本时,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但此法采集的标本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4)疑似导尿管阻塞时,不得冲洗,应立即更换导尿管。(5)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7)导尿管不慎脱出或无菌、密闭留置导尿装置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8)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当先更换导尿管。(9)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导尿管频率为1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