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考研冲刺班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2年考研冲刺班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2012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考研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值较高(22%),并处于基础地位,而其中的《哲学》部分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部分,估计除了直接考题10多分,再加上其他学科所涉及到的哲学部分的内容,它所占的分值大约在20%左右(2010哲学直接考了18分的题目,2011年哲学直接考了14分的题目,今年情况也会大致如此)。因此,学习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部分,对于在考研中考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好的成绩,无疑有重大帮助。面对具有高度概括性、思辩性和抽象性的哲学,我们应该采用最有效的方法从容应对,那就是“要想背、先得会”,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理解重于记忆;把理论分析与实际事例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一定要弄懂弄通,理解之后才能对关键的语句熟记于心。此外,还要把抽象的哲学原理与生动的社会现象相结合,这不但有助于记忆,而且符合近年考研出题的方向和要求。哲学试题的考查点,无一例外地出自大纲知识点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因此,在复习的最后阶段,要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框架结构及逻辑线索再梳理一遍,然后进行必要的浓缩,筛选出那些最具有哲学意蕴的理论重点,以及最能体现当前社会焦点、热点的知识点,因为它们往往是哲学试题的命题重点。同时,看一些历年的真题,找一找组织答案的方式和感觉,再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模拟试题(量不必太大),作为临战前的训练,这样会对考出较为理想的成绩大有裨益。一、近年来哲学命题的特点和趋势(一)综合性哲学命题的综合性是指内容上的合成。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哲学自身各章节某些原理之间的跨越,二是哲学原理和其他课程内容的相互衔接。哲学试题往往不会单独考察某一知识点的原理,而是在同一命题中考查多方面的原理,这些原理可能集中在某一章,也可能跨越若干章。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综合性较强的材料分析题(如2005年的第34题“科普展览的三问”、2008第34题“医患关系的三问”和2011年34题“垃圾处理的两问”),而且出现在较为简单的单项选择题(如2010年的第2题“必然性和偶然性、肯定和否定、量变和质变、原因和结果”的问题)。最近几年,单独考查某一知识点的题目已经不多见了。哲学命题中要求分析的实际内容经常会涉及到其他课程。如2003年的分析题第37题(选做题2)中提供的是当代世界经济贸易的三段材料,考题中要求“运用矛盾力量不平2衡的原理分析解决南北问题的正确途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及政治经济学在命题中的交叉。后来,2004年第37题(选做题2)的第二问、2006年第37题(选做题2)的第一问、2006年第37题(选做题2)的第一问,分别以唯物史观的“意识形态”、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矛盾学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结合”等哲学原理与其他政治理论课程相互衔接。这种情况也出现在选择题。如2005年多选择题(第17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结合。哲学命题综合性的增强,要求考生的理论视野更开阔,在哲学思维的基础上,把考研政治理论课所考课程的内容进一步融会贯通。(二)全面性哲学命题的全面性,是指试题内容涉及面的广阔及非重点内容的强化。哲学试题中出现了考研《大纲》的“考查的知识点范围”中未直接列入的内容,或把考纲中某些非重点性的知识点作为试题的重点内容来考查。前者如2004年多选题(第16题),考查的选项“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在大纲中并未出现此考查点。后者如2004年分析题(第34题),考查的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艺术创作和科学创新的作用及意义。虽然该知识点在大纲中明确列入,但一般情况下,它并非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的重点。然而,在试题中却强化并扩大为材料分析题。哲学命题全面性的增强,要求考生不仅应按照考研大纲系统复习,不要遗漏每一个知识点,不要把重点和考点简单打等号,而且要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特别是把与哲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也掌握住。(三)灵活性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命题题材的多样性和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哲学的理论抽象度特别高,哲学试题的灵活性也就比较强。古今中外天地人,自然、社会、政、经、文,无所不包、无奇不有。甚至在形式上出现了广告词和漫画,要求考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进行分析,并允许在试题设定的框架内,用不同原理、从不同视角进行灵活分析,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原理使用得当,语言表述准确即可。(如2004年第31题“任务终于落实到人了”、2008年第17题“忍无可忍”、2010年第3题)。哲学命题灵活性的增强,要求考生不能局限或满足于死记硬背,不能机械地搬运某一哲学观点,应当养成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哲学思考的习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能恰到好处地灵活运用。才是掌握哲学的硬道理和真功夫。二、2012年基本题型的命制及答题要求(一)选择题Ⅰ(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要求准确选择。16道题目,哲学大约有2道题(第1、2题),每道题1分。分值低,难度也不太高,主要考查对基本概念和原理本身的理解。3用名人名句、哲学命题、日常用语或者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某些热点问题作为题干,要求考生从中判断出其蕴含的哲理,这是近几年哲学选择题经常采用的形式。做此类题目时,应该准确理解所给题干的含义,抓住其中的关键字或词,然后“对号入座”,选出切合题意的答案。单项选择题的答案,关键在于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即“准确”,而不仅是命题本身的“正确”。例如:1、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是一部不隐藏自己的“大书”,人之所以能够形成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因为自然界总是厚着脸皮“自荐于人”。自然事物通过感觉挤入人脑,就像空气通过种种毛孔挤入人的身体一样。费尔巴哈的观点:A、是可知论的观点,同时也是先验论的观点B、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它强调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D、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因为它忽略了乃至否认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某化妆品生产企业打出了这样的广告:如果使用了该厂的产品,美丽的女孩儿“今年二十明年十八”,会变得更加年轻。由此而论:A、时间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可逆性B、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决定内容C、所谓“更加年轻”是一种假象;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一头狮子率领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头绵羊率领一群狮子”。这一格言所蕴含的正确哲理是:A、英雄人物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B、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C、偶然性表现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D、现象表现着本质,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参考答案:1、D2、C3、B(二)选择题Ⅱ(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要求全面而准确地进行选择。17道题目,哲学大约有2道题(第17题、第18题),每道题2分。由于该题型规定“少选、多选、错选”都“不得分”,所以有相当高的难度,得分率历来比较低,必须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与单项选择题相比,多项选择题考查的角度和形式更为灵活,经常给出不同于教材的表述、情境或言论等情况,考查考生对基本范畴和原理的正确理解及全面掌握的程度,考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往往在这一题型上真实地体现出来。在答题时,关键是要仔细审阅4题目的内容,谨慎挑选符合题干逻辑延伸的支项,有多少选多少(包括全选),既要大胆,更要细心。多项选择题的答案贵在“准确”和“全面”。例如:1、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皇帝通常信奉宗教,自称“天子”,下给臣民的诏书第一句话通常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另一方面,皇帝又大搞独裁,“圣躬独断”。这表明:A、这些皇帝既信奉客观唯心主义,又信奉主观唯心主义,主、客观唯心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统一B、宗教、唯心主义属于上层建筑,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C、超人间的力量来自于人间,反过来又服务于人间D、这些皇帝的历史观是“英雄史观”,“英雄史观”既可以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也可以是客观唯心主义的2、A、B公司都是生产鞋的。他们听说赤道附近有个岛,便想在那里开辟市场,于是,把推销员派到了岛上。A公司的推销员到岛上后,看到岛上居民全都打赤脚,心里便凉了半截,给公司写报告道:“那里没有人穿鞋,根本不可能建起鞋的市场。”B公司的推销员到岛上后,则心花怒放,给公司写报告道:“那里没有人穿鞋,所以鞋的销量潜力极大,能够建起极好的市场。”这段材料表明:A、人的认识结构不同,对同一客体可以得到不同的认识B、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与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往往是人们对同一事物做出消极的看法与积极的看法的认识根源C、不可能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现实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就能获得成功参考答案:1、ABCD2、AB选择题属客观性试题,答案比较确定。选择题的实质是判断题。因为在读懂题目内容和要求的前提下,对选项的判断是否得当,是选择是否合理的关键。选择题的内容倾向绝大多数是正面题,题干的观点和所选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命题。(三)分析题分析题是考查考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具体情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题型的分值最高,难度也比较大,可以考查出考生在基本理论、生活实践、知识积累、思维水平、文字表述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该题型大约有50分,哲学可能有1道题(第34题),约占10分。分析题在以往论述题和材料题合并的基础上,吸纳了辩析题的成分,因此具有综合分析的要求。分析题选用的材料,既可以是围绕某一主题设置的一组材料(这种情况最常见),也可以是蕴涵深刻哲理的某一段文字,或者某些似是而非的语句。对于前者,考生需要读懂材料,按照要求回答相关问题,在答题中进行必要的分析;对于后者,要以自己所学的5知识为底蕴,结合文字材料作适当引伸,分析基本的要旨;如果遇到某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就要进行辨别和梳理,运用相关的哲学原理加以理解。分析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减轻了考生死记硬背的负担,提高了内容理解和实际运用的要求,它最适合于哲学这门理论抽象度最高、实践应用性最广的课程。分析题属主观性试题,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考生只要在题目规定的基本框架内,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就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做分析题一定要遵循会答者,要答得简洁明了,不会答者要把相关内容写上去,答得多一些,也可得到一定分数。例如:阅读下列材料:《吕氏春秋》上有这样一则故事:某人在河里淹死了,尸体为他人所捞。尸者家属欲赎回这具尸体,但得尸者要价很高。于是,赎尸者求告于邓析。邓析安慰道:“莫急。尸体会腐烂,对方正急于出卖。而且只会卖给你,不会卖给别人。”得尸者听说这件事后,也求告于邓析。邓析安慰道:“莫急。尸体会腐烂,对方正急于赎买。而且只能到你这里买,不会改从他处买。”赎尸者与得尸者的利益是相反的,邓析同时以“莫急”满足了双方的需求,后人多认为这是一种诡辩。然而也有人认为,邓析的解说内含着矛盾同一性的辩证法的道理。请回答:(1)你是否认为邓析的解说含有矛盾同一性的原理?为什么?(2)如果你认为邓析的解说属于诡辩,试分析诡辩之所在。如果你认为邓析的解说含有矛盾同一性的原理,试运用这一原理分析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矛盾同一性原理,同时体现着“古为今用”的法则,即从古代故事中归纳出的有关原理说明现代世界的实际。【答案要点】(1)邓析的解说中含有矛盾同一性的原理,即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当这具尸体腐烂,一方急于卖,一方急于买,且卖方只能卖给特定的买方,买方只能向特定的卖方买的时候,“急”与“不急”作为一对矛盾的相反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同时相互渗透(“急”中有“不急”,“不急”中有“急”)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地说,得尸者的“急”可以转化为赎尸者的“不急”,赎尸者的“急”可以转化为得尸者的“不急”,或者相反。(2)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也体现着矛盾同一性的法则。发达国家具有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具有原料优势、劳力优势、商品销售潜力大的优势。一方面,发达国家为谋求高额利息、高额利润,非常愿意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此为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