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12012年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核心考点政治考试改革势在必行,许多考生都有一个同样的疑问:“《中国近代史纲要》,将以什么形式考察?考察的重点、难点在哪里?作为考生在考试大纲正式颁布前,应该如何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个部分的知识……”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们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近代史纲要》核心考点汇编(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于是,英国殖民者以走私毒品鸦片作为改变贸易逆差的手段,据不完全统计,鸦片战争前40年间,英国运入中国的鸦片约有40万箱,从中国掠走了3亿至4亿银元。中国的鸦片走私不仅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银贵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并且直接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精神。清政府实行禁鸦片措施,特别是钦差大臣林则徐1839年六月在广东虎门销毁收缴鸦片的行动,完全是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为。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同年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侓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贵在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2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任务既存在着区别,又相互联系。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相互替代。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主要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两大历史任务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二者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后者是前者的归宿。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也可从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角度作阐述。目前,在史学界的一些人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即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在有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中说:“一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现代化代替革命,或者将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有的人则更为直截了当地鼓吹“告别革命”,这是错误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离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离开了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现代化也是化不起来的。现代化既不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之代替革命,也不能和革命对立起来、割裂开来。革命或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也即现代化)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二者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贵在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3二、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三、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四、文化渗透批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曽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和外国侵略者指挥的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在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台湾的过程中,台湾人民也奋起反抗侵略者。199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及部分清军与之展开殊死战斗。1884年法舰进犯台湾,被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指挥守军击退。1885年3月,70岁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中,许多爱国官兵英勇献身。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欧美报刊纷纷公开讨论如何瓜分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何在?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时期,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使它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二、民族意识的觉醒“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1年,编成《四洲志》一书。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到1856年上半年,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贵在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具有进步意义。《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在天京事变中,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败亡。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1864年6月,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但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