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针灸科中医诊疗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针灸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中风后焦虑状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2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试行)…………………………6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13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18头痛病(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27针灸科中医诊疗方案中风后焦虑状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21世纪课程教材,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辨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版)中有关“郁证”、“心悸”、“不寐”、“脏躁”等的诊断标准。主要症状:多虑、烦躁、易怒、惊恐、担忧、多梦、心悸、失眠、乏力、喜太息、脉弦等。次要症状:经常感到胸闷、心慌、头痛及呼吸不畅并伴有面赤咽干、食欲下降、尿赤便秘等症状。继发于脑卒中后。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原发病即可确诊。2.西医诊断:参照2001年出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有关焦虑症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卒中: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卒中,病程2周以上(2)主要表现为与所处环境不相称的、没有明确对象的担心,并且该担心没有具体内容,或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常表现为肌肉紧张和运动不安。主要包括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症,且都因器质性疾病引起的。(3)广泛性焦虑症主要症状有变异,但病人诉为总感到神经紧张、发抖、肌肉紧张、出汗、头重脚轻、心悸、眩晕和上腹不适。常有害怕自己和亲人即将得病或发生意外的表现。惊恐障碍基本特征是严重焦虑(惊恐)的反复发作,且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或某一类场合,因而是难以预料的。与其他焦虑障碍一样,主要症状包括突发的心悸、胸痛、哽咽感、眩晕和非真实感(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也经常可见继发性的害怕死亡、失控或发疯的感觉。(二)疾病分级评分参照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tyScale,HAMA)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三)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角斜,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挛等中风症状的基础上兼有焦虑不安,性情急躁.易怒,头痛,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或身体某部针灸科中医诊疗方案有发冷或发热感,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2.阴虚火旺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角斜,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挛等中风症状的基础上兼有焦虑不安,紧张烦躁,恐惧阵作,手足颤抖,五心潮热,颧红汗出,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3.肝郁化火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角斜,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挛等中风症状的基础上兼有焦虑不安,性情烦躁易怒,失眠,胸闷胁痛,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4.痰火扰心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角斜,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挛等中风症状的基础上兼有焦虑不安,心烦失眠,头目昏沉,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头针体针结合疗法”,每日1次,每次40分钟。1.头部透穴悬颅透悬厘,脑户透强间,头临泣透阳白,率谷透曲鬓,上星透神庭。2.头穴丛刺长留针顶区:百会透前顶及左、右神聪。顶前区:前顶透囟会、通天透承光、正营透目窗。额区:囟会透神庭;曲差、本神。颞区:头维、承灵。3.普通针刺印堂、太阳、内关、神门、三阴交、合谷、太冲穴。4.辨证配穴(1)气滞血瘀证:太冲、血海、膈腧;针用泻法。(2)阴虚火旺证:三阴交、心俞、肾俞;针用补法。(3)肝郁化火证:太冲、行间、风池;针用泻法。(4)痰火扰心证:太冲、丰隆、内庭;针用泻法。5.针刺手法采用弹针速刺进针法,及补泻手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中相关技术操作要求操作。6.操作方法使用φ0.25×30mm~40mm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75%酒精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头穴透刺方法:采用快速进出针、快速小捻转间断平补平泻方法。首先垂直刺入皮下,达针灸科中医诊疗方案帽状腱膜下后,以15度角的针刺方向沿皮轻微、快速刺入。留针期间快速捻转2~3次,每次200转/分以上,捻转2分钟,使患者产生酸、麻、胀、重感为宜。7.其他特色针灸疗法(1)音乐电针治疗:选用音乐电针治疗仪,选择抗焦虑音乐处方,电流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音乐声音大小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也可以选择耳机兼听。(2)根据病情可选择脉冲电针治疗仪、艾灸治疗仪、耳针压豆、耳穴埋针、穴位敷贴、拔罐、刮痧、推拿等。(二)内科治疗1.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开郁,活血散结。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等。中成药:血府逐瘀颗粒等。2.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清热,镇心安神。推荐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柴胡、白芍药、栀子、酸枣仁、当归等。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合丹栀逍遥丸等。3.肝郁化火证治法:疏肝理气,泻火安神。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醋柴胡、炙甘草、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等。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等。4.痰火扰心证治法:清热化痰,和中安神。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清半夏、陈皮、竹茹、枳实、山栀、黄连、茯苓、远志、柏子仁、甘草等。中成药:礞石滚痰丸等。(三)护理1.一般护理根据脑卒中症状对症护理。2.饮食护理针灸科中医诊疗方案饮食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适量糖类、丰富维生素为原则。少食肥肉、动物内脏及糖果甜食;多吃瘦肉、蔬菜和水果;戒烟酒。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每天与患者定期交流时间不少于半小时。在护患关系良好、患者充分信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沟通技巧,主动与患者交谈,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感受,消除其紧张恐惧、悲观失望、被动依赖的心理。指导患者乐观对待康复,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4.休息和睡眠干预对失眠患者的睡眠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避免午睡时间过长,睡觉和起床时间均比较定时;建立良好的睡前习惯,就寝前至少保持半小时放松训练;睡前避免刺激性饮食或运动,睡前配合中药用足浴盆泡脚、按摩30min。5.功能锻炼指导功能锻炼包括肢体与语言等方面的训练。由于肢体活动能加强血液循环及恢复肌力,进而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患者恢复运动功能之后,就可以大大缓解患者的抑郁。因此患者病情稳定后,就要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对患者的功能锻炼,可以按照被动和主动相结合、床上和床下相结合、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原则,时间安排方面争取做到及早锻炼,运动方式和运动方法做到适度锻炼和正确锻炼。6.健康教育积极倾听并记录患者对其患病过程的叙述,及时把握患者的思想动态。尽量打消患者的患病与治疗方面的心理顾虑,积极争取病患者对治疗和康复工作的配合。(四)出院指导1.保持正常心态,有规律的生活,克服不良嗜好,合理饮食。2.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做到生活自理。3.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医嘱定时服药。4.定期测量血压、门诊复查。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后焦虑状态证候诊断”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2.疾病病情评价:通过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中风后焦虑状态程度,如焦虑心境、紧张、失眠、记忆或注意障碍等。(二)评价方法在患者入院不同时间(第1天、第2~10天、第11~20天、第21天)分别进行评价。针灸科中医诊疗方案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ZY/T001.9~94)。(1)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20~2010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脑梗死:(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脑出血:(1)多数患者动态下急性起病;少数患者于静态下起病。(2)患者发病时多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呕吐、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含糊或不能说话、大小便失禁、意识不清、颈项强直等症状,多数患者伴有血压升高;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3)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等。临床体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眼球凝视麻痹、构音障碍、失语、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病情危重者可表现为中度或重度昏迷,双瞳孔不等大或针尖样,生命体征不稳定,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少数病人可无明显神经系统针灸科中医诊疗方案定位体征。(4)颅脑CT可见出血灶。(二)痉挛状态分级标准参照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选择1~4级的患者,同时进行临床痉挛指数的评定,按照评分标准,选择轻度、中度、重度痉挛的患者。(三)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半身不遂,手足拘急,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手足拘急,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3.气虚血瘀:半身不遂,手足挛急,偏身麻木,舌强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4.阴虚风动:半身不遂,手足拘挛或蠕动,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5.阴阳两虚:半身不遂,手足挛急或蠕动,肢体麻木,舌强语蹇,足冷面赤,眩晕耳鸣。舌红或暗淡,苔薄白或苔少,脉沉细弱或数。二、治疗方案(一)针刺治疗1.醒脑开窍针刺法(1)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柔筋缓急。(2)处方主穴:内关(双)、针刺人中3天后改为印堂、三阴交(患侧);辅穴:极泉(患侧)、尺泽(患侧)、委中(患侧)、风池(双)、完骨(双)、天柱(双);上肢痉挛状态:肩髃、合谷、上八邪,痉挛阿是穴,均为患侧;下肢痉挛状态:阳陵泉、足三里、丘墟透照海,均为患侧。(3)针刺手法量学标准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l分钟;印堂向上平刺0.3~0.5寸,提插泻法,以局部酸胀为度。水沟:在鼻中隔下,向上斜刺0.3寸,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印堂:向鼻根斜刺,进针0.3~0.5寸,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针灸科中医诊疗方案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三次为度。极泉:原穴沿经下移l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三次为度。尺泽:屈肘成l20度,直刺l寸,用提插泻法,以患者手指抽动三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三次为度。风池、完骨、天柱针向结喉,针1~1.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手法1分钟。痉挛阿是穴:选择痉挛肌群最紧张处作为阿是穴,直刺1~1.5寸,以提插方法,平补平泻,以痉挛肌群放松、上肢自然伸展为度。肩髃:向下斜刺1.5~2寸,提插补法,使针感缓慢下传到合谷穴处,同时缓慢外展上肢,使痉挛的上肢变软,施手法1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5寸,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八邪:八邪穴上1寸为上八邪穴,向手指方向斜刺0.5~1寸,提插泻法,使针感传导到各手指末端,手指自然伸展为度。阳陵泉:沿皮肤呈45度角向下斜刺2~2.5寸,使针感缓慢传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