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原思考题附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统一的。第一章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哲学: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或二者有无同一性(认识论上:可知论vs不可知论)。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内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2(3)体现了物质论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5、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1)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持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告诉我们,世界的唯一本质就是物质,物质是把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统一起来的基础。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这一原理必然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式。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必须立足于客观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而不是从本本和主观想象出发。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只有从实际出发,不断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跟随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就会脱离客观实际,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错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它,这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去研究寻找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7、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成百上千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征。38、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9、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连结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相互连结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③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10、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2)矛盾的特殊性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辩证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②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11、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4(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的中断。(3)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12、如何理解辩证否定观及其实践意义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意义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欲曲折性的统一。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与曲折.③“扬弃”的结果是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揭示了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否定观,即反对否定一切和肯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第二章13、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实践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14、为什么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首先,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其次,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5第三,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15、如何理解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①理论回到实践,为群众所掌握的②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③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①人们对实物的认识,由于主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②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来说,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4)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①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②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16,如何理解实践在检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7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应,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实现性的特点。17、如何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过程中(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A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中的作用B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2)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第三章18、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社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