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说明考试大纲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公共基础知识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1.1算法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算法不等于程序,也不等计算机方法,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算法的基本特征:是一组严谨地定义运算顺序的规则,每一个规则都是有效的,是明确的,此顺序将在有限的次数下终止。特征包括:(1)可行性;(2)确定性,算法中每一步骤都必须有明确定义,不充许有模棱两可的解释,不允许有多义性;(3)有穷性,算法必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即能在执行有限个步骤后终止,包括合理的执行时间的含义;(4)输入:一个算法有0个或多个输入,以刻画运算对象的初始情况;(5)输出:一个算法有一个或多个输出,以反映对输入数据加工后的结果。1.1算法算法的基本要素:一是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结构。指令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能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基本运算和操作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数据传输。算法的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算法基本设计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斗递推技术、回溯法。算法复杂度: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算法空间复杂度。算法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算法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1.2数据结构的基本基本概念数据结构研究的三个方面:(1)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2)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3)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数据结构是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1.2数据结构的基本基本概念数据的逻辑结构包含:(1)表示数据元素的信息;(2)表示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数据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线性结构条件:(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非线性结构:不满足线性结构条件的数据结构。两种最基本的存储结构顺序存储(数组)两种最基本的存储结构链表不是顺序存储,用指针联系单向链表,双向链表效率高单向链表双向链表栈与队列栈与队列相同点:都是线性结构不同点:先进先出,后进先出栈队列循环队列为什么需要循环队列?计算循环队列长度用一个固定大小为m的数组来实现,那么队列中元素个数=(rear-front+m)%m栈典型应用逆序输出10进制转换2进制用户名:jsj密码:无非线性结构根结点,叶子结点度、深度、结点数满二叉树,完全二叉树树在树结构中,一个结点所拥有的后件的个数称为该结点的度所有结点中最大的度称为树的度。树的最大层次称为树的深度。非线性结构树二叉树二叉树定义:二叉树是另一种树形结构。它与树形结构的区别是:(1)每个结点最多有两棵子树;(2)子树有左右之分。二叉树的5种形态:ø图5-7(a)(b)(c)(d)(e)完全二叉树与满二叉树完全二叉树是指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结点数均达到最大值,在最后一层上只缺少右边的若干结点。在最后一层上与满二叉树相应层次编号为一一对应,则称这棵二叉树为完全二叉树。树的形态(a)(g)(h)(f)(e)(d)(c)(b)AABABABBACBEDABCABCFigure7-6Acollectionofbinarytrees二叉树的基本性质:(1)在二叉树的第k层上,最多有2k-1(k≥1)个结点;(2)深度为m的二叉树最多有2m-1个结点;(3)度为0的结点(即叶子结点)总是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4)具有n个结点的二叉树,其深度至少为[log2n]+1,其中[log2n]表示取log2n的整数部分;(5)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为[log2n]+1;二叉树的基本性质:(6)设完全二叉树共有n个结点。如果从根结点开始,按层序(每一层从左到右)用自然数1,2,….n给结点进行编号(k=1,2….n),有以下结论:①若k=1,则该结点为根结点,它没有父结点;若k1,则该结点的父结点编号为INT(k/2);②若2k≤n,则编号为k的结点的左子结点编号为2k;否则该结点无左子结点(也无右子结点);③若2k+1≤n,则编号为k的结点的右子结点编号为2k+1;否则该结点无右子结点。满二叉树是指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所有结点有两个子结点,则k层上有2k-1个结点深度为m的满二叉树有2m-1个结点。树的遍历123123123LeftsubtreeRightsubtree(a)先序遍历(b)中序遍历(c)后序遍历二叉树的遍历:(1)前序遍历(DLR),首先访问根结点,然后前序遍历左子树,最后前序遍历右子树;(2)中序遍历(LDR),首先中序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结点,最后中序遍历右子树;(3)后序遍历(LRD)首先后序遍历左子树,然后后序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结点。GHDEFBCA先序序列:ABDGCEFH中序序列:DGBAECHF后序序列:GDBEHFCA1.7查找技术顺序查找的使用情况:(1)线性表为无序表;(2)表采用链式存储结构。二分法查找只适用于顺序存储的有序表,对于长度为n的有序线性表,最坏情况只需比较log2n次。1.8排序技术排序是指将一个无序序列整理成按值非递减顺序排列的有序序列。交换类排序法:(1)冒泡排序法,需要比较的次数为n(n-1)/2;(2)快速排序法需要比较的次数为n(n-1)/2。插入类排序法:(1)简单插入排序法,最坏情况需要n(n-1)/2次比较;(2)希尔排序法,最坏情况需要O(n^1.5)次比较。选择类排序法:(1)简单选择排序法,最坏情况需要n(n-1)/2次比较;(2)堆排序法,最坏情况需要O(nlog2n)次比较。排序平均情况下,快速排序速度是最快的最坏情况下堆排序法,需要O(nlog2n)次比较几种简单排序法,最坏情况需要n(n-1)/2次比较;如简单选择,冒泡,简单插入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2.1程序设计设计方法和风格如何形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1、源程序文档化;2、数据说明的方法;3、语句的结构;4、输入和输出。注释分序言性注释和功能性注释,语句结构清晰第一、效率第二。2.2结构化程序设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四条原则是:1.自顶向下;2.逐步求精;3.模块化;4.限制使用goto语句。结构化程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顺序结构:一种简单的程序设计,最基本、最常用的结构;(2)选择结构:又称分支结构,包括简单选择和多分支选择结构,可根据条件,判断应该选择哪一条分支来执行相应的语句序列;(3)重复结构:又称循环结构,可根据给定条件,判断是否需要重复执行某一相同程序段。2.3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以60年代末挪威奥斯陆大学和挪威计算机中心研制的SIMULA语言为标志。面向对象方法的优点:(1)与人类习惯的思维方法一致;(2)稳定性好;(3)可重用性好;(4)易于开发大型软件产品;(5)可维护性好。对象对象是面向对象方法中最基本的概念,可以用来表示客观世界中的任何实体,对象是实体的抽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中的对象是系统中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实体,是构成系统的一个基本单位,由一组表示其静态特征的属性和它可执行的一组操作组成。属性即对象所包含的信息,操作描述了对象执行的功能,操作也称为方法或服务。对象的基本特点:(1)标识惟一性;(2)分类性;(3)多态性;(4)封装性;(5)模块独立性好对象的基本概念类是指具有共同属性、共同方法的对象的集合。所以类是对象的抽象,对象是对应类的一个实例。消息是一个实例与另一个实例之间传递的信息。消息的组成包括(1)接收消息的对象的名称;(2)消息标识符,也称消息名;(3)零个或多个参数。继承是指能够直接获得已有的性质和特征,而不必重复定义他们。继承分单继承和多重继承。单继承指一个类只允许有一个父类,多重继承指一个类允许有多个父类。多态性是指同样的消息被不同的对象接受时可导致完全不同的行动的现象。第三章软件工程基础3.1软件工程基本概念计算机软件是包括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软件的特点包括:(1)软件是一种逻辑实体;(2)软件的生产与硬件不同,它没有明显的制作过程;(3)软件在运行、使用期间不存在磨损、老化问题;(4)软件的开发、运行对计算机系统具有依赖性,受计算机系统的限制,这导致了软件移植的问题;(5)软件复杂性高,成本昂贵;(6)软件开发涉及诸多的社会因素。软件工程软件按功能分为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支撑软件(或工具软件)。软件危机主要表现在成本、质量、生产率等问题。软件工程是应用于计算机软件的定义、开发和维护的一整套方法、工具、文档、实践标准和工序。软件工程包括3个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过程是把软件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包含4种基本活动:(1)P--软件规格说明;(2)D--软件开发;(3)C--软件确认;(4)A--软件演进。软件周期软件周期:软件产品从提出、实现、使用维护到停止使用退役的过程。软件生命周期三个阶段:软件定义、软件开发、运行维护,主要活动阶段是:(1)可行性研究与计划制定;(2)需求分析;(3)软件设计;(4)软件实现;(5)软件测试;(6)运行和维护。软件工程相关概念软件工程的目标和与原则:目标:在给定成本、进度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有效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可适应性、可移植性、可追踪性和可互操作性且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基本目标:付出较低的开发成本;达到要求的软件功能;取得较好的软件性能;开发软件易于移植;需要较低的费用;能按时完成开发,及时交付使用。基本原则:抽象、信息隐蔽、模块化、局部化、确定性、一致性、完备性和可验证性软件工程相关概念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技术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开发技术包括:软件开发方法学、开发过程、开发工具和软件工程环境。软件工程管理包括:软件管理学、软件工程经济学、软件心理学等内容。软件管理学包括人员组织、进度安排、质量保证、配置管理、项目计划等。软件工程原则包括抽象、信息隐蔽、模块化、局部化、确定性、一致性、完备性和可验证性。3.2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方法的核心和基础是结构化程序设计理论。需求分析方法有(1)结构化需求分析方法;(2)面向对象的分析的方法。从需求分析建立的模型的特性来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实质:着眼于数据流,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建立系统的处理流程,以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为主要工具,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结构化分析的常用工具(1)数据流图;(2)数据字典;(3)判定树;(4)判定表。结构化相关概念数据流图:描述数据处理过程的工具,是需求理解的逻辑模型的图形表示,它直接支持系统功能建模。数据字典:对所有与系统相关的数据元素的一个有组织的列表,以及精确的、严格的定义,使得用户和系统分析员对于输入、输出、存储成分和中间计算结果有共同的理解。判定树:从问题定义的文字描述中分清哪些是判定的条件,哪些是判定的结论,根据描述材料中的连接词找出判定条件之间的从属关系、并列关系、选择关系,根据它们构造判定树。判定表:与判定树相似,当数据流图中的加工要依赖于多个逻辑条件的取值,即完成该加工的一组动作是由于某一组条件取值的组合而引发的,使用判定表描述比较适宜。数据字典是结构化分析的核心。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特点:(1)正确性;(2)无岐义性;(3)完整性;(4)可验证性;(5)一致性;(6)可理解性;(7)可追踪性。3.3结构化设计方法软件设计的基本目标是用比较抽象概括的方式确定目标系统如何完成预定的任务,软件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