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眉县职教中心机械专业与宝鸡强劲工贸公司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案例一、实施背景(一)实施的政策背景教育部教职成〔2008〕8号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八点要求。(二)专业背景我校机械专业现有任课教师30人,7个教学班。分别建有普车实训室和数控实训室,有普通车床27台,数控车床10台,数控铣床2台,1台刨床和1台摇臂钻床。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变化,我校机加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着上岗后不能快速适应现代企业工作岗位,原因可以归结为四个脱节: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传授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生产需求脱节;实训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脱节;教学评价方式与学生能力培养脱节。这四个“脱节”归根到底就是学生学习内容与岗位工作脱节。对此,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学校企业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伙伴合作关系,共同建立实训基地。2011年,我校机械加工专业与宝鸡强劲工贸公司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人才的质量。二、合作目标为了解决机械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改善实训教学条件、同时也为了机械专业更好的长期发展、为了培养与企业零距离的专业人才,为了加深学校专业课教师、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共同搭建互利共赢的平台,使学生高质量的就业的目的,经过多方调研,力争达到以下目标:1.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岗位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2.希望通过教师深入企业锻炼,提高“职业”素养,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实习指导能力;3.以企业、行业为依托,共同制定符合岗位及学生实际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出符合“一体化教学”的创新型校本教材。三、合作过程(一)签订合作协议,成立生产实训小组负责机构22011年,我校机械加工专业与宝鸡强劲工贸公司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了多次商讨,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成立了以学校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的实训小组负责机构,校企共同筹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二)建章立制,试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实训基地建立之初,为了规范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共同制定了《实训教学规范》、《生产实训小组负责机构和职责》、《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学生生产性实训德育量化考核条例》等规章制度,并制定了生产性实训教学计划。由于引企入校,各方面条件大为改观,也为机械专业师生实习实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年,挂牌建立“机械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根据校企双方实际情况,具体制定了校企合作内容。(三)生产性实训教学的具体做法学校除了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学校实训外,还让教师参与到企业生产中,企业承担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学生除了定期到该厂进行参观、课程实习之外,定于在第四学期实行14周的生产性实习(见生产实训进程表)。其中,前1周,由企业安排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开展理论学习和企业规章制度学习,其余为下车间进行生产性实训。实训内容包括数控车床、铣床、刨床的操作及相关零件生产加工。14周的实习结束后,进行考核,分别给出实训成绩,作为学生顶岗实习依据。实训基地的建立,大大的提高了专业实训以及专业理论课教学水平,同时也为专业课教师的业务提高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为了使企业员工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顺畅,更好的培养与企业零距离的学生,我校与宝鸡强劲工贸公司建立了由公司技术指导与学校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资源库,为专业教学建立了师资保障。(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开发基于职业技能标准的技能包2012年至今,机械专业组与该企业进行了多次研讨,并于同年3月起草了《眉县职教中心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商讨制定了符合地区现状与学校实际的核心课程体系,制定了包括《焊工》、《车工》、《钳工》、《数控机床操作》在内的五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四、实施条件1.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并且企业愿意承担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社会责任。2.为了更好的施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以及制度保障。3.实施的过程中实行闭环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具有灵活性。五、合作成果成果特色一:通过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改变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质量。3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校企共同领导,共同管理,明确企业和学校各自的管理职责。通过生产性实训教学,一方面培养了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提升了学生就业质量,让毕业生就业实现“零适应期”;另一方面降低了企业培养成本,满足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学校利用合作企业先进的装备作为学生的实训设备,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任课,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足问题;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校企课程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先进设备,学到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这一培养模式赢得了人才市场喝彩,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局面。成果特色二:建立和完善企业参与的学生评价体系。逐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即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综合评价的评价体系。1.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为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根据学校《成绩考核管理办法》,采用“加强平时考核、弱化期末考试,突出分项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质性评价策略,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评价。2.企业对学生的评价。由于学生还不是企业的准职工,企业对实习学生采取有别于企业职工的评价方法。主要从学生的遵章守纪,产品质量意识,工作积极性,吃苦耐劳,团队合作,服从管理,虚心学习,积极进取等方面进行评价。阶段性给出《生产实训评价表》。3.综合评价。学校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将结合学生在校的评价和在企业的评价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给出毕业生鉴定表。实践证明,多元的评价体系是行之有效的,它促使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提高。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师教学观念进一步改变,将它纳入到常规教学管理中去,不断加以完善,以适应中职学校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成果特色三:改革了教学模式。应用数字化仿真软件,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把“产品搬到课堂”,采用仿真实习熟悉实践内容,缩短认知过程。应用生产型实训基地,营造一个真实的生产企业的环境,实行案例教学、场境教学、岗位教学等。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指导老师和班组长等指导下,进行生产性实训,学生到企业生产车间真实环境中实训,做到“实境训教”,将“课堂搬到车间”,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实境训教,无缝对接”,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教学模式。成果特色四: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综合能力。通过校企联合教研活动,通过下企业实践活动,专业教师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所有专业教师均参加企业短期技能培训和下企业实践活动,形成了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的良好氛围,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校本教材5本,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成绩也取得突破,机械专业学生在2014年陕西省中职普车、数车、数铣技能大赛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4六、体会与思考(一)校企生三赢的利益驱动长效机制建立问题学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机制。1.企业优先考虑生产的正常进行及产品的质量,想方设法降低劳动成本。2.学校优先考虑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并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3.学生与家长主要考虑学以致用,劳动强度和教育投资的回报。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如何找到平衡点,是深化校企合作工作的关键所在。(二)缺乏政府与社会关注,呼吁出台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尽管国家对校企合作大力倡导,也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和原则,但在校企合作中双方的权利、责任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没有相关政策法规的约束与驱动。只凭学校与企业的一纸协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大部分企业无暇顾及校企合作,严重影响其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三)示范性学校建设需要各方面政策、制度的配套改革示范性学校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套改革。例如,要出台校企合作的相应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在教学管理上要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改;教学资源要更新重组,以满足示范性建设的需要。总之,通过两年示范校建设,我校机械专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是适合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当然,合作过程还有许多障碍有待克服,我们需要企业将眼光放得更远,更加热心、主动地参与这一双赢的合作,也需要政府积极有效的协调,帮助双方消除合作中的摩擦,也需要一部校企合作的法规,明确各相关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推进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发挥好示范引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