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5)《美学与人生》大作业答案A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学号:姓名:层次:专升本类别:网教专业:动物医学2015年12月课程名称【编号】:美学与人生【1145】A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卷人得分(横线以下为答题区)一、大作业题目:在下列题目中,请选择其中两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回答。每小题50分。1、结合中西方关于美的论述和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你认为美是什么?答: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中西方关于美各自有内涵极其价值意义。美,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字眼儿,也是一个迷人的迷。古往今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地连在了一起。大概所有的人都会同意生活中不能没有美,所以,人们说话,写文章也就经常要谈到美。于是,诸如“山河美”、“青春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等。这是否意味着自己对美已经十分清楚地了解了。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辩论“什么是美?”,最终未能给出一个终极而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美是什么”,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我认为,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我也将继续探美。传统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用主客体“同形同构”“异质同构”的学说来解释审美本质的根源和由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它却对人与对象在形式上的相互对应以及对象上的审美素质作纯生理上的解答,这显然也是有其局限性的。从二十世纪的中国美学观念的变迁上,便可见一斑。20世纪的中国美学可以分为四个达的阶段:第一阶段:1900—1919年。这是古典美学受到普遍怀疑、深入批判,趋向瓦解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随着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随着数千年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猛烈的批判,古典和谐的美的理想慢慢摘下了它往日金光闪闪的王冠,并由中国人逐步趋同的审美取向轰轰烈烈地加冕在崇高美学理想的头上。第二阶段:1920—1949年。这是20世纪中国崇高美学的前期。其主要特色是强调审美中的悲与苦、血与火、牺牲与追求,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悲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人沉浸在一种悲伤、悲怆、悲壮的情感巨澜中。它的情感认同,审美取向和新的理论思考都离不开这个“悲”字。第三阶段:1950—1979年。这是崇高美学思想的后期。其主要特色是强调艰苦斗争后的胜利,英勇献身中的伟大,这是审美追求凝结为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英雄形象。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称为英雄期。在这个时期中,美和审美都洋溢着一种骄傲、乐观的基调第四阶段:1979—世纪末。这是崇高美学思想回落或螺旋上升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更高层次的“和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意识。这种远远不同于古典和谐的新的和谐观所蕴含的历史丰富性和民族互补性,使得审美追求多源化,多层次化了。它强调的不是局部的、外在形式的和谐,而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和谐。在这一点上做的最好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观。马克思把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把实践的观点引入知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科学阐明美的本质奠定了唯物辨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按照这个方法论,要揭示美的本质,必须科学地说明人的本质,正确地说明社会生活的本质。首先,人是自由创造的主体,“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在于劳动,或者说是一种“人化的自然。美是人的主体性,事物的客体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这其实也并不难理一块石头,一堆泥土本身并不美,但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制作,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塑像,就很美了。我国的美学老人朱光潜先生,在八十岁以后总结其一生对美学研究的心得时说:“‘美是什么’的问题,不可能有公式化的一成不变的结论。各时代和各流派各有不同的出发点和不同的结论。”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存在或者说审美场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看来还较为科学的“美的本质”的界定。美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永恒的绝对的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美-2-的本质”绝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定义。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到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幽静美丽的街心公园,各种前卫而时尚的服饰,优雅的宫廷音乐„„随处可见,可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那么,在现实社会里,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美呢?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首先,美要自然。古人总喜欢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比喻女子的美,的确,天生丽质的女孩总是引人注目的。人的外表美与生俱来,纵使在昂贵、再优质的化妆品也难以达到,而二十左右时的青春正是人一生当中最美的阶段,它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自自然然的一颦一笑,都时刻透着一种青春的气息,这气息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就如同人们说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一样,更多的美是在于自身与观者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心灵美其实是最重要的,应该说在某种情况下,它是超脱于外表美的一种真正的美。人可以没有漂亮的外表,却不可以没有美丽的心灵,因为外表终究是表面的东西,而人的内心却是人的根本、本质,是最深层的。我想,有很多人读过《白雪公主》的故事,故事中的新王后和白雪公主都是美丽的,而王后因为嫉妒、虚荣、最终落了个终身丑陋的下场,而善良的公主却因为美丽的心灵而一次又一次地逃脱死亡的魔爪。我想,这并非只是来自于安徒生主观思想的臆造,而是它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弃恶扬善的观点和愿望。如果白雪公主是因为其容貌美和心灵美打动了读者的话,那《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摩多,该是纯粹的心灵美了吧!他曾被人们认为是城市中最丑的人,没有人的关爱,有的只是人们的耻笑。但他面对女主人公遭到危难时,却毅然伸出了自己丑陋却温暖的双手,卡西摩斗的丑陋的,但同时也是美丽的、可爱的,只是因为他有着一颗充满着温暖与爱的心灵,同时拥有美貌与美好的心灵纵然可贵,但相貌平常却拥有火热心灵的人同样会得到人们的喜爱与赞扬。总之,在我看来,美丽总是一种虚妄的东西,它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我们捉摸不到它的形态,但它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美就是这样的东西,它来自于自然,体现在我们的心灵当中。所能做的是在动态中把握它,完善它。2、结合中外文学史上关于悲剧的论述,谈谈你认为真正的悲剧是什么?答:悲剧就是指主体遭遇到苦难、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后。悲剧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颂歌演变而来。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其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悲剧撼人心魄的力量来自悲剧主人公人格的深化。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中最著名的四部《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旧广受欢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诠释。在我国单从戏剧的角度看,我以为《西厢记》当属中国古典悲剧中的扛鼎之作。这里所说的《西厢记》,并不是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为结尾的版本,而是被金圣叹认定为原本的那个以“草桥惊梦”为结尾的版本。有关截去的第五本,实附于《金批西厢》之后,金圣叹称其为《续西厢记》,谓之“不知出何人之手”“本不欲更录”。对于这样一本“恶扎”,他从头骂到尾,“丑”“丑语”“丑极”之类的恶评随处可见,但却对结尾处的“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一句赞赏有佳,连称“妙句”,由此不难看出金圣叹的思想中充满着矛盾。他既赞美崔莺莺、张生的叛逆行为,却又砍去大团圆的结局,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这种处理手法,应该说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即摆脱了俗套,又增强了震撼效果。对此,王国维从艺术的角度谈到:“……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若《牡丹亭》之返魂,《长生殿》之重圆,其最着之一例也。《西厢记》之以惊梦终也,未成之作也,此书若成,吾乌知其不为《续西厢》之浅陋也?”(《〈红楼梦〉之美学上之精神》)现在我们从戏剧走向现实。岳飞与于谦,二人固然忠于社稷,但是否忠君,得画一个问号。岳飞在高宗已立的情况下,还想接回徽钦二宗。于谦更甚,英宗被俘后,他参与拥立代宗。他们置身于政治漩涡之中,毁灭他们的是封建时代最强的外力——皇权。至于袁崇焕,所谓崇祯中皇太极的反间计杀袁崇焕仅仅是一个传闻,其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是他专断的作风,在言官当道的明末,足以招致杀身之祸。袁崇焕的罪名,有些是莫须有的,有些是确有其事的,还有一些是模棱两可的,因此毁灭袁崇焕的是另一强大的外力——法律。说到这里,我倒是想起一个真正因为人性被毁灭的英雄人物,那就是崇祯皇帝自己。朱由检十八岁即位,在明王朝危急存亡之秋,试图力挽狂澜,中兴王朝。他年轻气盛,即位之初作了不少风风光光的大事。他勤于政事,在历史上的所有封建帝王中数一数二。但他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的毛病,却最终毁了他的梦想,不但没有挽救明王朝,反而加速了王朝以及他个人的毁灭。他的一生,不能不说是一大悲剧。或许项羽也可以被视作自我毁灭的英雄人物。至于上面某些人提到的儒术,我不敢苟同,这倒不仅仅是因为悲剧这个词用在这里,已经是引申之引申了。而是因为,从今人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评说古事,不是很滑稽么?如果说儒术误国,那是否应该说“重农抑商”的国策更加误国呢?是不是要追究汉武帝、李悝甚至是商鞅等人重农抑商,阻碍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过错呢?其实无论是“儒术”还是“重农抑商”,在其诞生的年代,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治国良策,对社会有积极意义,而不是被“尊”出来的。儒术在其发展历程中也在与其他诸家不断较量,比如在汉末三国时期,法家也曾一度占居上风。儒术最终奠定统治地位,是在宋代,此时儒术的发展已经日臻完善,远胜于其他各种思想学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清末中国百姓,中国原本是世界富饶强大之国土,由于清王朝闭关自守、傲慢自居、唯我独大、不学先进、贪欲享乐、卖国求荣......,使中国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血肉相筑抗击敌寇,无数英烈谱写出不尽的悲词壮歌。中国哪一代王朝受过外国列强的如此掠夺;哪一代受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东亚病夫”之类欺辱;哪一代的百姓曾背负过“亡国奴”的心灵创痛!难道清末政府给当时以至以后百余年的老百姓造成的不是最大的悲剧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悲壮豪迈,唱出了中华民族不忘国耻、自强不息、壮我中华。-3-总之,在我看来,悲剧,不等于悲伤,不等于痛苦,这是两种概念,一种是形态,一种是感受,但是一直无法理解到底有多少不同的悲剧,大家对于这个东西的经历和看法!就像王国维提到的三种悲剧:第一种:遇到了一个坏人,对你不好的人,这是低级悲剧,这种悲剧应该是我们提及最多的一种。第二种:无力回天,天命所定,比如病魔,比如意外,这种应该是主观个人很少思考或则容易忽视的悲剧,那种关注别人,关注历史的同学,应该就会更多理解。第三种:没有好人,没有坏人,一群平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